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次:【13703】
CATV系統升級概要
傳統同軸纜線有線電視網路(Cable Television Network;CATV)已經逐漸被光纖同軸(Hybrid Fiber and Coaxial;HFC)混合系統取代。不過一般而言,HFC系統的光線節點(node)前段還是同軸纜線,光線節點則設置在距離客戶約一英哩處,如此便可以提供2400個住戶(600住戶×4cell)相關有線電視服務,如(圖一)所示。
《圖一 HFC/FTTC/FTTH網路的基本結構》 |
由於同軸纜線的衰減幅度在770MHz(ψ12mm)頻率時高達39dB/km,因此光線節點與客戶之間必須設置2~5段的增幅器。
利用CATV進行資料傳輸服務仍然相當普遍,因此上傳埠(port)便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加上xDSL與FTTH的強力威脅,因此CATV業者無不以提高使用者的位元率(bit rate)為方式,大規模進行cell微型化與深化HFC的系統革新工程。
雖然目前CATV都是以頻率分割方式進行雙向資料傳輸,不過一般來說資料上傳的部分並未被納入管理系統,因此業者陸續制定可以落實高速資料服務的架構規範,包括有線數據機(Cable Modem)DOCSIS1.x/2.0標準、次世代DOCSIS3.0超高速數據機、使用Last 300m的同軸網路、以及可以達到250Mbps傳輸速度的c.LINK(Coaxial LINK)標準等等。
DOCSIS發展經緯
1995年美國有線電視公司MSO針對CATV雙向網路系統服務,制定標準規範DOCSIS(Data Over Cable System Interface Specification;DOCSIS),其發展經緯如(表一)所示,目前DOCSIS標準已成為業界的主流規範。
(表一) DOCSIS標準的發展經緯
|
DOCSIS 1.0 |
DOCSIS 1.1 |
DOCSIS 2.0 |
DOCSIS 3.0 |
規範公開 |
97/03 |
97/03 |
01/12 |
06/08/04 |
開始互換性測試 |
97/07 |
97/10 |
02/07 |
06/12 |
認證通過 |
97/03 |
97/03 |
02/12 |
08/? |
目前通過DOCSIS2.0認證的Cable Modem超過100種以上,需經過驗證程序確保modem的相容性。目前DOCSIS2.0已向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登錄,(表二)所示分別是歐洲、北美、日本地區的專用規範。
(表二) ITU-T J.112附屬建議
附屬建議 |
主要差異 |
AnnexA |
※歐洲用為目的使用Euro DOCSIS
※下傳占用頻寬8MHz
※變更上傳splitter Band
(下傳108~862MHz,上傳5~65MHz) |
AnnexB |
※北美有線電視業團體MCNS製作的DOCSIS規範
※一般DOCSIS規範是指ITU-T J.112AnnexB而言。 |
AnnexC |
※考慮下傳物理層與CATV數位化傳輸方式
(ITU-T J.83)的整合性,因應日本需求所製作的標準規範
※上傳頻寬5~55MHz |
DOSCIS系統技術概要
DOSCIS系統具有上傳相容性(Backward Compatible)的技術特性。從(圖二)來看有線網路系統的基本架構,各用戶必須先設置Cable Modem,接著再以PC等10/100BASE-T纜線連接,最後藉由CATV與中心數據機(Cable Modem Termination System;CMTS)進行連接。DOSCIS系統最長的傳輸距離為15英哩,管理伺服器(Provision Server)利用CATV的初期登錄,再與動態主機架構協定(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DHCP)進行IP位址分配。
《圖二 有線網路系統的基本結構》 |
DOSCIS系統能夠支援的網路類別分別是傳統CATV網路、同軸纜線網路以及HFC網路。DOCSIS1.0的整體共通規範與基本架構特徵分別如下:
●非連接通訊(connectionless)。
●保證CM/CMTS的相互連接性。
●上傳相容性:尤其是DOCSIS1.1/2.0以後的升級版,可以輕易兼容舊型的Cable Modem。
