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LCD顯示技術稱霸大尺寸電視
FPD的戰略考量

【作者: 陳浩彰】   2006年01月25日 星期三

瀏覽人次:【8466】

若以TV領域的應用而言,小至掌上型電視,大至高達五、六十吋的背投影電視,皆為TV家族的一員。若要大致區分,亦可分為掌上型電視,電腦螢幕/電視兩用型螢幕,小尺寸電視(家中的第二台電視為主)與大尺寸電視。林林總總,各有其應用與相對應的顯示技術,以大尺寸TV的應用而言,目前最常見的就是背投影、PDP、與LCD三種顯示技術。本文將從介紹大尺寸電視的各種顯示技術,同時來看目前整體大尺寸電視市場,各種顯示技術的競爭現況,並由技術與市場的發展狀況來看未來可能的發展。


大尺寸TV市場板塊移動

大尺寸TV的重要性日益提昇,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HDTV等級電視的銷售狀況了,HDTV在全球市場的普及程度不一(圖一),其中牽涉到的因素有很多,包括HDTV節目內容的普及程度、各地區的經濟狀況、各地區的居家生活空間大小,與各地區的消費者偏好等等。目前HDTV的普及程度以美國和日本為最高,美日兩國自2004年Q2約為16%左右的HDTV滲透率,迅速成長到2005年Q4 HDTV的滲透率達到40%以上;也就是說,美日兩國在新銷售的電視機當中,很快就會有超過一半以上的電視機是由HDTV等級的電視機擔綱。



《圖一 各地區的HDTV等級電視銷售佔整體電視比重》
《圖一 各地區的HDTV等級電視銷售佔整體電視比重》

  


<資料來源:inSpectrum;陳浩彰整理,2006/1>


在歐洲與中國大陸地區,HDTV的滲透率雖然比不上美日兩國,這主要與消費者習慣和經濟因素有關,但是若仔細觀察HDTV的滲透率成長趨勢,可以發現歐洲和中國大陸地區,一如美日兩國在HDTV銷售比重的成長軌跡,歐洲地區即將突破30%以上的HDTV滲透率,而中國大陸也即將突破10%以上的HDTV滲透率。因此,全球消費者對於HDTV的需求相當清楚,隨著相關節目內容與硬體設施大環境的配合,大尺寸平面電視不斷地壓低售價下,HDTV的需求將會持續帶動大尺寸電視的銷售成長。


依據相關的統計資料如(表一),可以看出美日地區在LCD、PDP與背投影電視的銷售數字,美國地區在大尺寸電視的選擇上,背投影電視依然是一個主要的選項之一,這和美國地區的居住空間較大亦有相關。在LCD的銷售上,日本地區的LCD銷售數據極佳,這和日本地區的消費習慣較講究細膩的畫質有關,LCD的高解析度可以滿足費者對於細膩解析度的需求。在PDP的銷售狀況上,美國地區就較日本地區來得好,PDP價格較為低廉的特性,頗得美國消費者的青睞,反觀日本,PDP的銷售數字就不如美國來得出色。


若整體看LCD TV、PDP TV與背投影電視的銷售狀況,可以約略看出LCD TV銷售數字約為PDP TV銷售數字的五倍,背投影電視的銷售數字又超過PDP TV,光是美國的PDP銷售數字,就約略是日本與美國家總後PDP TV銷售數字的兩倍之多。


表一 背投影電視、PDP TV與LCD TV的銷售數字
  2005Jan 2005Feb 2005Mar 2005Apr 2005May 2005Jun 2005Jul 2005Aug
Japan LCD 170 241 354 308 265 310 317 274
US LCD 126 103 209 251 268 321 283 290
Janpan PDP 14 20 23 35 29 36 27 27
US PDP 57 53 97 92 104 140 120 130
US Rear Projection 208 240 260 281 222 363 357 272
單位:千台
<資料來源:Consumer Electronics Daily,JEITA;作者整理,2006/1>

