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未使用正確工具對佈線進行故障排除造成的問題
電路板佈線設計系列(5)

【作者: Bonnie C. Baker】   2004年05月05日 星期三

瀏覽人次:【4906】

當使用者試圖完全解決信號問題時,最好的方式就是使用一個以上的工具來檢查系統的動作狀況。如果在信號路徑中有一個類比數位轉換器,可以輕易地檢查三個基本問題來評估電路的性能;亦即評估轉換過程、佈線以及和其他部份電路的互動;須考慮的範圍有三,包含使用頻率分析、時間分析,以及直流分析技術。


本文將探討如何使用這些工具來找出有關電路佈線的問題,我們將分析使用者如何決定要尋找什麼、在哪尋找、如何透過測試來驗證問題,以及如何解決被確認的問題,(圖一)則為以下的討論所採用的範例電路圖 。



《圖一 範例電路圖》
《圖一 範例電路圖》

<SCX015 壓力感側器的輸出電壓由儀器放大器(A1 and A2)取得;在儀器放大器後,有一個低通濾波器 (A3)以消除 12 位元類比數位轉換器轉換時的雜訊。>


電源供應雜訊

在電路應用上一個常見的干擾源是出自電源供應,這個干擾訊號通常是由主動元件的電源接腳進入。如(圖二)是圖一中類比數位轉換輸出的時間軸的圖形;圖中類比數位轉換器的取樣速度是40ksps ,共 4096個取樣數。在這個例子中,儀器放大器、參考電壓源以及類比數位轉換器並未裝有旁路電容。另外,對電路的輸入均參考一個低雜訊、2.5V直流電壓源。


《圖二 圖一中類比數位轉換輸出的時間軸的圖形》
《圖二 圖一中類比數位轉換輸出的時間軸的圖形》

<3201、12 位元類比數位轉換器的時間軸表示的資料,圖中顯示一個有趣的週期信號,這個信號源可追溯至電源供應。>


對電路的進一步研究顯示,在時間軸上看到的雜訊源來自切換式電源供應器。加入一個電感扼流圈與旁路電容到電路裡,並加入一個10uF 到電源供應而三個0.1uF 電容儘可能靠近主動元件的電源接腳。現在時間軸上可以看到一個穩定的 DC 輸出,(圖三)統計分佈圖的結果可以證實。輸出資料顯示,這些改變使雜訊從電路中的信號路徑消除了。


《圖三 統計分佈圖的結果》
《圖三 統計分佈圖的結果》

<一旦電源雜訊充分降低,MCP3201 的輸出碼固定在同一碼,2108。>


外部時脈信號干擾

另一個干擾源可能出自時脈信號電路中的數位切換。如果這種雜訊與轉換過程相關,則不會在轉換過程中形成干擾;但是如果不相關,則可在 FFT 分析中發現。(圖四)所示為時脈信號干擾之FFT圖表,圖四的圖形是以圖一 所示的電路加上旁路電容。圖四中FFT 圖表裡一根一根突出的信號,是由電路板上的19.84MHz 時脈信號產生;在本例中,進行佈線時,並不特別注意走線與走線間的耦合,疏忽這個細節,結果就出現在 FFT 圖表中。


《圖四 時脈信號干擾之FFT圖表》
《圖四 時脈信號干擾之FFT圖表》

<耦合入類比走線的數位雜訊有時會被誤解為寬頻雜訊。FFT 圖表可輕易找出這些「雜訊」使其成為可辨識的頻率,故即可確認雜訊源。>


這個問題可藉由改變佈線來解決,讓高阻抗類比走線遠離數位切換走線,或在類比數位轉換器之前的類比訊號中使用一個平滑濾波器。要發現任意的走線與走線間的耦合是稍微有點難,這時使用時間分析可以更有效率。


不適當的使用放大器

回到圖一所示的電路,1kHz 交流信輸入至儀器放大器的正輸入端。這個信號不是壓力感測的特性,但是這個例子用來說明元件在類比訊號路徑中的作用。依上述條件的電路性能見(圖五)中的 FFT 圖表;應該要注意的是基本波似乎失真了,而且許多諧波同樣有失真,造成失真的原因是稍為過度地將放大器驅動至軌對軌的範圍外,解決方式是降低放大器增益。


《圖五 失真信號的FFT 圖表》
《圖五 失真信號的FFT 圖表》

<稍微過度驅使放大器可能造成信號失真;這種轉換的 FFT 圖表迅速指出信號失真。>


結論

完全解決信號問題可能要花許多時間,尤其是,如果使用者沒有用來處理棘手問題的工具時。在您的「道具箱」裡有三種最佳分析工具,亦即頻率分析(FFT)、時間分析(示波器)以及直流分析(統計分佈圖)工具。我們使用許多這些工具,以確認電源雜訊、外部時脈雜訊、以及過度驅動的放大器失真。


(作者任職於Microchip)


相關文章
以馬達控制器ROS1驅動程式實現機器人作業系統
推動未來車用技術發展
節流:電源管理的便利效能
開源:再生能源與永續經營
從能源、電網到智慧電網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日本SEMICON JAPAN登場 台日專家跨國分享半導體與AI應用
» Nordic Thingy:91 X平臺簡化蜂巢式物聯網和Wi-Fi定位應用的原型開發
» 豪威集團推出用於存在檢測、人臉辨識和常開功能的超小尺寸感測器
» ST推廣智慧感測器與碳化矽發展 強化於AI與能源應用價值
» ST:AI兩大挑戰在於耗能及部署便利性 兩者直接影響AI普及速度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8.218.123.194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