●軟體下載:可以透過中心端進行軟體版本的升級更新作業。
●安全性:例如Pocket可以利用DES的56位元,鍵交換可以利用RSA的768位元,鞏固安全性。
●QoS:可以限制上傳與下傳的速度。
●可以限制PC的連接數量。
●建檔:可以在IP與LLC層進行描述,避免Cable Modem的PC端安全確認、以及RF端不必要的流量(traffic)爆增等問題。
●利用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進行管理。
●豐富的變復調模式:可以支援多樣的傳輸路徑。
●自動設定:尤其是針對特定與不特定的modem,只要透過預定結構檔案(configuration file)自動下載,就能夠設定規範頻率與變調模式,同時還能利用輸出強度(level)的自動最適宜設定功能,大幅節省繁瑣的事前登錄與現場設置等調整作業。
DOCSIS2.0規範之特徵
(表三)是DOCSIS各版本的功能差異對照一覽表。DOCSIS1.1版主要追加內容,是使QoS可以作複數設定,因此可以同時使用資料與VoIP。
(表三) DOCSIS各版本功能差異對照一覽表
版本 |
特徵 |
主要規範 |
DOCSIS 1.0 |
※97年美國CableLabs制定
※保證CTMS與加入住戶設備(CM)之間的相容性 |
以best effort型為前提的規格,最大上傳速度為10Mbps(16QAM),下傳為40Mbps(256QAM) |
DOCSIS 1.1 |
※針對要求VoIP等QoS保證,強化QoS機制為目的
※99年制定
※追加安全新功能 |
上傳速度為10Mbps,速度下傳為40Mbps |
DOCSIS 2.0 |
※透過提升上傳速度的與利用CM達到對稱服務
※提高上傳信號的耐噪訊性為目的,01年制定 |
※最大上傳速度31 Mbps
※追加S-CDMA方式
※追加符號率(symbol rate)
※追加高次變調模式
※強化Reed-Solomon錯誤修正能力
※提升收訊單元等價器的功能 |
(表四)是已經成為業界主流的DOCSIS2.0版相關規範一覽表,其中終端傳輸規定主要內容與RFI(Radio Frequency Interface)規範有關,至於RFI規範如(表四)所示已經進入第8版。
(表四) DOCSIS 2.0介面規範摘要一覽表
規範碼 |
發佈日期 |
版本 |
名稱 |
SP-RFIv2.0 |
2004/08/08 |
Issued (08) |
Radio Frequency Interface |
SP-OSSIv2.0 |
2004/08/05 |
Issued (08) |
Operations System Support Interface |
SP-BPI+ |
2004/07/04 |
Issued (11) |
Baseline Privacy Plus Interface |
SP-BPI |
2001/06/01 |
Closed (08) |
Baseline Privacy Interface |
SP-CMCI |
2004/08/05 |
Issued (10) |
Cable Modem to Customer Premises Equipment Interface |
SP-CMTS-NSI |
1996/07/02 |
Interim (01) |
Cable Modem Termination System
Network Side Interface |
傳輸速度
一般DOCSIS規範是指ITU-T J.112 AnnexB,(表五)便是DOCSIS支援Cable Modem的Annex B規格範例。若與DOCSIS.x規範比較,在使用64 QAM正交振幅調幅法(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利用6.4MHz頻寬時,其最高上傳速度為30Mbps。在下傳頻道方面,Annex B可以使用64或256QAM調變方式,在64QAM時,可以用 傳送6b/symbol的資訊量。Annex B處於 6MHz頻寬時的符號率(symbol rate),利用64QAM調變方式時大約是5.06M symbols/s,依此換算位元率等於是6b/symbol×5.06M symbols/s=30.3Mbps;符號率5.36Msymbols/s、利用256QAM調變方式,其傳輸速度大約是43Mbps。
多重存取模式
