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次:【4668】
十年前,也就是2000年,當全球慶祝新世紀的來臨時,卻也同時伴隨著網路泡沫化的喪鐘響起。2000年的前幾年,是個瘋狂的年代,只要與網路沾上邊的事業,就有人捧著大筆的鈔票來投資,可以說是創投業的全盛時期。但過猶不及,這種不切實際的狀況,就如這回的金融危機一般,當假相被戳破,整個產業就如股票效應一般應聲全倒,能撐下來的,才有份參與電子業的下一個十年。
事實上,網路並未成為泡沫,即使在十年後的今天,仍然是明日之星的技術。然而,基礎的技術與應用的環境,已與十年前大大不同了。
21世紀初的通訊網路,還在起步的階段。那時撥接網路仍然盛行;Wi-Fi聯盟才剛成立,無線上網則是很新鮮的東西;GSM的2G手機才剛開始普及,可以隨時打電話已經夠炫了,誰想得到手機還可以照相、看影片和上網呢?
這個十年,若說是技術掛帥的年代,一點也不為過。
電子產業汲汲營營於新技術的開發:將處理器的效能飆高還不夠,還要將更多的功能都整合在同一顆“SOC”的IC當中;為了因應效能與微型化的需求,晶圓製程遵循摩爾定律推進,從微米製程一路朝集積度更高的奈米製程發展;在通訊方面,無線通訊技術成為一門顯學,2.5G/3G、Wireless LAN、Bluetooth、UWB、UWB、GPS、WiMAX等技術傾巢而出,市場在混亂中也充滿一片生氣!
然而,走到今天這一刻,卻可以感受到各種技術的新鮮感已快速地消退。不論是PC、NB、TV,或手機,好像已變不出太大的花樣;處理器的效能已經夠強;通訊傳輸率希望還能更高,但技術的開發上,似乎也不是太了不起的事了;新興的面板技術仍在發展,但平面電視已經夠大、夠薄,畫質也非常地高了。
在技術本位的上一個十年,電子廠商可以因掌握某項領先的硬體技術而風光多時;然而,在下一個十年中,這樣的優勢將愈來愈不明顯。也就是說,僅僅具備「硬」實力已不足夠,廠商還得提昇自己的「軟」實力才行。這個軟實力不只是指軟體開發的能力,還包括對產品定位的能力,以及社會責任的反省與落實。
行動上網產品全新定位
在這個新的十年之初,「行動上網」肯定是市場最關注的發展重點。說起來「行動上網」這四個字大家早已聽熟,但其背後牽動的影響其實是相當深遠的。當你的隨身電子設備可以隨時上網時,你所需要的產品造型、應用功能、服務模式等,都與上個十年中坐在書桌/辦公桌前用的PC或NB顯然是很不同的。
這樣的產品是該採量身定製的嵌入式設計好呢?還是如NB的多樣化架構好呢?目前也仍未有定論。不過,一些劃時代的「作品」已揭櫫行動世代的序幕,代表性的正是Apple的iPhone手機與Google主導的Android平台。iPhone讓更多消費者切實體驗到行動上網的便利與樂趣,而Android則是讓更多的開發者能夠參與、甚至主導行動上網設備的開發工作。
人性化的時代:介面革命
iPhone應用的技術、功能和其他的智慧型手機並沒有太大差異,但為何能在市場上獨領風騷了兩年多?它的最大差異化有兩點:一是做到真正友善的手持式操控介面;二是建立起應用下載的成功模式。
以Apple為師,下一個十年中電子產品的一大發展重點,顯然會是人性化介面的革命。回顧輸入介面的發展,從一開始的控制列介面(Command Line Interface, CLI),到滑鼠和鍵盤的圖形使用介面(Graphic User Interface, GUI),新一代的介面將崇尚所謂的自然使用介面(Natural UI, NUI),或經驗式使用介面(Experience UI, XUI),也就是要讓用戶能感受到最直觀的使用經驗:幾乎不用學習,就能操控機器,完成想做到的各種行為,如撥號、瀏覽、遊戲等等。