若是看LCD TV、PDP TV與背投影電視2001年到2005的銷售數字與2006年到2008年的銷售預估(圖二),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一個趨勢:在2003年以前,大尺寸電視幾乎都是背投影電視的天下,背投影電視挾其優異的畫質與絕佳的成本優勢,囊括當時大部分的大尺寸電視需求。在2004年以後,電漿電視興起,迅速攻佔了30吋至50吋之間的大尺寸電視市場,而背投影電視則是往更大尺寸如50吋以上的電視市場移動。從2005年開始,LCD TV開始入侵大尺寸市場,32吋LCD TV迅速擄獲大部分消費者的心,2006年LCD TV會將戰場延伸至更大尺寸的領域,預料40吋電視(37吋、40吋、42吋)將會因為LCD TV的加入競爭,迫使低解析度的PDP退出40吋的電視市場,留下高解析度的40吋PDP TV與LCD TV作競爭,LCD TV將由於尺寸上的向上提昇,而成為家中客廳所不可或缺的主要顯示器。LCD TV的勢力範圍由臥室擴張,及於客廳,代表的是LCD TV將會是家中主要的顯示器,而PDP TV面臨的挑戰將會更為嚴苛,在40吋電視必須和LCD TV作價格戰,在50吋電視又必須面臨背投影電視的競爭。無論結果如何,LCD TV成為家中電視主流的角色可以確立,PDP TV與背投影電視將會退居利基市場。



《圖二 背投影電視、PDP TV與LCD TV的銷售狀況與預估》
《圖二 背投影電視、PDP TV與LCD TV的銷售狀況與預估》

  


<資料來源:inSpectrum;陳浩彰整理,2006/1>


LCD TV進駐客廳

除了從LCD TV的銷售數字可以看出來LCD TV正逐漸往大尺寸延伸的趨勢之外,若以LCD TV在家中的擺放位置,亦可以看出消費者對LCD TV使用上的認知(圖三)。由inSpectrum的統計資料可以看出明顯的趨勢,LCD TV正逐漸地往消費者心中「真正的TV」角色邁進,在2004年時,超過四成以上的LCD TV是使用於書房或臥室,多半是由多功能的LCD顯示器附加上一些簡單的TV訊號接收功能的電視,尺寸上多半不會太大,主要分佈在17吋到24吋之間,使用上多半是當作LCD螢幕的額外功能或是節省臥室面積使用的解決方案,2004年時用於客廳的LCD TV尺寸上多半在24吋到30吋之間,離消費者心目中理想的客廳電視,在尺寸上尚有一定的落差。到了2005年,LCD TV才正式地跨入了客廳,超過五成以上的LCD TV被使用於客廳之中,尺寸上由32吋LCD TV率先引領風潮,用於客廳的LCD TV尺寸也向上提昇,預計到了2006年以後,40吋等級的LCD TV(37吋、40吋、42吋)將會成為客廳中的不可或缺的要角,也由於40吋等級的LCD TV加入,2006年LCD TV用於客廳的比例將會繼續向上提昇到七成以上,也正式宣告了LCD TV的時代到來。



《圖三 LCD TV於家中擺放位置比重圖》
《圖三 LCD TV於家中擺放位置比重圖》

  


<資料來源:inSpectrum;陳浩彰整理,2006/1>


大尺寸TV主要顯示技術概述

背投影顯示技術

目前市場上最為熱門的背投影技術當推3LCD陣營的HTPS、TI的DLP與製程技術要求極高的LCOS三種技術。現分述如下:


DLP顯示技術

DLP技術是透過DMD晶片(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數位微鏡片裝置)來作為主要顯示元件,DMD晶片是TI於1987年發展出的技術,DMD晶片中內含有一百多萬個小鏡片(每一個小鏡片約只有常人頭髮厚度的五分之一大小),入射的光源透過這些小鏡片來反射,每一個小鏡片所反射出的光源就是一個畫素(pixel),也就是我們看到的圖像中的每一個點,要正確顯現一個畫素,必須具有表現成千上萬種顏色的顯示能力,為了達到這樣的功能,同時具有處理亮度(Liminance)與彩度(Chrominance)的能力是必備的,DMD晶片負擔了其中的亮度顯示部分,也就是一般所稱的灰階顯示。TI藉由控制每一個小鏡片,使其不斷地變換傾斜角度,來達到各個時間點顯示不同的灰階亮度,這就是TI所謂的Digital Light Processing(數位光源處理技術),灰階亮度的等級高達1024階,也就是說DMD晶片可以表示10bit的灰階亮度。


