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林信宏:核心价值为永续经营的要诀
 

【作者: 黃俊隆】2002年05月05日 星期日

浏览人次:【6721】

林信宏:台湾产业其实不适合单打独斗,而是以合作的方式把自己往上移,以系统的方式垂直整合;台湾其实可以慢慢向这层领域结合。


《图一 黄俊隆:产业想要升级必须向上,但是向上开创的过程受限于教育、文化的封闭要发展还有些困难。》
《图一 黄俊隆:产业想要升级必须向上,但是向上开创的过程受限于教育、文化的封闭要发展还有些困难。》

本社社长黄俊隆(以下简称黄):德州仪器在半导体领域发展相当久,但是一开始并非以半导体起家,其中的发展历程为何?


德州仪器(TI)台湾区半导体行销总经理林信宏(以下简称林):到目前为止,许多国外买家仍会因为查询采购指南,看到名称向我们询问仪器产品,但事实上目前TI已不从事这类生意。德州仪器最早生产钻油业的应用仪器,因为收益颇多,转投资R & D的半导体产业;1958年,当时的工程师,后来担任总裁的Jack S.Kilby发明第一颗积体电路IC,促使我们对高科技产业的关切更加着重,软体的部份就是在当时奠基。70年代到80年代之间,TI在半导体市场一度维持领先的地位,那时我们的生意结构有三,分别是国防工业部门、IC部门与半导体部门。


与半导体相关产业不同的是,国防工业与IC部门一直到1985年到1986年间才开始有较大的动作,后者还包括了贩售整台电脑至消费者手上的业务,但在90年代初期,我们渐渐意识到整个电子市场涵盖范围相当广泛而且需要专业、艰深的技术,除非资源足够,否则无法在产业中取得主导性,于是我们开始深耕最具市场利基的领域,发展核心价值的产品,也就是现在业界所熟知的DSP、Analog等部份,原先的国防工业则在1997年以29.5亿美金卖出、IC部门则在同时陆续拆售给西门子等厂商。


沟通为组织转型关键

黄:组织转型影响层面很广,也是一大挑战,TI能转型成功相当不容易,其中的关键为何?


林:我不是主导转型的人,但是却在TI看到,一个公司若要永续经营,一定要有公司的核心价值,而这个核心价值由公司的文化所产出,譬如TI现在希望在DSP与Analog领域发展,以此服务客户,公司的文化就必须朝这个方向迈进,才能有所支撑。员工第一件必须完成的事就是认同核心价值和理念,做出来的东西才会完全符合公司文化,公司步调相同,目标才会统一。


转型就是核心价值和理念在改变,这之中就必须调整,才能有所修正。在改变的过程中要让所有的员工知道、认同,将其付诸行动,在这样文化底下呈现,才能成功。理念之所以可以被相信并且推行,有三项主因:好的领导者、好的市场环境与好的团队。


从沟通中取得认同是转型成功的要件,转型之后要有实际的成绩印证,才能获得持续的认同,举例而言,1998年TI的生意有130亿美金的生意,全TI市值仅80亿美金,当我们把公司较不专营的部门卖掉后,生意有90亿美金,组织本身的市值却只有17、18亿美金,不但提高DSP的价值,更从公司的低市值和高营收中证明转型成功。


确立定位

黄:为什么当初TI会选择以DSP、Analog领域切入市场,并且以其为延伸呢?


林: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TI是最早研发DSP产品的厂商,1982年时还没有其他强大的竞争者,再加上它在通讯或消费性电子产品领域的应用广泛,因此被我们视为最具核心技术也是最有价值的地方,由于DSP本身仅在制程中专司演算处理一类的工作,故需发展其周边的Analog产品配合,使TI的类比研发提升;后来因为类比技术应用相当广,而我们并非在每个领域都有领先优势,又因为DSP的各层面应用需要电源管理的相关支援,为了成为Analog领域的领导厂商,TI评估在当时从头研发恐怕会跟不上,因此采取并购的策略,先后合并了Burr-Brown、Unitrode等Analog厂商,以DSP为核心整合而成的Analog技术、行销运作,当布局成熟时,也展现可以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新核心价值,因此顺利切入市场。


黄:DSP并非一开始就有如此广泛的应用市场,TI以此为核心价值之后的市场变化如何?


林:TI刚起步时DSP的市场没有那么大,过去非常集中,很像是一个ASIC延伸,等于是复杂的ASIC解决方案,尚未扩展这么多的DSP标准建置,1994到1996年DSP的应用就多半在硬体设计上,很多日系厂商将DSP的核心技术视为一种设计IP,给下游的厂商去做为与硬体设备搭配的材料,然后这些厂商再以自己的DSP Core做ASIC的设计;我们的做法则是致力发展DSP,使它可程式化,加上在类比领域的努力,就是TI在1995年到1998年间以DSP和Analog为核心转型所发展的重点。


黄:你们在校园推广DSP的策略非常好,当初发展的用意何在?


林:TI在美国深耕校园约有二十年的历史,早期兼提供设备;我们有个「校园科技奖」,从早期就开始提供工具给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台湾约在1989年开始计划,1990年就开始办校园比赛,给予研究生写论文正式实作的空间和资源。不过真正开始大幅推广约在1994年到1995年时,不再限定论文研究生,而是以捐助实验室设备的方式给愿意开相关课程学校,提供一部份的DSP相关仪器和免费IP执照费,很多软体建置的概念也是从那时开始,间接培养出DSP软体资源设计相关人才。


当初我们的目的最主要也是在于帮TI做生意,其发展与卢克修博士关系密切,1993年他调回台之后大力推广,由于他本身学Analog,了解其中的重要性,因此采取这个方法;除了替TI打知名度以外,起始用意还是在于回馈台湾产业,刚开始以鼓励校园的研究生和老师投入这个领域,到发展成熟时,就让这些校园人才加入世界级的校园竞赛。现在不管他们是不是用TI的DSP,但我相信这对学术界仍有很大的帮助。


有一个现象,若在过去三、四年,台湾最贵的工程师多半钻研手机领域,由于其中涉及数位、类比和RF射频这三大部份,整体台湾产业所需要的DSP工程师就是从过去TI在学校培养出来的那一批人,在1998、1999年间台湾手机市场急遽发展,需新血加入时,大部份的学术界、产业界人才为了能立即上手,多半运用在学期间TI所供给的相关资源,市场反应热络,成果相当出乎意料。


与代理商建立新模式

黄:如果继续以DSP、Analog为核心,TI往后的市场价值在那里?


