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SmartAuto / 產品 /
Brocade与EMC合作为光纤信道SAN提供软件定义储存
 

【CTIMES/SmartAuto 报导】   2013年05月08日 星期三

浏览人次:【4672】

数据中心网络与光纤方案领导厂商Brocade (NASDAQ: BRCD)宣布该公司第五代光纤信道(Gen 5 Fibre Channel)储存局域网络(SAN)方案已与新的EMC ViPR软件定义储存平台整合。该方案可加强EMC及非EMC基础建设基于策略(policy-based)的自动化,降低数据中心的成本与复杂性,替未来的应用部署打造一个现代化的储存架构。这项整合方案可让EMC和Brocade超过50,000共同客户于高度虚拟化的云端环境立即发挥新EMC ViPR软件定义储存平台的虚拟化功能效益。

Brocade和EMC团队采用业界标准管理接口Storage Management Initiative (SMI),将Brocade Network Advisor (BNA) SAN管理软件整合至ViPR,让拥有第三方开发以及EMC VMAX、VPLEX、VNX、Atmos,和Isilon,系列等EMC与非EMC储存数组 的客户在转移到EMC ViPR软件定义储存架构时,都能够运用以Brocade Fabric Vision技术强化之第五代光纤信道SAN方案的功能优势。Brocade Network Advisor是透过EMC的Connectrix Manager Converged Network Edition (CMCNE) 提供。

EMC ViPR为全球第一个软件定义储存平台,协助管理储存基本建设(the Control Plane)以及该基本建设中的数据(the Data Plane)。不仅简化组态及储存基本建设管理的复杂性,同时为复杂的异质储存功能提供独特的单击(point-and-click)管理模式

与Brocade技术整合后,EMC Connectrix SAN客户就可利用EMC ViPR平台让既有的工作负载继续工作于现有的储存基本架构,同时透过Amazon S3及OpenStack Swift供应新世代的EMC ViPR Object Data Service与EMC ViPR HDFS Service。这完整功能的方案可以是针对企业或一般性储存而提供。

Brocade与EMC的联合方案将在EMC World的EMC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展览摊位543中展示。

Brocade数据中心网络副总裁Jason Nolet表示:「我们很荣幸能与EMC合作,让链接至Brocade交换器与控制器的所有光纤信道储存成为该储存自动化与管理革命性方案的一部分。藉由ViPR,Brocade FC SAN客户可将既有的异质实体储存转换到一个简单、可延伸且开放的虚拟储存平台,朝软件定义数据中心迈进一大步。」

EMC的营销与进阶软件部门副总裁Christopher Ratcliffe:「我们对于与Brocade的合作成果感到振奋,将网络堆栈无缝整合于ViPR是现今储存基本建设十分关键的一步。我们共同的目标就是要在储存环境中提供自动化与定义政策的能力,并供应储存网络与私有云端业经认证且易操作的方案,协助企业数据中心转型。我们期待与Brocade保持良好、长期的策略伙伴关系,协助客户改善既有储存投资的运用。」

關鍵字: 软件定义储存  Brocade与EMC 
  相关新闻
» 机器人LLM市场2028年估破千亿美元 NVIDIA Cosmos平台成主流
» 贸泽电子即日起供货:适合复杂AI视觉应用的 Raspberry Pi Hailo 8L AI套件
» CES 2025:傲雷智能三合一电池充电器获得CES 2025创新奖
» CES 2025:工研院打造AI羽球训练系统 提升选手训练效果
» AI市场成长迅速 耐能进军沙乌地阿拉伯深化布局
  相关文章
» 双臂协作机器人多元应用与创新商业模式
» 在边缘部署单对乙太网
» Microchip Switchtec PCIe® Switches工程人员开发及管理的好帮手
» 半镶嵌金属化:後段制程的转折点?
» 汽车微控制器技术为下一代车辆带来全新突破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5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91A3H9O5CSTACUK4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