如(表五)所示,Annex B具備2種多重存取模式(access mode)、6種變調模式和5階段頻寬,因此可以根據傳輸路徑的噪訊狀況,操作時可多樣變更設定。2種多重存取模式分別是A-TDMA(Advanced 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以及S-CDMA(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CDMA亦即利用擴散碼的多重化,要求嚴苛的時脈同步特性,因此DOCSIS2.0版除了強化上傳錯誤更正功能之外,還追加互生層(Interleave),同時大幅強化突發錯誤(Burst error)的耐性。
補正方式的租借功能
DOCSIS2.0版亦可補正上傳傳輸路徑反射特性與傾斜(tilt)的送訊補償器(Transmit Equalizer),在DOCSIS1.1版以後的終端應用上成為必要設備之一,因此其補償段數從1.1版的8段,提升至2.0版的24段。
有關補正的運作,以收訊端的中心數據機(CMTS)位元計算的補正係數,會被送至數額進行租借(lending)動作。此外與DOCSIS1.X/2.0 modem在相同上傳埠混合,只要頻寬相同就能夠作時間分割多重化(TDM)。
(表五) DOCSIS支援有線數據機的規格範例(Annex B)
下傳 |
變調方式 |
64QAM,256QAM |
傳輸速度 |
32Mbps(64QAM),43Mbps(256QAM) |
錯誤更正方式 |
Reed-Solomon+Trellis |
頻寬 |
88~860MHz (Edge to Edge) |
占有頻寬 |
6MHz |
輸入強度範圍 |
45~75dBμV |
上傳 |
變調方式 |
A-TDMA : QPSK,8/16/32/64QAM
S-CDMA: QPSK,8/16/32/64/128QAM |
傳輸速度 |
320、640、1280、5120、10240 kbps (QPSK)
480、960、1920、3840、7680、15360 kbps (8QAM)
640、1280、2560、5120、10240、20480 kbps (16QAM)
800、1600、3200、6400、12800、25600 kbps (32QAM)
960、1920、3840、7680、15360、30720 kbps (64QAM)
8960、17920、35840 kbps (128QAM) |
錯誤修正方式 |
Reed-Solomon+Trellis |
頻寬 |
5~55MHz (Edge to Edge) |
占有頻寬 |
200、400、800、1600、3200、6400kHz |
輸入強度範圍 |
A-TDMA,68~118dBμV (所有變調方式)
68~118dBμV (QPSK)
68~115dBμV (8/16QAM)
68~114dBμV (32/64QAM)
S-CDMA |
所謂「租借」是DOCSIS規範規定的功能之一,CMTS能夠從Cable Modem進行信號強度、頻率、時序的控制。
(圖三)是開啟modem的電源之後,從租借一直到上傳層設定為止的動作順序。開啟電源後modem立即開始搜尋下傳QAM頻道,一旦捕捉到可以支援DOCSIS格式的下傳QAM頻道時,就逐漸提高上傳的送訊強度,並等待來自CMTS的回應。此時CMTS會從Cable Modem的租借功能中要求檢測信號,會量測Cable Modem和CMTS距離之間以外的原因所造成基準時序的偏差,再將此偏差通知Cable Modem,後者會依此補正上傳信號時序的偏差,調整送訊時序,並進行上述送訊補償器的補正作業。
結束以上PHY與MAC的租借後,最後在動態主機架構協定(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Server;DHCP)、供應伺服器(Provisioning Server)之間進行上傳層的各項設定。取得IP-Address後,接著再取得QoS、過濾(filtering)條件,等描述可以連線之PC台數的架構檔案,並結束作業。如果該描述包含Cable Modem應該動作的上傳和下傳頻率時,立即修正指定頻率時的捕捉(capture)與租借。此外與前半段的CMTS的物理租借動作,除了呈周期性進行之外,它還支援溫度造成的強度變動。
《圖三 租借動作範例》 |
微細孔送訊功能
