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非「點」型系統
用雙手、靠創意的多點觸控應用

【作者: 籃貫銘】   2010年07月07日 星期三

瀏覽人次:【5369】

在iPhone問世之前,幾乎所有的觸控裝置都是以「一陽指」來操作,使用者必須靠單點的觸壓來輸入資訊。而在可攜式裝置上,則可透過「觸控筆」來點擊和書寫。但無論是何種應用,都依然限制在「單」、「點」的操作模式中;而在iPhone推出之後,觸控操作有了不一樣的使用情境,人們開始用兩根手指頭在螢幕上縮放圖片,或者用手指畫出各種文字。但這也即將是過去式,下一步的觸控,不再僅靠手指頭來操作,而是要雙手並用、發揮創意,以更接近人體直覺的介面和更多元豐富的應用來揮灑屬於自己的天空。



感測+觸控 操作介面走向3D


傳統的觸控操作都必須以手或者筆,直接碰觸面板來進行資料輸入,雖然介面直覺、容易上手,但在呼叫操作面板的時候,仍需多一道點選開啟/關閉的步驟,一但次數多了,就會顯得非常繁複。而新興的觸控技術則整合了感應器功能,能在使用者接觸面板之前,就主動開啟操作面板,甚至結合手勢辨識的功能,來執行簡單的換頁與瀏覽,把原先侷限在平面上的2D操作,拓展至具備空間深度的3D輸入。



(表一) 新興觸控應用一表覽<製表:籃貫銘>





















形式 3D觸控 觸控+筆寫 大尺寸多點觸控
特色 觸控面板結合感應器的新型介面 多點觸控與筆寫輸入整合 針對巨型數位板與公共設施的多點輸入
應用 Notebook、AIO電腦、平板電腦、 AIO電腦、平板電腦、電子白板 數位看板、遊戲機台、電子白板




目前主流的3D觸控技術共有兩大類,一個是觸控結合CCD影像辨識;另一個是與接近感應器(Proximity)做整合。



在CCD影像辨識方面,目前主要的應用領域是以桌上型顯示器和大尺寸的電視為主。由於CCD辨識是屬於遠端操作的應用,必須要有一定的空間範圍來進行輸入,而輸入的方式則是採手勢辨識,運用CCD影像來辨識使用者手臂的劃圈旋轉、左右上下行進方向,藉此來判別輸入訊號的不同。而此應用必須再建置擷取影像的視訊鏡頭,鏡頭的數量則依應用需求有所不同,若需辨識前後深度時,就會使用多個。目前台灣的工研院已有相關的解決方案,且僅需一個一般的視訊鏡頭就可以進行手勢輸入的3D操作。



《圖一 未來觸控面板可能發展的方向》 - BigPic:592x525

資料來源:萬達光電


而接近感應則是目前的主流設計,並多用於各式的消費性電子上,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智慧型手機通話關閉LCD&TP的功能(為手機接近耳邊時,感應器會自動關閉螢幕,以節電和避免誤觸)。過去的接近感應器技術多採紅外線光學感應(IR Sensor與接收器),感測的距離約在6公分以內,且需要較高的電力來驅動,因此適用的功能較為單調。而目前有一種新的電容式接近感應技術,不但感應的距離較長(10公分左右),且電耗較低,未來將有望衍生出更多元的觸控應用。以台灣的萬達光電為例,該公司就整合了電容式接近感應器與觸控面板,研發出新一代的3D觸控應用。例如行車導航,就能在使用者手接近時,自動彈出操作選單,以便駕駛進行輸入,減少行車危險。未來此技術還可運用在AIO電腦上,藉感測手不同的行進方向,以顯示最方便的選單位置。



筆寫+多點觸控 更接近自然的輸入環境


儘管以手指觸控輸入的形式方便耐用,但仍舊有些功能無法單靠手指頭來達成,尤其是在書寫和繪圖方面。而為了讓電腦的人機介面更接近自然的使用情境,同時改善以手指書寫的缺陷,新興的觸控設計開始結合「筆」這個流傳千萬年的工具,並發現這樣的組合堪稱「天造地設」。目前市場上已有數家公司可提供多點觸控結合「筆輸入」的技術,其中又以微軟和N-trig為主要代表。



近年來,微軟已將觸控技術列為主要的發展策略之一,繼推出「Surface」電腦和Windows 7之後,目前該公司正積極發展將「筆寫」功能與人手多點觸控結合的技術。在今年4月中的人機介面運算年會上(CHI 2010),微軟發表了最新一代的觸控技術「Manual Deskterity」,這是一種能在電腦螢幕上,結合人手觸控和筆寫的桌面操作應用,能夠在顯示幕上同時操作手指點選和觸控筆。微軟的原型展示是在其「Surface」電腦上執行,作業軟體是以WPF和C語言結合Surface SDK開發而成,並搭配一支內建LED紅外線的觸控筆。由於LED的放射亮度超過手和手指,因此系統就能夠辨別輸入裝置的不同,並切換產生不同的效果。




