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SmartAuto / 新聞 /
BIM解決方案開啟建築業數位轉型契機 打造有感的智慧城市
 

【CTIMES/SmartAuto 報導】   2020年09月18日 星期五

瀏覽人次:【5737】

建築資訊模型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逐漸成為建築營造業的整合協作平台。除了顛覆傳統營造流程,BIM在永續維運規劃、建物資料整理、維運標準作業流程建立以及人員的訓練等全建築營造生命週期中,都以其3D視覺化的資訊界面正逐步翻轉營建業。

根據台灣BIM聯盟2019產業調查報告顯示,有超過八成的受訪者認為BIM能增加資訊傳播速度、增進協同作業能力,並有超過六成以上的回應認為BIM能提高工程利潤、帶來成本效益,有效控制工程剩料。更重要的是,BIM能打造建築生產履歷,讓建築自規劃、驗收,乃至後續的營運階段皆自動化與透明化。

「BIM是創造智慧城市等數位化環境與智能發展的基石,被先進國家視為提升建築產業與國家經濟競爭力的契機之一,並以政策主導積極推廣。當今建築業不斷面臨挑戰,我們必須加快轉型步伐,台灣建築業應該朝向結合BIM與人工智慧物聯網 (AIoT) 徹底推動建築全生命週期資訊整合應用的大轉型,才能創造建築產業下個十年的光榮願景,」台灣建築中心周光宙董事長指出。

「當今建築業不斷面臨挑戰,我們必須加快轉型步伐,利用科技提升生產力,以因應產業趨勢,帶動國家經濟發展。建築中心近年與歐特克密切合作,開發在地化鋼構接頭元件、新建住宅性能評估輔助設計、協作及管理平台整合等;而歐特克在3D設計、工程軟體的協作整合能力與在地化開發的決心,相信可以協助台灣的建築產業完成許多重要的里程碑。」

「智慧建築的營運與過去傳統建築管理不同,而BIM是智慧建築領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秉持著歐特克一直以來的企業理念,我們致力於打造能夠幫助建築產業盡情揮灑創意的軟體,」歐特克公司大中華區總經理李邵建表示。

「歐特克的BIM解決方案可以管理以及優化建築專案,同時有助於減少風險、提升品質。並將台灣實務應用面的種種情況納入考量,採用數位製造的方式,助力提升台灣建築行業的生產效率,全力推動台灣建築產業的數位轉型,以期協助每一個投資產生最大的價值。」

在2019年完工的桃園市社會住宅自規劃設計、施工至竣工以及後續營運維護,皆採用BIM技術,更首創結合BIM 3D模型以及360度實體看屋技術的社會住宅營運管理系統。預計於今年10月完工的台北市瑞光社會住宅亦全程導入BIM技術應用,模擬微氣候分析、執行電子審查作業、於施工階段使用4D施工動畫模擬,並且提供模型整台平台WeBIM Sync讓統包團隊於單一模型進行設計溝通。

在台灣不乏許多導入BIM的重大工程案例,舉凡高雄鳳山車站改建工程、高鐵新建苗栗站、桃園第三航廈及桃園草漯市地重劃等。透過BIM模擬出建築或公共工程的3D模型,協助規畫者能做到精準設計,及早發現設計整合時可能遇到的衝突,並加以排除,以科技應用實質改善生產效率,提供團隊創造更多加值服務的可能,實現建築創新,加快產業數位轉型的腳步。

為了推廣BIM相關應用,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特別聯合台灣歐特克主辦以「BIM肩向前 共創智造建築新未來」為題的「2020建築產業趨勢論壇」,從9月8日起推出線上分類課程,並在9月29日邀集產官學研的專家,就設計、施工、營運管理等面向提供產業及技術新知進行專題演講直播,並接續舉行綜合座談針對BIM技術優化施工流程的應用做更廣泛的討論。

關鍵字: 歐特克 
相關新聞
工研院與臺灣歐特克簽署合作備忘錄MoU 建構完整智慧機械雲平台
推動營建產業數位轉型 歐特克簽署4 MOU拓展BIM應用層面
放眼智慧建設大未來 歐特克與台灣建築中心簽訂MOU
歐特克攜手逢甲大學舉辦Autodesk Panorama訓練營
製造業設備大吹智能化風 六大廠商剖析工業4.0未來趨勢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文章
» SiC MOSFET:意法半導體克服產業挑戰的顛覆性技術
» 意法半導體的邊緣AI永續發展策略:超越MEMS迎接真正挑戰
» 光通訊成長態勢明確 訊號完整性一測定江山
» 分眾顯示與其控制技術
» 新一代Microchip MCU韌體開發套件 : MCC Melody簡介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8.188.140.232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