來自Cable Modem的上傳送出要求,會變成觸發器(trigger)進行一般通訊,此處只針對上傳通訊順序的TDMA方式進行說明。首先上傳取得與下傳頻道同步,再以16μs左右的微細孔(mini-slot)單位控制。此slot相當於編號/隨機預約/特定數據機指定微細孔的屬性,此時Cable Modem端會對隨機預約微細孔提出「送出要求」,接著通知必要資料量,CMTS會指定預期連續微細孔,進行Cable Modem的郵包(packet)送訊。至於各數據機的QoS差異,則被當作各數據機的送收訊,概括優先順序依次處理。
若隨機細孔(random slot)發生衝突時,則以所謂的back off順序送出「再度要求」,這個功能特別是在VoIP服務、尤其是成為上傳資料頻寬時的保證。因此DOCSIS1.1版以後的版本,該結構會依照以下順序進入:亦即要求最初的上傳頻寬時,包含最低保證要求在內,會依照該資料速度,一次預約周期性地送出細孔。至於在VoIP的應用上,則有其它郵包有線(PacketCable)的規範可供參考,其與CMS(Call Management Server)一樣,呈動態性賦予動態(Dynamic)的QoS。
傳輸匯集次層功能
傳輸匯集次層(Transmission Convergence SubLayer;TC),主要是為了利用MPEG進行影像資料(Video Data)與資料通訊而設。TC層的主結構,是以ITU-T Rec.H.222.0為平台,再以188b MPEG概括(packet)與4b MPEG頂部(header),指定184位元有效負載(payload)的型式,MAC frame會橫跨其中一個或是複數有效負載傳送。
增加量測端FTP功能
最近由於xDL與同等級規範的強力威脅,因此連帶使得量測端的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功能與數據機的晶片供應(chip vendor)性能更加重要,因此DOCSIS規範特別追加以下功能。
(圖四)是一般FTP時的資料轉送操作順序;(圖五)是改善資料轉送速度的範例。在量測端,通常是以檔案下載時間推測資料傳送速度,然而在FTP則是接收來自PC的收取確認郵包(Acknowledgment packet;ACK)之後,才會送出下個一連串的資料。
《圖四 資料轉送的一般操作順序》 |
《圖五 改善資料轉送速度的範例》 |
如上所述,一般上傳會先送出每次的「送出要求」,收到來自CMTS的細孔要求之後,才會進行送出作業。該機一般只有大約2ms的時間,因此產生的等待時間,會造成FTP的速度降低。此時若捆綁(concatenation)複數ACK郵包(packet)再送出,或是拉開途中的ACK只送出最後的ACK,就能夠縮短等待時間,結果便可使速度大幅提升。
雖然本功能的前身已經在DOCSIS規範內有詳細規定,不過實際上CMTS的處理量卻截然不同。雖然後者除了DOCSIS規範以外,還要求Cable Modem端一直到上傳層為止都必須經過稽核處理,不過CMTS的處理量與流量並未因此增加。由於它的增速效應非常大,加上最近有線數額用晶片的處理能力大幅提高,因此上述增速效應更加明顯。
DOCSIS3.0的特徵
一直到DOCSIS2.0版為止,DOCSIS屬於視野(scope)內的上傳相容線路規範。DOCSIS3.0版則是全新大幅改良的版本,尤其是隨著數位技術的進化,造成空頻道與Cable Modem專用晶片的開發風險增加,加上模組化CMTS(Modular Cable Modem Termination System;M-CMTS)的問世,因此2005年4月以後,DOCSIS3.0版規範,便採用以既有物理層的上傳層捆綁頻率固定(channel bonding)方式。
M-CMTS是NGNA(Next Generation Network Architecture)中心端(cent side)的延伸,外置VoD低價而且常用的下傳QAM調變器(Edge QAM),因此系統整體非常有效率。(圖六)是M-CMTS的基本架構,能夠維持與既有數額相容性,是捆綁頻率固定方式的最大特徵。
《圖六 Cable Laboratory的M-CMTS架構》 |
(圖七)是混合運用時的基本架構,如圖所示,DOCSIS2.0與3.0兩種數據機,可以共用相同下傳頻道與上傳頻道。
(表六)是DOCSIS3.0的主要規格摘要;(表七)是2006年8月所公佈的DOCSIS3.0介面規範摘要。一般認為,因為認證的商品會延宕到2008年左右,目前則要求數據機端可以支援4頻道的下傳與上傳。
