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何来4C之说?
3C之外还有4C?这应是业者便宜行事、牵强附会的说法。

【作者: 黃俊義】2005年09月05日 星期一

浏览人次:【5744】

最近4C之说什嚣尘上,有人说第4C是汽车电子(Car),另外也有人说是数位内容(Content)。从表面看起来,似乎言之凿凿,但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根本八竿子打不着,只能说是为了押韵好听的市场策略罢了。想想看,如果上面所说每一样都成立,那么校园电子(Campus)也是一C,建筑电子(Construction)也是一C,还有便利商店(Convenience store)、航太飞机(Craft)也都一C,业者这样子巧立名目来便宜行事,将会混淆大众视听,并被识者所取笑。


传统3C的说法,基本上有它的理则存在,适用于很多方面的应用,且有利于技术上的分门别类,以及市场上的区隔定位。因此,3C本身已是对电子产业相当完整的一种论述,相关的技术或产品,不是属于Consumer(消费电子),就是属于Computer(电脑)或Communication(通讯)。如果还有其它的事物名相,那应该是指另一层次或另一面向的理则,不可牵强附会的加到3C身上。


所以,这里有必要把3C的理则再做一番说明,以便厘清一些基本观念。首先我们要了解,3C为什么是一种完整的理则?因为3C本身具有一含三、三合一的特性,而凡是一含​​三又三合一的事物,就是一种完整独立的个体(系统)叙述。但3C中的消费电子比较不容易让人了解,它指的其实是五花八门、零零散散的电子应用产品或元件,也许用Components或以电子来泛称可能也不错。因为在这个领域里通常电子只是过程、零件或工具,而不是真正的主体,例如电子表,重点在手表,电子只是利用来控制的一些零件;电子辞典,重点就在辞典,电子只是利用来处理的一种过程;至于3C中的电脑或通讯(网路)已是很明确的应​​用领域。有了清楚的定义,我们再来探讨3C的理则。


简单而言,所谓3C就是电子科技应用的三个要素。广泛的电子元件无不是用来做讯号的传递或能量的转换,这是第一C;电脑的应用则是设定逻辑程式来控制处理各种电子讯号,这是第二C;通讯的应用则是制定各种介面间的传输器材与讯号规格,这是第三C。每一种电子应用多多少少都含有这3C,只是偏向那一种应用的就归属那一C。例如微电脑洗衣机,里面会有MCU等电子元件,但这只是洗衣机中的一种元件,所以就归在消费电子这一类;笔记型电脑,本来就是电子电路所构成,也有网路通讯的能力,但主要就在做电脑处理的工作,所以它就归在电脑这一类;相机手机,主要就在行动无线通信,当然就归在通讯这一类。


每一C其实都含3C,这在当今功能多样、应用复杂的电子产品中,更可以明显的观察出来,难怪有人会说3C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在通讯网路的概念里,电脑只是一种通讯器材,电子电路则是更小的讯号暂存与网路;在电脑的概念里,通讯只是各种介面的处理过程,电子元件则是各式各类的处理单元;在电子的概念里,电脑只不过是比较大而复杂的电子元件,至于通讯网路则是又长又广的电路架构罢了。可见3C的概念的确是一含三、三合一,既完整又独立的原则。


所以,汽车电子当然也离不开3C的范围,但它只是汽车中的一种应用工具或零件,因此必须归于消费电子(Consumer)这一类的应用。业者千万不要被汽车这两个字给震慑住了,一定要分辨清楚,否则会让其他人无所适从。也许将来会有电子汽车(载具)的发明,就好像Star Trek影集中,将人等从太空船传送到星球上一样,那么这种电子汽车应该属于3C中的通讯类、汽车(Vehicle)中的电子类吧!一笑。


相关文章
视觉化 Raspberry Pi 数据:轻松用 Arduino Cloud 掌握物联网装置
一美元的TinyML感测器开发板
建筑业在无线技术基础上持续发展
环境能源物联网将为资产追踪带来革新
功率循环 VS.循环功率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新闻
» CGD与工研院合作开发氮化??电源
» 朝阳科大永续研发中心协助企业迈向ESG净零转型
» 深化印台半导体双边产业合作 印度加速布局半导体聚落
» IDC:2027年全球车用半导体市场营收将突破85亿美元
» 恩智浦S32N55处理器 实现车辆中央实时控制的超级整合技术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618TABIESTACUK0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