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符号、语言、知识
 

【作者: 田華湘】2004年12月01日 星期三

浏览人次:【3772】

许多学生在上深奥的基础理论课时,例如:数学、物理、文言文、哲学…等,虽然有听老师滔滔不绝地讲,但是却常常不知所云,甚至渐渐地打起瞌睡来。在与电子工程相关的知识领域里,这种情况也屡见不鲜。


为什么这些知识会这么难懂呢?传达知识的工具是符号和语言,它们的组合构成了文本(context),文本的解读常因人而异,这通常发生在人文学里,因为人文学一般是不会像科学那样的讲求精准无误的。可是科学有时是属于少数专家的学问或「禁脔」,尤其是最先进的科技知识;这时因为各种解读版本的不同,经常使读者身受前后矛盾、不知所云之苦。


符号与意义间的关联性

符号学家Umberto Eco曾透过他的两本巨著:「符号学理论(Theory of Semiotics)」和「符号学和语言哲学(Semiotics and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探讨过符号和意义之间的关联性,阅读了他的理论之后,或许能为上述的问题找到一些答案。


其实,阅读Eco的理论也是一件很伤脑筋的事。不过,概略而言,他主要关注的是:「数码理论(theory of codes)」和「符号的产生」。


「数码理论」的名称应该是借自「资讯理论」的「码论(coding theory)」。 「数位码」是传输或储存资料的表示形式,也就是0与1。 「码论」所关心的问题有:「这是此资料最短的表示形式吗?」;「如果数位码毁损了,这个资料有多少可能会和其它资料混淆而无法辨别呢?」「数位码」还使用「冗余(redundancy)码」来协助辨识和测量。 「码论」是编码器和解码器的基础。不过,Eco的「数码理论」似乎和「码论」除名称相近以外,并没有太大的关联性。


传统的符号学,例如:Peirce所主张的,具有所谓的「无限符号(unlimited semiosis)」的观念,简言之,此观念是说:语言中的一个符号总是会指涉到另一个符号,因此,一段文字可能经常具有许多种解释。不过,Eco反对这种「无限意义」的观念,他也反对「一条鞭」式的解释。


Eco认为就「数码」的本质而言,「数码」具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具有「单一的(univocal)」意义,另一种是具有「无限的」意义。例如:莫尔斯电码(Morse code)是属于单一特定的意义;而「狗」是指所有的狗,不是专指特定的一种狗。又如「摇头」这个动作,若在印度是代表赞成的意思;但若在其他国家,则是否定的意思。


「S码」的观念

为了方便分析,Eco提出了「S码」的观念,它呈现出语言的表达和文字内容的互动关系。语言的S码等同于「说话(parole)」元素的特定组织。如果没有S码,声音或图像将不具任何意义。 S码可能是「明示的(denotative)」或「暗示的(connotative)」,譬如:「你好吗?」这是清楚的问候语;「拍拍他人的肩膀」可能是一种暗示的动作。又如:「资料传送到一半就中断,其余都丢失了。」这是通讯工程师常遇见的问题,「这到底是硬体的问题,还是软体的问题呢?」这时的S码是「暗示的」,工程师必须用功地去研究它,才能解开谜底,找出真正的意义,也就是错误的真正位置。


Eco也曾指出,说话者或诠释者的表达能力等同于文法、字汇和发音,若表达能力差的话,会使听者、读者、观众觉得好笑、或生气、或被骗、或悲伤、或乏味;而好笑、生气、被骗、悲伤、乏味…等,是了解「数码」作用的基础。


「Q模型」的概念

Eco曾提出「Q模型」的概念。他认为:每个主要的语言学「数码」都是由许多「次数码(subcode)」组成的一个复杂网路。 Q模型是「数码」的模型,能够产生「无限符号」。此模型可以接受新资讯,而且新资料可以从旧有的、不完整的、含糊的资料中产生。在Q模型中,「数码」会被语言使用者的表达或驾驭能力改变,而不是由「数码」自己改变。例如:有些文字或句子会因使用者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意义;这对学生如此,对老师也一样。