《圖七 DOCSIS 1.x與Pre3.0、3.0數據機的共存》 |
(表六) DOCSIS3.0的規格摘要
下傳(收斂) |
物理層幾乎延用DOCSIS2.0,1.x,並且將DOCSIS物理頻道(channel)複數收斂,採取同步高速化,線路大容量化技術(1~4ch)。 |
上傳(收斂) |
與下傳一樣採用複數收斂(1~4ch)。 |
傳輸速度 |
每個頻道的物理傳輸速度與以往相同,透過收斂達成x倍的傳輸速度。
每個下傳頻道43Mbps@256QAM;上傳頻道30Mbps@64QAM |
與傳統DOCSIS的相容性 |
維持與傳統DOCSIS2.0,1.x的下傳相容性(可以共存) |
IPv6封裝 |
針對Cable Modem客戶終端作IPv6功能封裝 |
IP多分配(multi cast) |
設定成影像溢滿(Video over)IP的IP多分配 |
追加商業用途服務 |
透過DOCSIS追加T1的Layer2VPN服務功能 |
PHY(物理層)的擴充 |
擴大上傳頻寬:5~42或是85MHz Upstream |
安全性的強化 |
採用AES編碼 |
(表七) DOCSIS3.0介面規範摘要
規範碼 |
發佈日期 |
版本 |
名稱 |
頁數 |
SP-SEC v3.0 |
2006/08/04 |
Issued(01) |
Security Spec.230 |
230 |
SP-PHY v3.0 |
2006/08/04 |
Issued(01) |
Physical Layer Spec. |
164 |
SP-MULPI v3.0 |
2006/08/04 |
Issued(01) |
MAC and Upper Layer
Protocols Interface Spec. |
750 |
DOCSIS3.0的最大傳輸速度上傳為120Mbps,下傳為160Mbps,未來block可以直接轉換100MHz頻寬的晶片問世時,下傳最大傳輸速度可望達到640Mbps1/16頻道。
美國某些CATV業者,不願等待正式DOCSIS3.0規範問世,陸續利用無相容性Pre-3.0的2~3頻道固定版,拓展CATV業務,由於Pre-3.0在特定的CMTS與Cable Modem之間,以下傳相容方式動作,因此一般認為未來DOCSIS3.0規範正式發佈後,可能需要終端交換處理。
上述郵包有線(PacketCable)規範,已經有數種商業化整合型終端機器(Embedded Multimedia Terminal Adaptor;eMTA)問世。此外有線家庭(Cable Home)內建路由器(Router)、無線區域網路(WLAN)、防火牆(Fire Wall)的Modem,可以透過中心端進行設定、變更、纜線更新等服務。
目前美國MSO正在主導NGNA計劃,打算將包含DOCSIS在內VoD、VoIP、家庭網路等各種服務進行效率性的整合,試圖建構包含上傳在內的全新中心端系統。
c.LINK系統的發展
2004年松下、東芝、Motolar等8家公司共同設立MoCA(Multimedia over Coax Alliance),計劃以Entropic公司的e.LINK技術為平台,利用既有的同軸纜線網路,開發高速通訊技術。
(圖八)是c.LINK存取系統結構的應用範例,而MoCA公司所發表的c.LINK通訊規格如下:
●頻率範圍:800MHz~1.5GHz;
●占有頻寬:50MHz/ch;
●物理層速度:250Mbps(50dB衰減時);
●變調方式:128QAM。
c.LINK的主要特徵分別如下:
●最大物理層速度高達250Mbps,可作高速通訊;
●不需要修改傳統同軸纜線網的分配器;
●與VDSL比較,c.LINK屬於1對N的通訊系統,主機端的占用空間相對變小;
●自動補正分配器衰減、反射的途中,即使條件改變造成暫時性速度降低,也能夠維持正常通訊連線。
反面缺點是因為:c.LINK屬於TDMA通訊,相同頻寬上傳與下傳採用時間分割技術,如果超越增幅器的容量時,就必需使用特殊的頻寬濾波器。
《圖八 c.LINK存取系統結構範例》
|
結語
以上介紹次世代有線電視通訊最新技術動向。有線電視通訊網路屬於雙向寬頻傳輸通路,很適合雙向通訊應用,其對於VoIP的拓展非常有利。隨著有線電視通訊進入全面數位化的階段,未來可望對VoD的商機,產生正面助益,目前唯一亟需克服的問題,是如何更新傳統傳輸纜線,強化網路應用與管理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