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台湾现今为仅次于美国之的世界第二大IC设计基地。我们不禁要问的是:为何台湾有如此能耐能超越日、德、法等先进国家?还有韩国,虽然DRAM制作为居世界之冠,但在IC设计领域为何也仍然落后我国?台湾IC设计业的前景及设计趋势到底为何?
与硅谷的人才互动频繁
台湾之IC Design House(IC设计公司)之所以蓬勃发展,乃因过去这20~30年来,台湾与硅谷人才相互交流所致。众所皆知,60~90年代,台湾平均每年都有6千至1万个大专毕业的人才输出到美国接受博、硕士等高等之教育,而这些人大多以电子、电机、信息之人才为主。这20-30万人毕业后,约有过半数以上的人留在美国发展。而留在美国的技术人才,又以留在硅谷发展的人居大宗。不过,若干年后,由于种种不同的环境因素所致,很多人又慢慢回流台湾,加入台湾经济成长的行列。因此,人才在硅谷和台湾交流渐渐成为常态。Intel、AMD、NS等大厂之工程师,华人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常有人戏称,华人及印度人都回原居地发展后硅谷势必空洞化,最后,就只剩下做Sales及Marketing的白人,工程师可能八成都不见了。由此可知,其实硅谷(美国)之IC设计龙头地位的幕后功臣,大多是华人与印度人。
在台湾成为世界的PC代工重镇后,产业分工逐渐明显了起来,也顺势产生许多IC设计大厂。如威盛早期班底中的一些重要工程师,曾在硅谷Chip and Technology任职,之后又白手起家组成了美商Suntec,最后才有VIA的诞生,是一个从286时代就形成之菁英团队;硅统则是崛起于386时代,第一代芯片在硅谷研发出来;茂硅早期也是由硅谷迁回台湾。类似例子不胜枚举,说明了硅谷与台湾两地人才互动其实从一开始时就非常频繁,也因而造就了台湾的IC设计产业成为世界第二的基石。由此可知,为何台湾的电子产业可与日、德、法等先进国家等量齐观,正是因为IC设计为一智识密集产业,人力资源为成败的关键因素。
PC重镇带动IC设计发展
再者,台湾IC设计产业之所以成为世界第二大,亦与台湾为全世界之PC生产大国的地位有紧密关系。台湾电子厂商占世界出货前三名之信息产品,如:主板、Monitor、CD ROM、Keyboard、Mouse、Power Supply、VGA Card等,让IC设计公司有机会成为下游系统厂商之关键零组件供货商。加上下游制造商由于接近客户和市场,通常是最了解最新规格及市场动态的一群人,也因此,提供了上游设计业者开发之依据。
此种良性?环,使得台湾IC设计公司所设计出来的IC在全球PC市场的零件占有率越来越高。任何再高技术门坎的IC,台湾设计公司一但设计出来,外商就一定得退出市场,因为市场价格根本无法与本土的IC设计业相匹敌。最明显的例子如:硅统、威盛击退美商Chip & Technology、Cirrus Logic、WDC,成为PC芯片组的霸王;瑞星的网络芯片一出货,NS网络芯片就无法在台湾生存;伟诠及联咏Monitor 芯片推出,外商Temic和Motorola则无立足之地;而最近红透台湾股市的联发科,其所设计出来的CD ROM芯片,更是让美商OAK伤透了脑筋。凡此种种,证明了,台湾IC设计业只要做出来,外商就得拱手让出江山。此一趋势,正好说明了进口替代效应,凡是台商可做出来之芯片,进口品牌必定无法取代。
另外一片天是消费性电子市场,如凌阳与松翰等消费性IC设计公司,各式各样的消费性电子产品都有台湾IC设计业者之足迹,配合出全球竞争力之消费性电子产品,PC与消费性此二种产业为台湾IC设计业之2大主力。虽然消费性业者之产品可能不若PC来得有名气,但常有小兵立大功如:电子鸡、大尾鱼等产品,或有像凌阳一直维持高获利之特性,只是因为各家之产品区隔较大,各可维持一利基市场。
小结
只要两岸三地三电子业在全球产业分工具上具备竞争力,台湾的IC设计业即有其源源成长之力道。80年代初相较于日本电子业,外界对台湾的PC产业并不看好,但在今日整体产业却成绩斐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于台湾产业拥有较弹性化的经营方式,以及产业分工务实两大强项,使得至今台湾PC产业的发展仅次于美国。
近几年来,台湾的IC 设计公司在晶圆代工的推波助澜之下如雨后春笋般地成立,又加上与计算机及其外围产品的相关性高,发展的空间其实还很大。虽然业界忧虑对岸急起直追,不过实际上,大陆的分工优势未若台湾,且市场营销与技术发展亦不如台湾成熟,未来20年内台湾在世界IC设计领域还是能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