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Android 4.1的重大演進
Google I/O 2012觀後感

【作者: 鍾文昌】   2012年12月05日 星期三

瀏覽人次:【10658】

Google目前在眾多平台上皆大放異彩,包含Android、Chrome OS+Cloud、Google TV等等,當然最受到一般消費者矚目的依然還是Android,畢竟Android作為Google在行動市場上的先鋒,是目前Google所有平台中最為貼近一般消費者的。


目前Android的總體市佔率超過全球智慧型手機的五成,但在我看來目前Android對於Google而言已經成為一個載台,也就是僅僅只是一個平台,Google要利用這個平台,來作為提供行動服務的切入點。畢竟Google最擅長的是提供服務,也就是雲,雲端的服務。


Google抓準了高速網路時代的來臨,它的意圖及企圖非常明顯,就是要透過各種平台,主打Google自家的相關服務,包含搜尋、影音、Gmail、日曆、Google Drive、網路商店、地圖等等,並開始提供多項離線功能。



圖一
圖一

Google強調支援離線功能

相較於Android已經被大眾市場所接受,Google更強調的是Chrome及雲端的概念。說直接一點,Google在Chrome、Chrome OS跟雲端佈了重兵,可以看出Chrome OS及雲端作業系統將是Google未來的發展重心,也是雲端作業系統與個人電腦作業系統的重要分水嶺,這將是Google與微軟作業系統正面交鋒的重要時刻。


我個人認為雲端作業系統並不會取代個人電腦作業系統,而是互補效應,但互補效應卻會瓜分個人電腦作業系統的市場,也就是微軟長年擁有全球個人電腦作業系統的高市佔率將有所變化。Chrome OS及雲端的應用服務將成為Google下一個主戰場,全球電腦作業系統也將有所傾斜。


雲端服務就使用者而言確實帶來許多便利,例如異地資料同步、協同作業、多人共同開發等,這些都是在高速網路時代下,雲端作業系統的優勢。簡單的說,PC、筆記型電腦、手機及平板多方資料同步便是一般使用者作常使用到的雲端服務。 而且Google在今年特別強調多項服務將支援離線功能,離線功能更是Google推廣自家雲端服務的一大利器,而Google無疑是目前雲端服務市場的一大巨人。


Google抄襲Apple路線?

Google今年還主打Google Play,不管是在手機、平板以及Nexus Q,Google都竭盡可能將所有裝置與Google Play作連結,可以感覺到Google Play已經正式成為Google在網路商店的主要入口,也明顯看出Google之後的產品將可能直接在Google Play上銷售,尚且不論Google會不會跨入製造領域進而自行製造產品。


至於市場策略的部份,我個人認為Google是在抄襲Apple的路線,推出一連串類似Apple的產品。Android對應iPhone、Nexus 7平板對應iPad、Nexus Q有TV的味道但卻又不是TV,而是Social Media Center、而Google TV正對著Apple TV、Google Play對應iTune。



圖二
圖二

個人觀感Galaxy Nexus作為全球第一支Android 4.1 Jelly Bean手機,整體操作上頗為流暢,但是在照相機及聲音輸出的部份稍嫌不足,500萬像素的相機對於一款掛著Google品牌的高階手機而言,頗為無語,至於擴音的部份,聲音太小;其它如全鏡面弧形設計,電話鈴聲等,都感覺的到Google的用心。


至於Nexus 7平板,個人觀感整合度不佳、使用者體驗不佳、操作時畫面出現殘影、背景操作不透明,使用者不清楚系統在背景執行了哪些程式,或是正在下載更新。重點不是讓使用者清楚知道目前系統正在執行哪些程式,重點是使用者覺得整個系統操作起來很不流暢、多指觸控時有時無、非美國用戶不能使用Google Books及Magzines等服務。7/11更新為Android 4.1.1,亦感覺不到有明顯改善。


Android 4.1的重大改進

Android 4.1乍看之下與4.0並無差異,一般使用者起初使用Android 4.1並不會明顯感覺到有太大不同,但事實上,不論是使用者能夠接觸到的UI,以及使用者接觸不到的底層皆有相當大的改進,尤其在顯示以及效能的部份。


就UE/UX (User Experience)的角度而言,雖然Android 4.1的反應速度比Android 4.0快,但因為Android 4.0對於使用者而言已經夠快,所以使用者可能沒有辦法明顯感覺到Android 4.1的改進。但若從開發者的角度來看,Android 4.1的確在許多細節的地方作了幅度不小的改進。


