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產業再添動能!園區審議會核准11案 聚焦半導體高值化與精準醫療 (2025.08.13)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國科會)科學園區審議會日前召開第26次會議,為台灣高科技產業版圖再添亮點。會中核准11件投資案,總投資額達新臺幣62.25億元,另通過19件增資案,合計增資約111.85億元 |
 |
Thunderbolt高速介面技術進化之路:性能領先、普及受限競爭激烈 (2025.08.12) Thunderbolt技術自問世以來,不斷推動高速、多功能傳輸的可能性。雖然面臨來自USB與其他傳輸技術的競爭挑戰,但憑藉其優異的性能、整合性與不斷演進的技術實力,Thunderbolt仍在高效能與專業應用領域穩佔一席之地 |
 |
工研院攜手藥華醫藥 搶攻癌症免疫治療13兆元商機 (2025.08.11) 為爭取全球抗癌新藥商機,工研院今(11)日宣布將攜手藥華醫藥公司,針對台灣首創「抗T細胞免疫球蛋白和免疫受體酪氨酸抑制基序(T cell Immunoglobulin and ITIM domain;TIGIT)免疫檢查點抗體新藥 ITRI-501」策略合作,推動創新技術從實驗室邁向臨床應用,加速新藥商品化進程 |
 |
從仿生設計到智能交互──機器人技術進化揭密 (2025.08.11) 從模仿人類骨骼的機械關節,到能理解語意、辨識物體並自主決策的智慧體,人形機器人正處於一場橫跨機械、電子、AI與人文的融合演進中。這場技術進化的歷程... |
 |
AI驅動下的智慧健康發展趨勢 (2025.08.05) 隨著國人平均壽命增長,健康照護持續成為關注議題,尤其台灣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如何促進民眾健康餘命、擁有高品質健康生活,是政府與產業共同思考與努力的課題 |
 |
美國學生團隊研發首款空潛混合無人機 (2025.07.28) 在機器人技術持續進化的當下,一支來自美國大學的學生團隊成功研發出全球首款可在空中飛行並能迅速潛入水中的雙模態無人機,實現空中與水下間的無縫切換。這項創新設計不僅展現青年科研能量,更為環境監測、海洋探測與災害應變提供嶄新解決方案 |
 |
工研院攜手四大醫院啟動AI醫療平台 打造智慧臨床新模式 (2025.07.21) 因應醫療院所及長照機構人力短缺與高離職率的現況,工研院今(21)日攜手亞東醫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高雄榮民總醫院及奇美醫院,共同啟動「MedBobi 2.0整合平台」,推動臺灣首個以「臨床語料與AI模型訓練」為核心的智慧醫療共創平台,展現AI技術與臨床深度融合的創新應用,並開創可擴散的商業生態系 |
 |
雷射鑽磨改質助半導體革命 (2025.07.11) 迎接現今生成式AI驅動半導體產業變局,台灣該如何在護國神山的基礎上,強化次世代功率半導體和面板級先進封裝的供應鏈韌性與生態系尤為關鍵。 |
 |
美國新創Nanotronics打造模組化晶圓廠 (2025.07.10) 位於布魯克林的美國新創公司 Nanotronics 正在打造名為 Cubefabs 的模組化晶圓廠,旨在透過小規模、高彈性與 AI 自動化,重塑全球半導體製造格局。首座 Cubefab 預計在 18 個月內於紐約啟用,總建廠時間不到一年,設置成本僅約 3,000–4,000 萬美元,遠低於傳統晶圓廠所需數十億資本支出 |
 |
良率低落元兇?四大表面形貌量測手法 如何選? (2025.07.07) 選錯量測分析手法,可能讓你產品良率下滑、製程誤判、重工延宕,甚至導致整批報廢。隨著AI晶片、CoWoS、HPC等先進製程快速推進,每個關鍵工序都依賴高精度的表面形貌量測 |
 |
