2021年新冠病毒變異,不僅造成台灣本土疫情爆發,難免對經濟有所影響,呈現內冷外熱情勢;加上全球經濟復甦不確定性仍高,成熟國家分別面對疫情再起和通膨、失業等問題,而呈現不同的貨幣政策取向。在今(31)日由中華經濟研究院舉行的第二場「2021年當前國際經貿新情勢研討會」上首先提出的課題,便是如何協助製造業分析掌握近期全球貨幣走向;其次是歐美國家都以經濟安全為由,啟動了供應鏈重組計畫,台灣也不容輕忽,應瞭解此對於台灣的經濟意涵及影響,並進一步與產業對話交流。
|
對台灣而言,供應鏈結構改造已無法避免,應特別關注歐美製造業回流的衝擊,所幸僅集中於關鍵的先進、脆弱、樞紐產業,並非全面回流。 |
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資深副執行長李淳表示,前者係基於美元量化寬鬆政策退場時間不定,導致新台幣兌美元匯率高漲,過去18個月出口商獲利飽受匯損。後者再加上如今美歐正率先檢討其全球供應鏈重組過程,雖促使台積電不得不分散佈局美、日、歐製造。但近來其創辦人張忠謀在出席APEEC高峰會時,也不忘坦誠:「過去數十年來的自由貿易,促進半導體產業鏈越複雜的技術就會往海外發展。如今各國試圖讓時光倒流恐不切實際,投入大量資金及人力卻收效甚微,即使自給自足雖有意義,卻還須配套措施。」
李淳進一步分析,會引發美歐檢討供應鏈的3大主因,分別為:競爭力與就業,70年來供應鏈外移,已造成美國製造空洞化,流失就業機會;疫情造成斷鏈,包含歐美許多口罩、醫材、原料藥都缺乏本地產能,而仰賴中國大陸、印度等地集中進口來源;歐美與大陸關係改變,過去3年來已非戰略夥伴,而視為競爭對手。
對台灣而言,供應鏈結構改造已無法避免,應特別關注歐美製造業回流的衝擊,所幸僅集中於關鍵的先進、脆弱、樞紐產業,並非全面回流。台灣最先面臨的是調整生產地點,而不是供應地位,所以不再集中大陸為世界工廠,還要留意由英特爾帶動的供應鏈民族主義。
上銀科技公司董事長卓文恆也呼應,近3年來供應鏈業者的確受到美中貿易戰與疫情衝擊,加上大陸勞動成本提高,推動產業鏈變遷。上銀針對半導體產業所開發的晶圓機器人、設備也獲得不錯迴響,來自美國、南韓及兩岸在手訂單度都至少超過半年,雖然蒙受缺料之苦,已逐步獲得緩解。
同時積極服務客戶新需求,持續提供在地化服務,繼今年五月在日本神戶動土建廠後,上銀也將在今年底擴建義大利新廠動土,在世界各地分散製造。另由德國廠,供應歐洲80%以上滾珠螺桿、單軸機器人;與英國邁萃斯策略聯盟,在當地生產齒輪/蝸桿蝸輪磨床;在以色列研發製造半導體設備驅動器、大陸廠生產線性馬達。如今更在新加坡設廠取得Made in SG產證,將藉此布局東南亞市場,吸引自大陸外移廠商;並提早加入RECP共享未來10年零關稅紅利。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大陸率先擺脫疫情,經濟復甦回溫,使之機械設備產業質量均升,包含在今年出口量首度超越德國;且對於高階製造設備、關鍵零組件更容易接受,仍是重點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