再來介紹彩度控制的實現方法,為了讓DMD能夠反射出各種顏色,必須讓打到DMD的光線具有基本的三原色,主要的作法有兩種:


  • (1)色輪裝置;


  • (2)3DMD裝置。



前者是成本較為低廉的解決方案,但由於其原理是利用人類視覺殘留的作用,容易產生許多影像上的缺陷;後者則可以改善此種現象,惟採用了3個DMD晶片與較複雜的光機構,價格上會較貴。


LCD顯示技術

最能與DLP顯示技術相抗衡的背投影顯示技術,非日係廠商所推出的3LCD顯示技術莫屬,3LCD顯示技術其實就是HTPS(High-Temperature Polysilicon;高溫多晶矽)技術,發起的主要成員皆是日系廠商,包括Epson、Fujitsu、Hitachi、Panasonic、Sanyo與Sony等,於2005年初成立,目的是為了讓消費者更進一步認識HTPS顯示技術,以抗衡日益坐大的DLP顯示技術。


3LCD顯示技術的原理,主要是透過光機構來達成影像顯示的目的,因此在體積上較難以與使用半導體DMD晶片的DLP技術相比,在光機構的設計上,與DLP顯示技術中的3DMD顯示方式較為類似,紅、藍、綠三原色各有一個專司控制的機構,呈現的方式如下:白光光線先由一個超高亮度的水銀燈泡發出後,經過一個分光鏡片(Dichroic Mirror),將波長較長的紅光分出,再將紅光以外的光束繼續經過第二個分光鏡片,將該光束分成綠光與藍光;分開後的紅、藍、綠三種顏色的光束分別通過三個獨立的LCD面板,最後再由稜鏡(Prism)予以結合成一個完整的影像,然後由投影鏡片(Projection Lens)聚焦投射到屏幕之上成像。


LCOS顯示技術

LCOS顯示技術的誕生是希望能結合DLP顯示技術的優點(體積較小)與3LCD顯示技術的優點(顯示畫質較細膩自然),避開DLP顯示技術的缺點(單一DMD晶片畫質不夠自然,3DMD成本過高)與3LCD顯示技術的缺點(光學元件開口率限制;Aperture Restriction造成的亮度與對比度不足的問題)。LCOS顯示技術為了達成這樣的想法,嘗試將具反射能力的LCD,製作在矽晶片之上,如此既可間採兩者之長,又可避掉兩種顯示技術的缺點。LCOS顯示技術同樣也有如同DLP顯示技術的兩種實現方法,分別是用於低階的單一LCOS晶片顯示與高階應用的三LCOS顯示。使用單一LCOS晶片的LCOS系統,是藉由一個不斷旋轉的稜鏡(或者仍採用色輪裝置),來達成類似於DLP系統中飛輪的工作。而使用三個LCOS晶片的LCOS系統的光機構設計則大致類似於3LCD的光機構設計,只是用LCOS元件來代替3LCD系統的HTPS LCD元件。


PDP顯示技術

PDP(Plasma Display Panel;電漿顯示器)是利用電子在游離狀態與原子核分離時(即處於電漿狀態),發出紫外線來照射螢光粉發出光線,其原理和日光燈很像,只是用於PDP的使用複雜度大為提高,如(圖四)。PDP的每一個Cell內必須灌入混合的惰性氣體,這些氣體經過高電壓控制形成電漿狀態,發出的紫外線經過內層的螢光料就會發出R、G、B三種原色,再加上適當的電子控制電路就可以形成各式各樣的畫面,而電子控制電路分為DC與AC兩種主要形式,目前以AC電子控制裝置為主流。


《圖四 PDP的顯示原理》
《圖四 PDP的顯示原理》

  


<資料來源:陳浩彰整理,2006/1>


LCD顯示技術

《圖五 LCD的顯示原理》
《圖五 LCD的顯示原理》
《圖五 LCD的顯示原理》
《圖五 LCD的顯示原理》

  


