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SmartAuto / 新聞 /
緯創醫學整合軟硬實力 醫療產品及應用服務強攻市場
 

【CTIMES/SmartAuto 陳復霞 報導】   2019年12月03日 星期二

瀏覽人次:【6005】

緯創資通集團於2016年成立緯創生技控股公司,投資生醫技術整合,已投資十多家生技創投,旗下百分百投資子公司--緯創醫學科技,目前專注於四項醫學產品領域為體外診斷(IVD)、醫學影像、智慧行動輔具機器人及智慧醫療、AI大數據。除了高端醫療器材研發設計製造,緯創技術長黃俊東表示,緯創醫學結合集團ICT及AI技術軟硬體整合能力,協助醫療場域落實資訊化、數位化及智能化等解決方案,提供以人為本的智慧醫療流程與服務,透過軟硬體感測、影像辨別,提升醫療效率。

圖中為緯創醫學技術長黃俊東,右為副總經理莊紹仁,左為智能醫療事業總監郭志峰合影。(攝影 /陳復霞 )
圖中為緯創醫學技術長黃俊東,右為副總經理莊紹仁,左為智能醫療事業總監郭志峰合影。(攝影 /陳復霞 )

黃俊東表示,緯創醫學科技投入智能應用甚早,具有軟硬體研發實力,緯創醫學與醫療院所推出運用大數據AI技術的智能血透解決方案,落實智能化應用。因應國內末期腎臟病發生率及健保支出現狀,緯創醫學規畫將智能血透解決方案解決方案延伸至慢性腎臟病 (CKD) 病人照護管理及其他慢性病照護,包含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打造慢性病照護平台,藉由即時生理資訊擷取,即時人工智慧運算來警示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狀況加以防範,即早發現、即早處置,提升品質並減緩負擔。

緯創醫學科技副總經理莊紹仁表示,醫療領域已從昔日的重於治療、集中化和大眾化,而今朝向預防及預測、個人化、精準化及分散化發展。緯創醫學開發醫療器材,跨足體外診斷醫療器材以及醫學影像儀器。例如以早期檢測癌症轉移的精準利器—MiSelect,為整合光機電技術的CTC檢測平台,透過微流體晶片檢測血液中的循環腫瘤細胞數量,目前國外廠商可在10個細胞中找到約5個細胞,但緯創可以找到約8-9個活細胞,這可作為診斷癌症指標以及確切的給藥治療,緯創開發MiSelect這項獨特技術3年有成;而在基因檢測領域,則與加拿大Spartan公司合作開發全球體積最小的分子檢測儀器,其尺寸約為手掌大小,能夠提升精準醫療的方便性及可行性。

此外,緯創已投資三家外骨骼機器人公司,包括福寶科技、B-Temia、SuitX,透過科技輔具協助老人、傷病患者或行動不便者行動,並減輕個人及社會照護整體系統的負擔。緯創的目標在於成為全球最主要的外骨骼機器人研發生產公司。其外骨骼機器人輔具的最大特色在於取得衛福部二級認證,目前已與運動復健中心合作。黃俊東表示醫療產品的設計研發需1-2年(視複雜度而定),而臨床認證需2-3年,因此期望成立5年會有初步成果。如果要多個國家一起申請認證,其程序會更複雜,耗費時程會更久。

邁向醫療智能化有別於昔日打造智慧醫院時會購買電子白板、建置床邊系統等設備,黃俊東提及緯創醫學協助醫療場域導入智能系統,以軟體為核心,以人為本,優化數位化臨床作業流程提供ICD-10 CM 智能推薦系統、智能醫療語音平台、非接觸生理資訊系統及肝腫瘤AI判讀平台,逐步勾勒未來醫院生態系。並期望透過科技與臨床結合,搶占全球SaMD (Software as a Medical Device,軟體醫材)市場。

展覽資訊

緯創醫學將在12月5~8日於南港展覽二館舉辦的「2019台灣醫療科技展」展示全系列智慧醫療以及醫療器材產品。(攤位: R419a)

關鍵字: 緯創 
相關新聞
資策會攜緯創、亞光、博鈞共推服務機器人應用 明年3月進駐旅宿業
緯創資通與普渡大學簽訂研究計畫 研發分散式處理系統
緯創醫學攜手跨域夥伴 共創ESG企業員工數位健康生態系
加速推動AI/ML技術醫材上市 食藥署智慧醫材專案辦公室成立
緯創攜手羅東博愛醫院發展智慧輔具 共創復健醫療新模式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文章
» SiC MOSFET:意法半導體克服產業挑戰的顛覆性技術
» 意法半導體的邊緣AI永續發展策略:超越MEMS迎接真正挑戰
» 光通訊成長態勢明確 訊號完整性一測定江山
» 分眾顯示與其控制技術
» 新一代Microchip MCU韌體開發套件 : MCC Melody簡介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BI5L7J8KSTACUKI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