在符号的产生方面,Eco将新产生的「数码」分成两种:一种是比较容易被「同化(assimilate)」或预知的;另一种是不容易被「同化的」。 Eco使用「容易比(ratio facilis)」来度量前者,使用「困难比(ratio difficilis)」来度量后者。 「困难比」越高,表示物体的符号意义是越由此物体的本质决定的。例如:妈祖神像、π,它们对于我们都具有固定的意义,是不会被其它符号「同化」的。


不过,Eco也提醒我们,「困难比」越高者,它越具有「约定的(conventional)」元素。甚至于,有些物体或行为,虽然看起来独立于其它「约定的数码」之外,但是它们也会迅速地成为另一种「约定成俗」的元素。这好像可以用来解释许多当代的文化现象,以及电子科技不断演进的原因。 Eco曾举Ernst Gombrich的观点来证明他上述的说法;Gombrich相信「写实主义(realism)」存在于艺术史的许多时代中,而不是在一个特定的时代里发生的。再举摄影为例,Eco认为照片多少都存在着摄影者自己「约定成俗」的部份。即使是高画质的数位相机,它拍照出来的照片不管有多么的逼真和漂亮,它仍然是经数位讯号处理过的,被编码的,因此有可能被复制,被「虚构」。因此,新鲜事物若存在久了,就不再新鲜了。


按照Eco的理论,在符号的产生过程中,包含着五种元素:

  • 1.设计或施工:为了产生符号,所必需的劳动。


  • 2.认知:物体或事件被视为某种符号的表现形式。例如:记号、商标、症状、线索…等。


  • 3.实例(ostension):一个物体或事件是呈现此类物体或事件的范例。


  • 4.复制(replica):「困难度」愈高者,会透过约定的形式,得到「数码化」的特性。例如:徽章、数学符号、音乐类别…等。


  • 5.发明:是「困难度」最高的。它无法由现有的「数码」预知,它是新物质的基础。



为了弥补传统符号学的缺陷,Eco利用Q模型和符号产生中的发明元素,来改造和更新语言系统的规模。他认为符号系统应该是开放的、动态的,这不同于封闭的、静态的传统论点。他指出,符号不应该像「字典」一样,因为「字典」所能提供的资讯常令人陷入迷惑或矛盾之中;虽然「字典」的资讯有时很有意义,但是其指涉的范围是有限的。他主张符号应该像「百科全书」一样,具有网路或地图的特性,而不只是具有树状结构而已。


「百科全书」是18世纪启蒙时代的西方学者们发明的。 Eco为何会选择「百科全书」当成语言系统的改良模型?或许是因为他从「百科全书」中思索出他的理论架构来。也许,精通中世纪美学的Eco是在暗示我们,启蒙时代也是一种「后现代(postmodern)」?就好像之前提到的,「写实主义」其实存在于艺术史的许多年代中一样。


<作者联络方式:marvintien@pchome.com.tw>


<作者为网路文化观察家:ilya@iis.sinica.edu.tw>


相关文章
出囗管制风险下的石墨替代技术新视野
用Arduino 打造机器人:循迹、弹钢琴、下棋都行!
树莓派推出AI摄影机、新款显示器
智慧充电桩百花齐放
充电站布局多元商业模式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新闻
» 台达推出5G ORAN小型基地台 实现智慧工厂整合AI应用
» 欧洲航太技术展在德国盛大展开,全球吸睛 镭洋推出卫星通讯整合方案,目标抢占庞大的欧洲卫星商机
» 经济部促成3GPP大会来台争话语权 国内外大厂共商5G/6G新一代技术标准
» 经济部支持跨国研发有成 台欧双方分享B5G~6G规划
» 达梭系统收购IQMS扩展3DEXPERIENCE平台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5G8O8LCMSTACUK9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