興大和成大聯手打造全球首見懸浮式鐵電二維電晶體 (2025.07.04) 突破材料限制開啟建構晶片新局面。在國科會自然司、尖端晶體材料開發及製作計畫與A世代前瞻半導體專案計畫,以及教育部特色領域研究中心計劃的大力支持下,由中興大學與成功大學共組的研究團隊 |
 |
Microchip攜手日本Chemi-Con與NetVision推出首個針對日本車用市場的ASA-ML攝影機開發生態系 (2025.07.03) 全球汽車產業正處於轉型期,逐步以開放且可互通的 Automotive Serdes Alliance Motion Link(ASA-ML)標準,取代專屬的攝影機連接技術。ASA-ML 標準由全球逾 150 家成員公司共同推動 |
 |
國科會核准逾265億元投資 聚焦半導體、光電及生醫 (2025.07.02) 國科會科學園區審議會於今(2)日召開第25次會議,共核准11件投資案,總金額達新臺幣265.83億元,另有13件增資案,合計增資54.2億元。本次核准的投資案涵蓋積體電路、精密機械、光電及生物技術等多元產業,展現臺灣在高科技領域的持續發展動能 |
 |
工研院、工總、電電公會成立LOT聯盟 掌握15萬件專利剋蟑螂 (2025.06.24) 近年來,全球產業面臨不實施專利實體(Non-Practicing Entity,NPE),俗稱「專利蟑螂」的訴訟風險激增。為協助產業共同防禦NPE威脅,工研院今(24)日宣佈,攜手全國工業總會、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與創智智權公司(IP Bank),正式成立「LOT(License on Transfer)產業聯盟」,邀請近 20 家半導體、資通訊與PCB重量級企業 |
 |
共創智慧醫療未來 成大「AISVision智醫影像創研中心」揭牌啟用 (2025.06.12) AI應用在智慧醫療領域的是重要一環,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與華碩攜手合作,今(12)日於成大醫學院圖書館舉行「AISVision 智醫影像創研中心」揭牌儀式。華碩此次捐贈的AISVision軟體10套,可協助成大建置AI視覺應用教學與研究平台,以期透過產學合作深化基礎醫學、臨床研究與AI科技的跨域整合目標 |
 |
晶創計畫引領智慧醫療 BIO DAY 2025論壇聚焦創新技術與國際合作 (2025.06.06) 為推動智慧醫療邁向下一世代,工研院今(6)日於南港展覽館2館舉辦「2025 BIO DAY 創新醫材技術論壇」,聚集來自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與德國傅勞恩霍夫微電子研究所(Fraunhofer IMS)等歐洲權威科研機構專家 |
 |
臺日攜手擘劃智慧照護新藍圖 啟動在宅醫療兆元商機 (2025.06.05) 為因應全球高齡化與醫療資源重分配的挑戰,臺灣正積極轉型醫療體系,並在「健康臺灣」政策下,大力推動在宅醫療結合智慧科技。此舉旨在建構具備可擴展與規模化的新型態照護模式 |
 |
經濟部奪愛迪生獎14項 啟動產業轉型引擎 (2025.06.03) 經濟部於今(3)日舉辦「創新匯聚 榮耀全球2025 Edison Awards獲獎」記者會,宣布台灣在與全球400項創新成果同場競逐下,由經濟部轄下研發法人共抱回14座獎項,獲獎數創歷史新高,高居全球第二 |
 |
微型醫療機器人技術突破 內建視覺回饋實現亞微米級精準操控 (2025.05.29) 微型醫療機器人在光纖診斷與介入等應用中,精密的運動致動技術扮演著關鍵角色。然而,傳統電感式致動機制難以微縮化。壓電材料雖能提供可微縮、精準、快速且高力的致動方式,卻受限於較小的位移範圍 |
 |
國科會與第一線醫護合作 跨部會推動在宅醫療科技 (2025.05.28) 為了呼應智慧醫療結合健康照護的政策主軸,由政府規劃推動「在宅醫療科技政策」,運用智慧科技將醫療及照護服務延伸至居家、機構及社區生活圈,打造在宅醫療生態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