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從點線面看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
 

【作者: 鍾榮峰】   2006年03月10日 星期五

瀏覽人次:【5307】

手機功能的日新月異,正象徵著行動通訊多媒體技術的突飛猛進,也促使我們改變、重新認識手機的角色。


早期手機是大部分人為突破地域和空間的束縛,滿足在行動中通訊不受限制的便利工具;那時手機僅具備基礎的通話功能,以及通訊錄、行事曆或是簡單遊戲等相關應用。時至今日,無線傳輸與數位多媒體技術,為屬於多媒體裝置(Multi-Media device)的手機,增添了更為豐富的功能。除了彩色小尺寸液晶螢幕外,消費者可藉由行動上網下載圖形鈴聲、遊戲、甚至播放視訊影片、電視節目、MP3等多媒體內容。使用者還可以運用數位照相錄影,透過無線傳輸上網,輕易地與親朋好友分享,甚至還可延伸對講機、遙控器等周邊應用。這種手機一般稱之為多功能手機(Feature Phone),便是具備Voice、Music、Imaging三合一功能的可攜式行動通訊裝置(portable/mobile device)。


智慧型手機開啟新視野

但是還有一種手機,除了具備基本通訊、無線上網傳輸、可支援GSM網路下的GPRS、CDMA網路下的CDMA 1X、3G網路或者具有PDA功能外,還有內建獨一無二的作業系統(OS,Operation System),能讓手機收發郵件、處理資料作業、管理個人訊息檔案PIM(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隨時瀏覽網頁、編寫簡訊及傳輸電子文件等等,這便是一般所謂的智慧型手機(Smartphone)。


Smart Phone可能不具完整齊全且華麗炫目的Multi-Media功能,不過內建作業系統的特徵卻是旗幟鮮明。它與PDA的關係,類似孿生雙胞胎而難以區別,但如今Smartphone取代PDA的態勢,也已為業界所公認。Smartphone或許更著重在行動辦公室(Mobile Office)的應用,不僅提供企業用戶使用行動電話(如MVPN),更強調要符合企業對於整合通訊工具與隨時隨地(on-demand)進行商務溝通的通訊需求。


Smartphone的破繭而出,開始讓大家產生進一步的想像:在可預期的未來,手機會發展成什麼樣子?或許手機不僅是裝置而已,有無可能演變成微型電腦,甚至有一天取代筆記型電腦(NB)?這些問題,可能暫時無法有個明確的答案。不過就讓我們先從深究Smartphone作業系統的發展趨勢開始談起。


從專屬到開放的作業系統

從作業系統來看,便可以掌握Feature Phone與Smartphone的差異。Feature Phone是專屬(Proprietary)的作業系統,意指開發商針對個別行動裝置所自行開發、不授權給其他廠商使用的封閉型作業系統,全盤掌握軟體到硬體的研發製程。其優點是除了精簡指令的核心程式碼(compact code size)能提高運用資源的效率外,可充分掌握自主開發技術更是主要的優勢。現階段的Voice及Imaging Phone多數仍是專屬的作業系統平台架構,例如MOTO的Feature Phone,其中作業系統不僅是專屬的,甚至同品牌不同款的作業系統,也有天壤之別。



《圖一  Microsoft亞洲嵌入式系統事業群暨全球ODM Ecosystems資深副總經理吳勝雄。》 - BigPic:709x474
《圖一  Microsoft亞洲嵌入式系統事業群暨全球ODM Ecosystems資深副總經理吳勝雄。》 - BigPic:709x474

不過近年來Feature Phone累積各式各樣的應用,諸如Digital Camera、Media Player、IE Browser等等,使手機製造商意識到,原有七拼八湊、自行開發(Roll Your Own)的作業系統,已無法因應多重功能並行(Robustness)的現實挑戰。再者,製造商為維持更新專屬的作業系統,還必須竭盡腦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況且,整個大環境對於可攜式行動通訊裝置的要求,除了考慮提高處理器性能外,低成本、低功耗、輕便短巧、攜帶方便、提升介面操作的親近性等因素也是重點。因此,一個能夠對多家軟硬體研發製造商開放(Openness for Hardware and Applications)、滿足多工並行且無礙高效能的作業系統,便成為手機業界引領期盼的關注焦點。


