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微间距覆晶解决方案---Pillar Bump
 

【作者: 王鐵,郭佩娟】2002年06月05日 星期三

浏览人次:【22597】

微间距技术的重要性

在电子产业中,产品朝向外观微小及性能多功能发展已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对「更轻」、「更小」、「更薄」、「更快」的封装需求也就更加仰赖。而在目前的封装技术中,覆晶(Flip Chip)相对于其他封装方式,具有降低电感、印刷面积,同时提高讯号密度等有利优势,可谓是因应目前电子产品最新趋势。


一般对所谓的覆晶定义系指:晶片面朝下放置(face down),透过精密对位,藉由凸块(bump)与作为载具之基板上线路表面的金属焊垫(pad)黏接。不过,覆晶技术在应用上往往会因为晶片与基板的热膨胀系数不同,造成凸块在晶片与基板的接触面上产生应力效应的问题。因此而有在覆晶封装中采用底层填胶(underfill)的做法来改善此一问题。


近来随着电脑、通讯及网路等应用产品的发展,也渐渐导引覆晶技术朝向更高连接密度迈进---单一晶片上凸块的数量甚至有高达数千颗之多。同时,基于成本考量,采用覆晶封装时于晶片四周植入凸块再进行绕线动作,其花费甚高,也不符经济效应,基于以上因素,势必要导入微间距技术(fine pitch)。


目前的覆晶结构中,有球体回焊凸块(spherical solder bump)及底层填胶制程,然而,在进行微间距制程时,尚有待克服的问题。为了达成微间距,势必要能有效缩小凸块的尺寸,不过这样做却易导致可靠度不佳及底层填胶不易等议题。同时,在凸块与凸块间的距离持续缩小的情况下,现有的焊接剂印刷技术已经面临瓶颈。


目前多数封装厂针对覆晶技术从事量产,已能做到全面间距(full array pitch)为200(m,及阵列间距(peripheral pitch)小于125(m的能力。综合上述,如何寻求完全解决方案并能够整合凸块、底层填胶、基板设计及于组装制程,又能达到微细间距化(fine pitch)、高密度化(high density)、无铅化(lead free)等目标,已成为克不容缓的课题。因此,本文介绍一种新的凸块结构-柱凸块(pillar bump),并从此角度切入,从结构及方法面探究微间距覆晶技术发展的可能性。


pillar bump柱凸块结构介绍

柱凸块(pillar bump)是一项崭新的连接结构,里头含括「非回焊基座」(non-reflowable base)及像柱子外形的「可回焊基底」(reflowable cap),如(图一)所示。柱凸块有较高的纵横比可以容纳。另外,由于其基座是不可回焊的,因此较能维持其高度的稳定性,封装后的可靠度也得以提升,且于注入底胶时也能很顺利进行,如(图二)所示。更重要的一点是,pillar bump 的材料组成相当具有弹性,例如,于铜上一层锡铅,或于铜上锡铅后再上含铅成份高的锡铅,也可于铜上无铅材料等。与锡膏印刷(solder paste printing)技术相比,由于柱凸块的制程系采微孔电镀制程,凸块间距(pitch)值较不易受限。另外,从功能上的角度来看,柱凸块是以铜为主架构,也能降低(射线,特别适合用于记体体产品。


《图一 柱凸块外观》
《图一 柱凸块外观》
《图二 一般凸块与柱凸块比较图》
《图二 一般凸块与柱凸块比较图》

由于上述制程不需使用流动性底胶填充,且能先注入底胶再进行凸块接着,因此,已引起IC制造业、封装业者的注意。这样制程上的简化,也意味着设备投资的减少及厂房效率的提升。此外,由于整合了底胶及锡膏功能,将可以简化制程并可以同时进行回焊及填底胶作业,如(图三)所示。再者,在晶片放置前不需要先进行底胶流动作业,在回焊后也不必进行助焊剂(flux)清理,因此可以克服填胶制程在微细间距进行应用时之限制。这些情况显示藉由柱凸块及无底胶流动的组合,并辅以适当的基板和黏晶机,就是微间距覆晶制程而言的最终解决方案。 (图四)为现有覆晶连接结构的横切面图。



《图三 传统底胶与非回焊型底胶填充制程比较图》
《图三 传统底胶与非回焊型底胶填充制程比较图》
《图四 柱凸块剖面图》
《图四 柱凸块剖面图》

(表一)为可靠度测试之摘要。各批次皆符合JEDEC第三层测试标准,回焊时温度都能通过摄氏240℃的考验及1000轮的高低温测试。 (-55oC ~ 125oC)


表一 可靠度测试之摘要

Batch

Level 3 precon

TCT (1000 cycle)

PCT (96h)

1

32/32

32/32

32/32

2

32/32

32/32

32/32

3

32/32

32/32

32/32

4

32/32

32/32

32/32

Pillar bump: 70um Copper + 30 um Sn63/Pb37 solder
Package: 6 x 6mm TFBGA (molded / 48 ball)

结语

现有的凸块及组装技术,应用于微间距覆晶技术时,仍有许多障碍尚待克服。柱凸块制程结合无底胶流动制程,是一种可跨越目前凸块制程所面临的障碍,且能符合晶片面积增大及微间距化需求的可行性方案。此外,凸块制程的稳定性、无铅化、热膨胀系数相匹配且不需要底胶流动的材料,再配合强大的组装能力,高密度且微间距的基板设计与量产能力、及为此制程所开发的黏晶机等等,这些都是日后需要进一步持续改进的地方。(作者王铁先生任职于新加坡Advanpack,郭佩娟小姐目前任职于钰桥半导体)


相关文章
AI PC华丽登场 引领算力为王的时代
让6G主动创造新价值 提供通讯产业应用机会
融合航太与无线生态 NTN打造下世代网路
AI世代的记忆体
STM32MP25系列MPU加速边缘AI应用发展 开启嵌入式智慧新时代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新闻
» SEMI:2023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况 出货微降至1,063亿美元
» 迈入70周年爱德万测试Facing the future together!
» SEMI国际标准年度大会登场 揭??AI晶片致胜关键、软性电子量测标准
» 爱德万测试M4841分类机新增主动温控技术 提升元件产能、缩短测试时间
» 台湾精密机械进军国际半导体展 SEMICON汇聚机电护国龙脉崛起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5T3W3JUSSTACUK0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