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對一國的太陽能產業發展有著絕對性的影響,對國家政策握有強硬執行力的中國,積極轉變經濟結構、提升綠色的能源比重,成為眾所矚目的下一塊應用大國。但是,現實問題擺在眼前-台灣真的吃得到這塊餅嗎?
中國下半年陸續釋出13個太陽能大型標案,包括了位於青海和寧夏青銅峽的兩個30兆瓦光伏電站,以及以西部為主的11個20兆瓦光伏電站。這13個標案吸引了135家公司前來角逐,未來3年內,總建置量將達到280兆瓦,等於現在的一倍。中國政府的遠景不僅於此,號稱2020年,中國內部非化石燃料佔能源消費的比重將從今年年底的9%提升至15%,發電電力則將有10-20千兆瓦。
中國的商業運作模式和我們所認知的不盡相同,也是一個艱難的課題。舉例而言,尚德電力,江西賽維LDK都是全球知名的太陽能設備商,他們都是中資企業;而中國在地五大電力集團(中國華能、中國華電、中國國電、中國大唐、中國電力投資集團)也不太可能坐看傳統電力市場讓給太陽能廠商吃下。所以,這次釋出的十三個標案所吸引的135份投標文件,只有一家外資企業。也就是說,商機很誘人,但是會不會「看得到、吃不到」,就耐人尋味了。
的確,新興市場的確能夠替縮減的歐洲政府補貼找到新的產能出海口。但是,驅動力同樣來自各國政策的發展,日後這些政府如果調降政策補貼,問題仍然存在。冀望各國補貼的太陽能廠商們必須記住一點:長期看來,太陽能的確是最穩當的綠色能源;但是,沒有任何一種產業能夠永遠躺在政府補貼的強褓中不願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