要達到這樣的境界,觸控與感測技術將扮演重要的角色。然而,僅有技術顯然是不夠的,Window 7就是很好的例子。這版作業系統雖聲稱支援多點觸控介面功能,但只意味著觸控介面跨出手機領域的一個開端,但在中大顯示尺寸的電子產品領域中,該如何開發出適合觸控的應用功能,則仍在摸索的階段當中。
除了觸控及如Wii的運動感測控制介面外,未來還可能出現手勢、聲音,甚至是眼球運動等新穎的操控介面。既然Apple和Wii能以「多點觸控」和「運動感測」分別打下大片的江山,證明了誰能掌握最「親民」的介面技術,誰就有機會成為市場上的新寵兒。
《圖一 透過手勢可以操控燈光的明暗:圖中左手提起燈亮,右手放下燈暗》 資料來源:CEATEC 2009中OKI展示,攝影:歐敏銓 |
開放平台的輝煌時代
回顧Linux的發展,已有近二十年的歷史了,它在網路伺服器與嵌入式系統的領域早已佔有一席之地,但因其GPL的開放特性,以及版本、分支的多樣性,始終未能在主流的消費性市場取得重要的地位。在2008年底由Google主導推出的Android平台,除了成功讓開放性的平台獲得廣泛的業界青睞外,更一舉顛覆了手機市場的操作法則。
關於Android的特性與優勢,報導已多,但它的影響力呢,卻才剛開始發酵。未來的這一年,預估有更多的智慧型手機採用Android平台,而擁有龐大市場的中國,不論山塞機或品牌手機(以Ophone為代表),都大力擁抱Android平台。除了手機,Netbook、Smartbook、PND、STB等其他類型的產品也開始朝Android靠攏了。
更深遠來看,Android的出現也鬆動了Wintel(微軟、Intel)的關係,直接挑戰上一代的兩大IT霸主地位。Android手機已搶掉Window Mobile的風頭,而在去年11月問世的Chromes OS則將與Windows 7在小筆電的市場正面交鋒。在處理器方面,Android與ARM核心緊緊綁在一起,Android的成功充分展露開放平台的價值,也讓ARM的聲勢大漲,有機會在下一個十年在行動上網市場成為讓Intel倍感威脅的主要對手。
綠色電子設計風潮
在過去十年,電子商品充斥市場,新產品以愈來愈快的速度問世,這也意味著產品生命週期縮短,將在地球上產生更多的電子垃圾!根據聯合國報告,每年全球產生的電子垃圾高達二至五千萬噸,這樣的量足以裝滿火車繞地球一圈!未來,當我們享受電子設備為我們帶來的便利時,不能再視而不見這便利背後帶來的傷害與後果。
《圖二 電子垃圾對環境的傷害不容忽視(圖為一名印度人在拆解舊電子設備)》 資料來源:Uriel Sinai/Getty Images |
當然,目前已有一些國際性的規範來管制電子產品的生產與回收,例如RoHS指令限制使用於電機及電子產品中的鉛及其它具危害性的物質;WEEE則規定了回收標準。然而,這只是被動的要求,所有企業都該認同自己的地球公民身份,站在環境保護的角度來設計生產綠色電子商品,例如更省電、更無毒、更易拆解回收、使用壽命更長等。
綠色電子勢必在未來十年中成為新的設計風潮,綠色概念的技術也將成為廠商需掌握的新競爭力。目前浮上檯面的當紅技術為LED、太陽能和燃料電池等,未來則會有更多的再生能源、低排碳替代能源(如風力、潮汐流、地底熱能等)被使用。
新競爭力:產業整合與產品定位能力
在行動上網的趨勢下,未來的電子產品與網路服務的關係將更為緊密,這包括個人、特定領域或公共服務。例如個人的行動交易、LBS位置服務、Mobile TV、行動社交網路、電子書下載等;特定領域有行動辦公、車隊追蹤、醫療照護、智慧汽車等;公共領域則有911緊急救難、交通運輸管理、自然生態監控等。