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的特性

Smartphone的作業系統,繼承了嵌入式軟體提高運作效能的應用思維,把手機的多重功能,整合在一個作業平台(platform)中。從硬體角度來看,這個平台需要高階專用的應用處理器,才能順利運行作業系統和其他應用程式(platform enablers)。從軟體角度來看,作業平台需要高級的作業系統,做為平台主要的應用系統(applications);在這個作業系統平台上,可以安裝更多的應用程式,從而使Smartphone的功能能夠無限的擴充。因此,作業系統對於Smartphone作業平台而言,具有相當關鍵的角色。


既然Smartphone作業系統要負責將手機的多重功能整合在一起(integrated multimode mobile telephony),作業系統的程式設計,便是要滿足不同手機的軟硬體應用程式功能,都能透過作業系統來實現,因此Smart Phone作業系統的性質必是對外開放(Open)而非專屬的。


對於作業系統供應大廠來說,開放式作業系統除了能廣泛授權給其他行動裝置製造業者採用、做為獲利的主要來源,對於第三方(Third Party)應用開發商來說,藉由開發API(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能降低為支援眾多不同專屬應用程式所耗費的額外移轉成本。作業系統大廠願意投注更多資源研發設計更具開放性的作業系統,進而鼓勵更多的開發商永續沿用;眾多的軟體廠商可以在Smart Phone作業平台上,開發更多樣的應用軟體程式以及完整的解決方案,逐漸取代內部自行開發的專屬作業系統。


開放式的Smart Phone作業系統既然能滿足多重需求,成本自然偏高,作業系統的權利金營收也會居高不下。根據MIC 2006年2月的產業研究報告顯示,2004年作業系統營收佔整體行動通訊軟體市場營收的42%,並預估2009年進一步擴大為53%,因此進而帶動Smart Phone的高消費價格,平均在23000至35000台幣之間。不過儘管在每年3000億美元的全球手機市場上,Smartphone的市場佔有率只有14%,正因為作業系統及Smartphone還具有高利潤的獲利空間,使得市場的競爭也相當激烈。


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三國鼎立

目前Smartphone作業系統,主要是以Symbian的9.0系列、Microsoft的Windows Mobile 5.0、以及開放原始碼Linux這三大品牌鼎立的局面。


在全球行動通訊裝置作業系統市場中,Symbian仍佔有領先地位,主要是因為全球手機第一大廠Nokia在中高階產品全力支持採用Symbian作業系統的緣故,不過這幾年Windows Mobile的市佔率正在逐步上揚,開始威脅Symbian的獨霸地位。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的數據顯示,2005年Q3 Symbian擁有的市場佔有率為63 %,Microsoft則是15%,Palm Source也有9%,其餘的13%則由Linux及其他為數眾多的商業應用作業系統供應商瓜分。



《圖二 Symbian 作業系統應用在手機大廠》
《圖二 Symbian 作業系統應用在手機大廠》

<註:資料來源:STPI>


另外根據IDC的調查研究數據顯示,2005年Q1若就PDA Phone以及Smart Phone總和來看,Symbian作業系統佔有其中的73%,而Windows Mobile佔有20.7%。而根據市調研究機構TDG(The Diffusion Group)2006年2月發佈研究報告其中指出,Symbian在高階整合式行動通訊裝置中的市場佔有率,將自2007年起開始下滑,預估到2010年底,其市場佔有率將由2005年底的51%巨幅跌落至22%。相反地,Microsoft行動通訊作業系統的市佔率則將會逐步攀升,由2005年底的17%上升至29%。此外, Linux的市佔率將由2005年底的23%上升至26%。


方興未艾的作業系統策略聯盟

Smartphone製造廠商、作業系統大廠以及電信營運商(operator)之間的策略聯盟關係,無非就是要創造三方共贏的獲利機會。Operator最在意的就是,如何提高ARPU(average revenue per user)以及AMPU(average margin per user)的獲利條件;作業系統大廠關注的是,如何創新更能兼顧資訊安全以及滿足第三方軟體應用開發商的開放系統;Smartphone製造廠商關心的是,如何滿足消費者的客製化(customization)需求,進而把既有高階的商務客戶,推展擴張到中高階的族群。



《圖三 Smartphone作業系統市場佔有率分佈的估計圖》
《圖三 Smartphone作業系統市場佔有率分佈的估計圖》

<註:資料來源:STPI>


Microsoft亞洲區嵌入式系統事業群暨全球ODM Ecosystems資深副總經理吳勝雄表示,Microsoft並不刻意強調Device本身,其實更注重Device、PC以及Service這三方面的整合。Smartphone並非孤立的(non-isolated)、而是具有傳輸交換功能的整合型裝置(exchanging integration device)。因此,超過700萬個的Windows作業平台開發人員,繼續在行動通訊作業系統上,延伸Microsoft PC端的研發設計優勢,只需8個月的時程便可完成軟體架構,進而跟上產品問世的計畫(Time to Market)。


