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提到現在整個觸控產業所廣泛使用的觸控模型,其實是建立在非常不穩固的理論基礎上,許多在觸控IC設計的業者都自我設限在測量電容值的狹隘範圍內,無法跳脫這個框架。筆者想說的是測量電容的方法並非不行,而是當我們跳脫框架後,才有可能發明出更好的方法,才看得到真正的新藍海。
|
使用能量消耗法測量電容式觸控面板的ITO電阻 BigPic:600x847 |
電容變化的表相只是觸控表現出的眾多面貌中的一環而已,還有很多的表相可以研究開發。至少,筆者就已提出四種非測量電容的電容式觸控技術:
1. 使用能量消耗法測量電容式觸控面板的ITO電阻
2. 測量雜訊變化範圍
當手指碰觸時與手指沒有碰觸時,測量到的雜訊範圍不同,手指碰觸時雜訊範圍明顯變大。
3. 靜電量測
人體的靜電場同於大地,否則會有觸電的感覺,而電力公司在供電時會把一條線做為地線埋入大地,沒埋入大地的稱為火線,如果使用火線經過衰減做為觸控用的訊號源,就會跟人體形成電位差,而產生實際的迴路,做為觸控的偵測非常方便。缺點是要插電,所以不能用於行動裝置。其實火線對一般觸控技術的影響非常大,是麻煩的製造者,所以被大家視為雜訊來想辦法處理掉,可是換個角度來看,不失為一個很好用的訊號來源。
4. 微擾共振法
使用微擾共振的方法測量所有的變化,所有的變化一一現形, 讓觸控變的很簡單。目前實際的成果包括:
- 超高的 SNR 比,在未IC化之前已達200:1,製作成IC後有機會挑戰 1000:1;
- 超高的靈敏度,可偵測到幾個 fF級的微小變化;
- Sample rate 可達 10K samples/sec;
- 可抵抗AC電源訊號的干擾;
- 可以調整共振能量,改變測量的靈敏度;
- 可以使用 金屬筆,鉛筆,原子筆等操作觸控;
- 可以穿戴厚手套操作;
- 3D 觸控手勢;
- 是現今唯一以物理觀念主導的新原創觸控技術,專利上保有主導優勢;
這個方法其實是台灣觸控業者大家最有興趣想要瞭解的技術,超過60%的業者看過筆者的展示,有超過300位的觸控方面的專家跟筆者討論過,到現在還沒有人摸索出筆者所用的方法,所以請容許筆者對此技術先賣個關子,等日後時機成熟定會跟大家報告。
(作者為發明元素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