影音多媒體功能的加強

先看看影音多媒體的部份,Android 4.1提供了上層存取底層多媒體影音串流的功能,上層能夠直接存取底層影音多媒體串流資訊,接著由上層對其作相對應的處理,例如影音同步sync等等。Android 4.1支援AAC 5.1聲道編解碼、支援Multichannel audio,能夠透過HDMI輸出。


Jelly Bean也支援USB Audio輸出,例如能夠在Audio Docks上輸出聲音,而這項功能也隨著Open Accessory Development Kit(ADK)公開。其實Open Accessory Development Kit(ADK)是今年我最感興趣的主題,也是我目前正在規劃的課程,因為現在的Embedded System與以往真的很不一樣,尤其是Open Hardware以及Open Source的概念,使得Embedded System近年來大放異彩,而且其發展與進步也真的非常迅猛。



圖三
圖三

對Wi-Fi Direct API的支援

無線傳輸領域,目前Wi-Fi無庸置疑是最理想的傳輸方式,而Wi-Fi Direct能夠提供高速點對點資料傳輸,在Android 4.0 Ice Cream Sandwich便開始支援Wi-Fi Direct,而Android 4.1 Jelly Bean更增加對其API的支援,讓具備Wi-Fi裝置的使用者能夠相互偵測並且直接配對。在許多環境條件下,Wi-Fi Direct能夠達到點對點無線高速傳輸的需求,例如支援多個玩家的遊戲等等,強調點對點高速傳輸的能力。


此外,Android 4.1增加對硬體裝置變動的支持,在輸入裝置的部份,上層應用能夠向系統註冊以接收底層硬體變動的通知,例如USB、Bluetooth、或是其他連接方式等等,當底層硬體連接發生變動,例如連接斷開時,上層能夠即時收到通知,而採取對應的處理。例如對於遊戲而言,能夠收到搖桿插拔的訊息。


力捧HTML5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隨著HTML5大行其道,Android 4.1在瀏覽器以及WebView的部份做了效能上的改進,加快畫面顯示速度,減少記憶體使用量,改善畫面捲動及縮放的顯示效果,優化其效能及反應速度,其中包含更快的JavaScript效能,並支援HTML5豐富的多媒體功能,能夠錄製多媒體,使得用戶能夠有更好的影音體驗。


Android 4.1缺點

許多App皆依據用戶目前所在位置、國家來決定是否允許安裝,例如Nexus Q的App在部份國家無法使用,例如大陸等,Google Books及Magazines亦是如此,這可能逼迫使用者使用Root等方法取得系統級權限,進而使用受限於區域等條件因素下的App。



圖四
圖四

結論

綜觀上述,目前Embedded System開發模式已經走向PC化,就如我時常提到的,軟體將決勝於後行動時代。直接地說,軟體將主宰行動市場,因為目前硬體的功能已經足以支撐使用者的需求,再加上目前以及日後的部分工作會在雲端完成,所以相較於PC,行動裝置並不需要如此強大的硬體,就純硬體廠商而言,利潤幾乎微乎其微,整個市場已經傾向大者橫大的趨勢,未來將少有競爭者願意進入這塊血流成河,毛利卻不到5%的市場。


所以軟硬整合的關鍵在於軟體如何發揮硬體的功能、降低功耗、優化效能、強化使用者體驗、強調設計以及創意,以創造出產品的差異化。至於純軟體的部份,強調的是創意及點子,還有市場化區隔,以及在地化服務。


(作者為Android開發者及講師,專長領域為Android Porting)


相關文章
Sony強力加持!樹莓派發表專屬AI攝影機
創新更容易!2024年受矚目的Arduino創新產品簡介
新一代Microchip MCU韌體開發套件 : MCC Melody簡介
誰在守護機器安全?資安管理與存取控制必備指南
雷射干涉儀實現線型馬達平台 位移即時補償回授控制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倚天酷碁於2024歐洲自行車展亮相電動輔助自行車與電動滑板車新品
» 麗臺進駐雙和生醫園區推動智慧醫院發展
» 瀚錸引進智能家居系列產品 推進連網增速新趨勢
» 工研院CES展後賦能科技創新 掌握AI產業鏈商機可期
» 國科會TTA偕新創團隊挑戰CES 2024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45.57.254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