在長期合作的考量下,Microsoft每2年會向協力廠商透露公布主要產品設計的規劃時程表,讓軟硬體應用開發商能按照既定時程,協調自身的工作步驟。因此吳勝雄進一步表示,今年底或2007年初,Windows Mobile最新版也即將問世,在向媒體公布之前,Microsoft與OEMs、ODMs及operators之間的持續溝通,才是Microsoft新產品能夠永續發展、進而穩定協力合作長期關係的重要關鍵。


就像例如Microsoft也要擔負協助南韓當地的手機設備廠商,與當地的電信營運商建立合作關係、取得合約,才能進入南韓的市場一般,對於Microsoft來說,不僅會推廣設備、解決方案與作業平台,還會推廣與營運商的合作。為保障協力設備製造商,今年2月Microsoft便宣布,針對採用Windows Embedded與Windows Mobile 軟體設計與銷售產品的OEM廠商及經銷商,採用智慧財產權保護,協助相關廠商採取對抗智慧財產權之主張、提供軟體相關的專利、著作權、商標與營業機密主張的保護;相關廠商原本所需擔負的抗辯費用,Microsoft不僅免除,同時全部承擔之。


對於策略聯盟關係,Nokia客戶暨市場營運科技行銷經理鄭玉芳進一步表示,Nokia深知operator希望儘快擺脫同質化服務的客製化需求,願意適時推出一些附加值高的數據服務,特別是在高階Smartphone領域。因此如何滿足operators使用相容性良好的操作平台,以及既能簡化認證、又能維持資訊安全的服務,便是Nokia及Symbian關注的焦點。目前Nokia的100萬研發人員,與全球各地主要國家地區超過一半甚至全部的operators,以及第三方軟體應用研發人員和專業VIP等級的軟體成員,定期在自設的論壇介面中維持良好的密切互動。Nokia同時貼心地體會operator的營運壓力,以及滿足使用消費者對於隨時上網的需求,因此設定了離峰期下載的功能。這也是Nokia不斷因應滿足operator的客製化需求,同步提升策略聯盟相對競爭力的其一策略。


智慧型手機與作業系統的未來

(1)客戶在哪裡?

Smartphone是否只該被界定於商務人士使用?當然Smartphone是手機製造商獲得高利潤的絕佳機會,不過Smartphone的高毛利階段畢竟是短暫的。這群以重度玩家為主的Early adopter及高階(high-end)商務客戶為主的Smartphone消費族群,或許只在乎功能應用層面,因此不會受高價位影響採購意願,但是這些族群畢竟是少數,銷售量還是有瓶頸,總銷售值需要另外藉由擴張市場才能躍升,因此向中高價位消費族群行銷Smartphone,進而思考讓一般大眾的消費使用習慣適應Smartphone的存在,正是現階段策略聯盟正在籌畫運作的方向。Microsoft亞洲區嵌入式系統事業群暨全球ODM Ecosystems資深副總經理吳勝雄認為,過去智慧型手機屬於business user等高階商務人士應用為主,如今具有進階productivity的行動裝置,已經成為未來可預期的發展趨勢。因此提升既有消費者的使用需求,向具有專業能力的消費者(prosumer)行銷Smartphone,應是Microsoft未來會集中火力的部分。因為就Microsoft的立場而言,Windows Mobile 5.0 for Pocket PC Phone 與for Smartphone的產品,都是為以後所謂LOB(Line of Business)的廣泛應用做準備。吳勝雄相信,包括金融、保險、業務、貨運甚至警用行動裝置,必定是Smartphone即將席捲的潛力客戶群。


Sony Ericsson行銷處長黃怡超則認為,未來應該是以Feature Phone為主,Smartphone部分仍是重度玩家、市場特定專業人士、追尋流行精品象徵之少數年輕族群的天下。儘管Smartphone市場會擴大,但是要擴及到一般消費大眾,並非短期內即可預見。Smartphone並非人人都需要,短期內手機主流市場還是在Music和Imaging等多媒體需求為優先。黃怡超認為,未來能否有效提升操作程序的親近性,直接影響Smartphone能否擴大範圍發展。至於Push-mail技術,並非專為Smartphone設計所屬,其他機種也可適用,因此不足以吸引潛力客戶群對Smartphone情有獨鍾,況且operator對於隨時收發郵件的加密防護與環境開放技術程度不一,往往使有興趣的客戶對於Smartphone裹足不前,這些都是亟需尚待解決的課題。



