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TFT廠不斷擴大產業結構的上下游整合,包括濾光片自製、提升驅動IC掌握度等等動作相當多,因此將濾光片內製化的布局隨處可見,但最近這樣的考量似乎正在走回頭路,主因與6代以上濾光片生產難度越來越高,以及面板廠成本結構逐漸轉變所致。
國內最早投入大尺寸TFT濾光片生產的奇美電子,原本自給自足的濾光片比重超過八成以上,但今年以來也開始增加外購的濾光片,包括南鑫光電、展茂光電都有接到奇美的訂單。反觀過去積極準備跟進濾光片內製的廣輝、華映、彩晶等等,即使濾光片自製之路非走不可,但是也不敢輕忽專業濾光片廠的存在價值。
濾光片廠商就分析,對於TFT面板廠來說,玻璃基板佔整個面板的材料成本比重非常低,但是一旦跨足濾光片後就會發現,玻璃的材料成本比重動輒在六成以上,隨著生產線世代的放大,玻璃成本越來越高,即使濾光片的製程一直在改善,光阻劑與其他材料所佔的成本比重在下降,但是卻難以抵銷玻璃成本的增加。
如此一來,過去TFT廠在濾光片供給較寬鬆的時刻,可以把濾光片廠叫來將價格砍殺一番,順勢降低自己的成本,但是一旦濾光片自製之後,過去可以轉嫁在其他人身上的成本,現在都變成自己的壓力,這時面板廠就會詳細評估大規模自製濾光片的成本效益。
比較可能的狀況是,專業的濾光片廠只要自身的營運體質還可以,在整個產業體系裡的重要性將不會日益降低,至於面板廠本身的自製型濾光片,未來比較可能扮演調節供給、了解成本與先進技術開發的角色,就像洞庭湖可以發揮調節長江水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