《圖三 手機結合LBS的服務將更為普及(圖為用戶透過手機照相,手機即利用相片中的特徵找出用戶的位置,並可發信告訴朋友這個位置)》 資料來源:CEATEC 2009中NTT Docomo展示,攝影:歐敏銓 |
這些領域所需求的技術大多在上個十年中已經問世,在接著的十年中則可望一一落實到實際的應用當中。不過,該以何種裝置呈現,以及該如何整合不同的產業與服務在一個裝置當中,就考驗著業者的產業整合與產品定位能力。
舉例來說,介於手機與NB之間,是否存在另一類革命性的明星產品呢?如果有,這類產品該如何定位?該採用何種軟、硬體平台架構?怎樣的人機介面會最適合它呢?前幾年Wintel提出的MID、UMPC,似乎並不被市場買單,而Netbook與Notebook的差異則愈來愈小,以Android或Chromes OS加ARM處理器的Smartbook會不會是更佳的隨身上網選擇呢?
同樣地,在手機上成功的觸控介面,是否能在中大尺寸的領域取代滑鼠和鍵盤呢?現在大家都在摸索,或說,在等待Apple再次出招,為產業定義可行的產品與介面。而這個繼iPhone後的驚世之作,甚囂塵上的說法正是Apple版的平板電腦。聽說在今年裏就會問世,令人期待。
當然,大家都想成為下一個Apple,因此,更積極培養自己在產品正確定位上的能力。很顯然地,只懂技術而不了解用戶的需求,是無法做出正確的產品定位。因此,今日電子業者不僅要發展軟、硬體的實力,也得在用戶經驗上去下工夫。或許,最好的方法是問問自己需要什麼吧!
有一種產品肯定會大受歡迎,那就是兼具手機的輕便性,以及筆電的大螢幕,並能提供直覺的觸控介面、高速的上網功能及高畫質的多媒體播放能力。這樣的產品目前還不可見,而實現的關鍵或許就在軟性的顯示器:平時可折、捲起來,要看的時候再打開來。
今日電子紙已從電子書閱讀器的定位切入市場,但彩色顯示、更新率和軟性背板的技術仍處於發展階段。未來數年中,當這些瓶頸一一克服,電子紙的應用空間還相當寬廣呢!
《圖四 綠色電子發明:哥本哈根智慧腳踏車輪。MIT在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上發表了一款善用電子科技的智慧型腳踏車輪:哥本哈根腳踏車輪(Copenhagen Wheel),能讓腳踏車成為輕鬆愉快的交通工具。這項設計的目標是鼓勵人們多利用腳踏車做為代步工具,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對地球造成溫室效應的傷害。》 |
《圖五 這種車輪中的電池可以在前進時自己儲存能量,並在爬坡時轉換為輔助動力。當輪轂上配置的運動感測器偵測出腳踏車是處於爬坡狀態,車輪中的電動馬達就會自動輔助加速。除了輔助加速外,這個車輪還應用了其他的先進科技:透過感應器和藍芽功能,輪子可與架在把手上的iPhone溝通,運用iPhone上的應用程式,騎士能知道自己的速度、方向和已行駛距離,並可偵測交通狀況,甚至是追蹤你的腳踏車友。》 |
結論
所謂「十年磨一劍」,過去的十年中,電子技術已發展到相當成熟的地步,雖然變化的新鮮感已減,但也為下一步的應用發展打下了深厚的根基。未來十年,必然會從技術掛帥轉向用戶導向的年代,產品開發者必須更了解用戶的需求,或者說,從本身出發去貼心省思產品的定位:產品不只是產品,還要是「人性化」的延伸。
讓我們期待下一個十年!
(作者為CTimes編輯總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