<資料來源:AUO;陳浩彰整理,2006/1>


LCD TV與PDP TV的優缺點比較

若是比較目前應用於42吋的大尺寸TV市場,同時也是競爭最激烈的兩種主要技術(LCD與PDP),採用相同尺寸加以比較,其優劣比較如(表二)。


先就畫質部分的各項數字比較,在解析度表現上,LCD TV的解析度明顯可以高出PDP TV甚多,42吋LCD TV可以做到1920×1080的解析度,PDP TV僅可以做到1024×768的解析度,這也是PDP技術最令人詬病的缺點,亦即無法達到高解析度。在色彩飽和度上,PDP顯示技術明顯技高一籌,PDP TV可以達到95% NTSC標準所定義的色彩飽和度,LCD TV僅可以達到75% NTSC標準所定義的色彩飽和度。在對比度表現上,LCD TV與PDP TV各有優劣,在黑暗的環境之下,PDP TV可以表現出優越的對比度,高達3000:1,LCD TV僅可以達到1000:1的對比度;在明亮的環境之下,LCD TV由於採用背光模組為光源,可以表現出較佳的對比度,約為250:1,而PDP TV的對比度則巨幅下降到100:1。同樣地,亮度表現上,LCD TV以600cd/m2,勝過PDP TV的450cd/m2。也就是說,整體畫質表現上,LCD TV可以呈現出較多的畫素,呈現較細膩的畫質;而PDP TV則由於對比度表現較好,可以呈現出色彩較為鮮豔的畫面。


再來就LCD TV與PDP TV兩者的基本外觀規格作一比較,在耗電量上,PDP TV約為385W,而LCD TV約為240W,LCD TV在耗電量上較小。一般而言,LCD TV的使用壽命會高於PDP TV,不過PDP TV的售價上通常較為便宜。LCD TV與PDP TV的空間使用上都遠勝於以往的CRT螢幕。


表二 PDP TV與LCD TV的特性比較
  42吋PDP TV 42吋LCD TV 42吋PDP TV 42吋LCD TV
解析度   1024×768 1920×1080
色彩飽和   95% 75%
對比度(環境為黑暗)   3000:1 1000:1
對比度(環境為明亮)   100:1 250:1
亮度((cd/m2))   450 600
耗電   385W 240W
重量      
空間      
使用壽命      
註:★表示該項目表現佳者
<資料來源:陳浩彰整理,2006/1>

大尺寸TV的未來發展

PDP TV的生存空間持續受到擠壓,在40吋等級的平面電視市場受到LCD TV的強力競爭,而在50吋以上等級的電視又必須直接與背投影電視作正面的交手。主要的PDP面板生產業者面臨如此的壓力,遂於最近聯手成立了一個PDP顯示聯盟(Plasma Display Coalition)主要的成員包含了Hitachi Home Electronics、LG Electronics USA、Panasonic of North America、Pioneer Electronics USA和Samsung Electronics USA等五家公司,這個聯盟主要是針對北美地區的PDP作一個市場行銷上的合作,並希望能夠扭正市場上消費或零售商對PDP技術的不正確解讀,來提振PDP TV的銷售業績。


在LCD TV的發展上,製造成本的持續下降是提昇LCD TV市場滲透率的不二法門,在LCD TV的原材料成本上,背光模組是一個重要的項目,由於LCD TV逐漸向大尺寸之路邁進,背光模組中使用的冷陰極管數目迅速增加,冷陰極管存在著許多控制穩定度與供給上的問題,同時數量增多的冷陰極管使用也會增加耗電量。目前包括LED與最新的奈米碳管都嘗試著被導入作為LCD TV的背光源之用,LED可以降低耗電量,同時會有較佳的色彩呈現效果,惟LED目前的成本尚比不上冷陰極管;奈米碳管則是相當具有潛力的新興技術,Applied Nanotech(Nano-Proprietar的子公司)利用該公司的專利奈米碳管墨和印刷技術,研製出奈米碳管燈結構,根據Applied Nanotech表示,奈米碳管可望成為未來大螢幕平面電視重要的技術之一,而且最快有可能在2007年作為LCD TV的背光源,以取代冷陰極管背光源,奈米碳管除了可以降低背光源成本外,同時亦提供了一個無汞的背光源選擇,在世界各國紛紛實行RoHS的禁令之下,奈米碳管背光源是一個必須注意的技術。