《圖四 手機製造商與作業系統大廠的應用關係》
《圖四 手機製造商與作業系統大廠的應用關係》

不過即便2005年Sony Ericsson未曾推出任何一款Smartphone產品,但從2006年開始Sony Ericsson首次推出Smartphone之後,這些少數愛好者,就能夠拉抬Smartphone的銷售值,相當可觀。根據黃怡超的估算,台灣Sony Ericsson高階Smartphone的銷售量,平均每週進貨可破萬,銷售情況相當熱烈。但是就整體銷售量來看,黃怡超認為入門實用、多功能、操作簡單的手機,還是未來市場的主流,Sony Ericsson在2005年推出13款入門機種,今年3月為止就已推出13款入門機種。2006年Sony Ericsson的經營策略,就是採取定位清楚的精兵策略,以多樣入門款手機擴大市場佔有率,例如為因應特定企業客戶消費者,無法在上班時攜帶照相手機的限制,可以推出取消照相功能且輕薄短小的客製化Feature Phone。


(2)智慧型手機能取代筆記型電腦嗎?

Microsoft亞洲區嵌入式系統事業群暨全球ODM Ecosystems資深副總經理吳勝雄表示,Smartphone不僅是手機而已,更是代表手機從Voice朝向Data發展的轉折關鍵。語音市場成長趨勢將會平緩,甚至逐年下降,Smartphone可以成為Data Collector/Mobile pose的角色,接近全功能PC 的裝置,並且以data access為媒介,透過例如Push-mail技術的幫助或是Multi-Media提供上網機會等,直接嘉惠電信業者累積次數、賺取ARPU獲利的條件。因此吳勝雄分析,Smartphone作為類似全功能PC的條件,已經正在發展成熟當中。


Microsoft一直都在沿用PC端的優勢,推廣Windows Mobile作業系統與PC和伺服郵件的高相容性特點,鼓勵全球更多手機製造商新款Smartphone採用Windows Mobile。另外Microsoft即將推出的微型PC等級的可攜式多媒體裝置 (UMPC)Origami,似乎也有為Smartphone披荊斬棘的味道。


Sony Ericsson行銷處長黃怡超則表示,NB的角色就長期而言很難被取代,硬體容量及運算能力就是手機無法超越的天花板,Smartphone的相對優勢,僅在於攜帶方便(portable)部分。按照手機操作邏輯而言,如何簡化介面程序的操作步驟才是重要的關鍵,就Sony Ericsson所應用的Symbian 作業系統來說,便具備這項優點。



《圖五  Sony Ericsson 2006新機鑑賞會現場,左為行銷處長黃怡超》 - BigPic:950x636
《圖五  Sony Ericsson 2006新機鑑賞會現場,左為行銷處長黃怡超》 - BigPic:950x636

另外,對於HP決定Smartphone在2007年以前不會支援3G網路、傾向於減小NB的尺寸以提供相關行動娛樂服務的決定,Nokia客戶暨市場營運科技行銷經理鄭玉芳認為,「No Server No user」,未來Nokia仍會持續推陳出新3G Smartphone產品,2006年將有超過一半的3G手機產品即將問世。Symbian也會持續發表其單核心3G手機的參考設計規格,並且降低手機製造商的授權費用,採取最新的議價模式。這兩項經營策略將推動降低採用 Symbian 作業系統的手機產品價格,延續Symbian在手機作業系統市場的領先地位。因此Nokia不會設想Smartphone會不會取代NB的假設性問題,如何進階提升Smart Phone的數位整合效果,才是目前Nokia所關心的。


相關文章
為次世代汽車網路增添更強大的傳輸性能
AI聚焦重新定義PC體驗
混合式AI解鎖生成式A I的未來
強化轉型核心動力 打造更強數位韌性
數位轉型下的工具機發展趨勢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微軟啟動「AI+ Taiwan」計畫 在台資料中心正式啟用
» 數智創新大賽助力產學接軌 鼎新培育未來AI智客
» 諾基亞與中華電信擴大5G網路擴建合約 加速佈局5G-Advanced市場
» Ansys、台積電和微軟合作 提升矽光子元件模擬分析速度達10倍
» 微軟全新自主agents賦能團隊實現更多拓展性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41.198.13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