林:TI仍会以DSP、Analog为核心发展各种不同相关市场,主要会在无线通讯、PC界面的1394、USB、Bluetooth、WLAN、宽频等,我们都有相关的产品陆续推出。


黄:目前TI透过通路商行销的比例大概多少?


林:老实说,我真的不知道。很多公司将代理商和直营分开,TI已经没有这个观念,因为我们将其视为一个直线型的公司,1997年我上任时,康柏第一次要求做BTO,即Build To Order支援,使其可以随时视生产需要调节。但是当初没有半导体厂商愿意做,而我是「公认的罪人」,因为我当初就将生产模式委托英业达、广达、仁宝等厂商布局,迫使许多厂商开始思考与代理商的关系。


当初大家都会有个迷思:如果制造商把客户放给通路商,那么客户会直接去找通路商做,而不愿意与制造商直接互动,但是有很多分公司的人不清楚,误认为代理业者的订单不是我们所能服务的,因此代理商的客户缺货时要绕过一圈找资源。为此,我开始花时间在TI内部协调,因为我认为客户不管自制、透过代理或做Design In时的需求,我们都必须去解决。


我们希望客户把TI和代理商看成是同一国的供应者,一起服务客户,只要有订单大可下到通路商的服务范围里,客户有需要时也可以找TI,成为目前的经营模式。这必须改变业务的观念,不让他们以为透过代理商的订单就没有利润,现在我们针对客户计算营收,而不是透过通路,业绩都算在销售范围内,追求共同成长。


如果真的要回答您​​,我想传统的由制造商推出去给代理商行销的模式,在我1997年接任时约占一半,迄今约占全部的25%;经过BTO领域上则有25%~ 30%的业绩。其他新兴产业由于通路商还没投入,例如LCD Driver、手机晶片组等,这些部份就没有透过代理商。由于客户或市场属于初步发展阶段,量比较小,多半都由TI自己促销,等到时机成熟势必分给代理商,因为TI的利基在赚产品的价值,任务在找新的市场、做新的产品,而不是提供Service的层级上。


黄:TI对于两岸的制造商和代理商的业绩如何评估?


林:许多客户移至大陆,我建议他们在当地下单,由于我们是跨国性的企业,认为每个国家的通路商都应独立经营市场,我们评估业绩多半不看买家在什么地方下单,因为我们每个地方都有通道,我们比较注重的是市场变化情况和各地最适合拓展的业绩,目前大陆以制造为重,台湾则主攻设计。


黄:TI是否鼓励代理商前往大陆?


林:由于有很多客户在大陆下单,或者习惯在台湾下单请通路商运至香港交货,因此我们相当鼓励台湾的代理商赴大陆拓展,TI也很乐意从中协助沟通。


台湾产业的利基

黄:制造移转至大陆,未来台湾的产业利基又是什么?


林:我认为未来台湾的PC市场仍会存在,但是产业型态会有所改变,主因是我们的土地价格昂贵、环保意识及地震等天灾,使许多厂商怯步,认为台湾不适合大量生产,转向大陆投资,但是大陆产业应该寻找互补而不是竞争。目前主流设计有世界标准和大陆标准两种模式,而中间有些差异,台湾可以从中递补。现在人力资源有一种现象,就是设计人才逐渐增多,但是一般的工程师逐渐变少,意味着我们将偏重于设计而非制造,这也是一项优势。


虽然设计业的确也有可能外移至大陆,但是在目前的领先地位上还不会发生,只要持续向上走,找对自己的定位,懂得开创市场,产业利基还是存在。其实许多台湾的ODM厂商只要专精于研发设计,懂得向上提升Core Value,而不是一路在制造阶段,才能让台湾成功。


另一个优势就是台湾的市场不大,不像大陆难以掌控,所以能做一些模拟推估,降低创新产品对大陆市场投资的风险。以日本DoCoMo为例,由于他们所能经营的市场小,所以就发展实验性的应用,得到相当大的回响。 (整理:陈莹欣 /摄影:黄昱丰)


相关文章
准备好迎接新兴的汽车雷达卫星架构了吗?
以爆管和接触器驱动器提高HEV/EV电池断开系统安全性
低 IQ技术无需牺牲系统性能即可延长电池续航力
以霍尔效应电流感测器简化高电压感测
以固态继电器简化高电压应用中的绝缘监控设计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Robert Hwang发言于2006.09.15 06:24:21 PM
TI 是一個值得尊敬的公司!
Robert Hwang发言于2006.09.11 04:24:59 PM
It's a nice article, isn't it?
  相关新闻
» 应材发表新晶片布线技术 实现AI更节能运算
» 工研院51周年「创新引航、共创辉煌」特展 打造日不落产业竞争力
» 德州仪器与台达电子合作 推动电动车车载充电技术再进化
» 工研菁英奖6项金牌技术亮相 创新布局半导体、5G及生医新市场
» TI首款GaN IPM问世 实现更小更具能源效率的高电压马达设计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7G85XKPYSTACUKY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