結語

大尺寸電視是家中的主要電視,在背投影電視、PDP TV與LCD TV三種顯示技術競爭之下,先由背投影電視領先,PDP TV隨後趕上,如今LCD TV應可順利接棒。世界各國的HDTV即將或已陸續試播,對於解析度較高的LCD TV更是一大利多,LCD顯示技術儘管仍然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卻是現階段與往後數年內價格與畫質兩者平衡考量下的最佳選擇。展望未來,LCD TV在面板成本上仍有很大的壓縮空間,透過新世代面板廠的設立,面板的製造成本可以進一步降低;在LCD面板原材料上,能有許多可以努力的空間,如佔面板成本極高的背光模組就有很多種新方案在開發中,LED與奈米碳管都是極富潛力的研究方向。


除了LCD模組的成本壓縮,LCD TV的崛起也提供了家電業者拓展品牌的新舞台,如歌林成功地結合了Syntax,在美國創下銷售佳績,許多傳統資訊大廠也躍躍欲試,如華碩近期推出了一款售價超過Sony的LCD TV,就是標榜採用Sharp面板的高畫質路線,LCD TV的重要性在於它在未來數位家庭中的重要戰略位置,預期未來將是競爭最激烈的家庭數位產品。


延 伸 閱 讀
未來智慧手機的電源管理技術

其實現在顯示器更新換代的速度相當驚人,從技術上說CRT已經慢慢被LCD所取代,而在我們現在看好的LCD之後,就眼下知道的,就有PDP、SED與OLED等。相關介紹請見「 LCD顯示技術探究與評點」一文。

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對於許多的用戶而言可能是一個比較新鮮的名詞,不過這種技術存在的歷史可能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像——在1888年,一位奧地利的植物學家F. Renitzer便發現了液晶特殊的物理特性。在85年之後,這一發現才產生了商業價值,1973年日本的夏普公司首次將它運用於製作電子計算器的數位顯示。你可在「 LCD顯示技術詳解 」一文中得到進一步的介紹。

等離子顯示幕PDP是一種利用氣體放電的顯示裝置,這種螢幕採用了等離子管作為發光元件。大量的等離子管排列在一起構成螢幕。每個等離子對應的每個小室內都充有氖氙氣體。在等離子管電極間加上高壓後,封在兩層玻璃之間的等離子管小室中的氣體會產生紫外光,從而激勵平板顯示幕上的紅綠藍三基色螢光粉發出可見光。在「 液晶面板業者全力擴產OLED、PDP技術持續發展」一文為你做了相關的評析。

市場動態

調查機構iSuppli針對即將開展的全球最大消費性電子展CES提出展前觀察,其中在產業焦點所繫的平面電視產業方面,無疑將是廠商們在高畫質顯示技術以及數位電視晶片的競賽。相關介紹請見「 CES將開展平面電視顯示技術競賽焦點」一文。

東芝與佳能將推出SED電視,針對此,工研院IEK研究經理鍾俊元認為,SED一旦推展有成,將對現有平面顯示產業造成莫大衝擊,相當值得關注。你可在「 SED打亂平面電視生態」一文中得到進一步的介紹。

在日本CEATEC電子技術展上,兩大平面電視技術正進行一場對決:日本松下電器的電漿電視技術,和夏普的液晶技術各擅其場。東芝與佳能則推出新一代SED顯示技術,凸顯平面顯示器科技的競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在「 平面電視對決 電漿大戰液晶」一文為你做了相關的評析。

相關文章
智能化腳步加劇 工業顯示開啟全新戰場
智慧顯示應用全面啟動 大尺寸、可彎曲與低功耗成關鍵
非接觸式二維溫度量測系統
汽車趨勢 – 超級電子駕駛艙和延展顯示器之興起
對於8位元、32位元MCU的選擇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豪威集團推出用於存在檢測、人臉辨識和常開功能的超小尺寸感測器
» ST推廣智慧感測器與碳化矽發展 強化於AI與能源應用價值
» ST:AI兩大挑戰在於耗能及部署便利性 兩者直接影響AI普及速度
» 慧榮獲ISO 26262 ASIL B Ready與ASPICE CL2認證 提供車用級安全儲存方案
» 默克完成收購Unity-SC 強化光電產品組合以滿足半導體產業需求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29.45.144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