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SmartAuto / 新聞 /
igus 獲得 DIN ISO 50001 認證 為未來碳中和提高能源效率
 

【CTIMES/SmartAuto 陳玨 報導】   2022年08月11日 星期四

瀏覽人次:【2441】

全球暖化帶來的衝擊:去年夏天是歐洲有史以來最熱的夏天。現今氣候危機已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易格斯 (Igus)設定公司目標:積極行動,不斷改善碳中和措施,並計畫到 2022 年底將用電量減少 15%。Igus的能源管理獲得 DIN ISO 50001:2018 認證,朝向 2025 年實現氣候中和的目標邁進了重要一步。

已實現 95%:igus 獲得 ISO 50001 認證,朝向到 2025 年實現 100% 碳中和的目標邁出重要的一步。(source:igus GmbH)
已實現 95%:igus 獲得 ISO 50001 認證,朝向到 2025 年實現 100% 碳中和的目標邁出重要的一步。(source:igus GmbH)

為了可持續地減少能源消耗,必須發掘節電潛力,只有知道哪裡最需要能源的人才知道如何提高效率。igus 德國能源管理系統的效率現已獲得國際標準組織 (ISO) 的認證。ISO 50001 標準的主要目標是透過建立系統和流程來幫助公司提高與能源相關的績效。它還與其他公認的標準相容,例如 ISO 14001 環境管理體系(igus 於 2020 年 4 月獲得此認證)。這包括明確責任和行為,以確保營運環境的持續改進。igus GmbH 執行長 Frank Blase 表示:「透過這些國際認證,我們向客戶展示我們為減少生態足跡所做的努力。」

到 2025 年,igus 的生產預計將實現碳中和—根據全球公認的溫室氣體議定書的範圍 1 和 2,這一目標已經實現了 95%。本標準區分所有直接排放(範圍 1)、外部生產和購買的能源的間接排放(範圍 2)以及上游和下游供應鏈的其他間接排放(範圍 3)。igus在 2021 年轉向綠色電力和碳中性燃料。為實現 100% 的碳中和,igus 也越來越關注製冷劑排放和租賃汽車的潛在節約。

為進一步推動能耗的降低,目前正展開多項專案,如更換大廳照明燈具共計 590 盞。節省 32% 的照明能源,相當於每年 190 個一家四口的用電量。射出成型機在總能耗量中占最大比例 (36%),正在被效能提高 40% 的節能機型所取代。因此,雖然增加了生產時間,但 2021 年的電力消耗減少了 11%。

此外,igus越來越注重將動態工程塑膠整合到循環經濟中。例如推出 chainge 拖鏈回收計畫,回收任何製造商的廢棄拖鏈。更進一步向英國新創公司 Mura Technology 投資 500 萬歐元。借助 HydroPRS 技術,可在 20 到 25 分鐘內將塑膠垃圾轉化為原油—僅使用壓力、高溫和水。

位於英格蘭東北部的第一家大型工廠將於 2022 年下半年開始營運。Mura 的學術合作夥伴華威大學目前正在評估工廠以及整個回收和處理系統的環境足跡。

HydroPRS 技術從塑膠垃圾中生產原油,其碳足跡比傳統化石燃料技術低 12%(英國煉油廠)至 50%(亞洲煉油廠)。此外,每生產一噸輕油,石油消耗量減少了 90%。每回收一噸塑膠垃圾,HydroPRS 可減少約 2.5 噸二氧化碳排放。透過這項投資以及其他節能措施和計畫,igus 已將永續發展作為其業務發展的重點,以實現到 2025 年實現 100% 碳中和的目標。

關鍵字: 能源管理認證  碳中和  igus 
相關新聞
工程塑膠平面軸承的應用—igus 2025年manus獎報名起跑
Igus推出首款獲認證的乾燥無塵室機器人供能系統
駛入快車道:igus 移動機器人降低成本為中小企業拓路
igus新型OfficeChain為可調高度辦公桌的完美拖鏈系統
Igus重負載應用的igutex平面軸承技術:雙重纏繞帶來的雙重保險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文章
» 誰在守護機器安全?資安管理與存取控制必備指南
» 雷射干涉儀實現線型馬達平台 位移即時補償回授控制
» 使用MV Drive、同步傳輸控制降低能源成本
» PCB搶進智慧減碳革新
» AI伺服器驅動PCB材料與技術革新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B53WCVAWSTACUKN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