《圖二 NextWindows的觸控技術採光學感應為核心,並支援筆輸入》


攝影:柳林緯




透過Manual Deskterity技術,使用者可以在螢幕上輕易的用手指放大、縮小、拖曳、複製圖片,然後即時以專用的觸控筆替圖片加注文字,或者塗畫自己喜歡的圖案上去,甚至還可以剪裁圖片。操作的情境就有點像是在做筆記。目前微軟仍在持續開發Manual Deskterity技術,並改進一些缺點,包含在使用筆寫時,使用者手閒置在螢幕上的狀況,以及多筆輸入的可能性,同時也希望進一步擴展其應用範圍。



同樣也致力於「手+筆」輸入的N-trig,則是採用特有的「DuoSense」技術,其為一種電子筆和多點觸控的雙模介面,能在雙模式數位轉換板上,同時採用電子筆和零壓力電容觸控的雙重技術。該技術是利用安裝在LCD面板前的電容感應系統,來感應筆式和觸控式的輸入。不同於其他的解決方案,N-trig的數位板是以整合在LCD面板頂部的多合一透明裝置為基礎,因此較易整合至系統上,同時在準確性與電耗上也都較傳統為佳。也由於易與現有技術結合,因此N-trig的方案能支援各種LCD的應用(從小筆電到大型LCD),且體積非常輕巧。



《圖三 微軟的「Manual Deskterity」技術,是一種能在電腦螢幕上,結合人手觸控和筆寫的桌面操作應用。》


N-trig表示,筆加多點觸控的技術將開創出全新的應用市場。雖然目前市場上仍正積極投入3點或者4點的觸控技術開發,但是筆輸入的應用永遠都會一定的存在空間。而透過與多點觸控與筆輸入的結合,更能夠帶給使用者直覺、自然的使用經驗,也符合新一代可攜式電腦,特別是平板電腦和支持觸控筆的筆記型電腦的需要。



光學式加持 多點觸控越玩越大


多點觸控技術在智慧型手機上開花結果後,相關業者就開始尋求在其他更大尺寸的面板上的運用可能。然而,目前主流的電阻式與電容式觸控成本仍非常昂貴,若運用在大尺寸的顯示器上價格更是驚人,因此,光學式觸控技術便趁勢而起。由於該技術不受面板大小限制,在價格上也更具競爭力,再加上支援微軟Windows 7的加持,讓越來越多的大尺寸顯示應用都紛紛導入多點觸控介面。



(表二) 光學式觸控技術應用區隔<製表:籃貫銘>



























形式 傳統表面光學式 內嵌光學式 新興光學式
核心技術 兩顆光學感應鏡頭為核心,一顆發射紅外線,另一顆為接收。透過三演算定位。 是在標準TFT LCD面板製造過程中,同時完成觸控元件製造的技術。 RPO提出DWT技術(數位波導觸控),用紅外線LED感測器與波導反射條定位
適用尺寸 20吋以上 不受尺寸限制 各尺寸。目前以中小尺寸(9吋以下)為主
應用 AIO PC、智慧電視、電子白板、數位看板 NB、平板電腦、桌上型液晶顯示器、AIO PC等 手機、電子書、PDA、GPS、NB、AIO PC等




傳統的表面光學式觸控技術主要是使用光學感應鏡(CCD/CMOS)頭來進行偵測感應,通常是在螢幕上方兩角落各設置1組感應鏡頭,然後在螢幕邊框四週安裝接收器,藉由光收發間的阻斷,利用三角函數演算來判斷手指的位置。而光學式觸控螢幕的機構設計也非常簡單,通常用兩顆光學鏡頭為核心,一顆發射紅外線,另一顆為接收,再搭配特殊材質的反射板和訊號處理控制器即可。但由於光學式觸控的感應器多設置在螢幕邊框內,因此不適合用在體積輕薄的可攜式裝置上,目前主要的市場仍是以15吋以上的NB、桌上型電腦、AIO PC、電子白板、大型遊戲機台或是新興的數位看板為主。



《圖四 RPO的DWT技術(Digital Waveguide Touch;數位波導觸控)示意圖。》 - BigPic:608x389


而為了讓光學式觸控也能進入可攜式裝置市場,有不少廠商提出了改良式的光學觸控技術,而最受關注的就是內嵌式(in cell)光學式觸控。內嵌式光學式觸控是在標準TFT LCD面板製造過程中,同時完成觸控元件製造的技術,按照解析度不同來嵌入光學感測觸控元件,來偵測光訊號的觸控變化。該技術的每一感光元件都獨立運作,不會相互干擾,不但具有多點觸控性能,也省材料成本、同時也能避免光學感測面板受到外部光影干擾的失焦問題。



另有一家位在美國的RPO公司,則提出了DWT技術(Digital Waveguide Touch;數位波導觸控),可以根據觸控輸入的介質不同(如手指或觸控筆)來調整觸控感應的解析度。DWT使用的技術是紅外線的LED感測器與波導反射條,且因其沒有光阻問題,不需要為此提高背光亮度,加上韌體很小無須高速運算,故可安裝在任何小型行動裝置中。因此適用的螢幕尺寸從小到掌上型裝置,大到30吋的AIO電腦。



毫無疑問的,光學式觸控在技術與應用成熟後,未來將會逐漸成為主流的觸控技術。特別是目前智慧電視和數位看板市場即將引爆,未來大尺寸的觸控應用在光學式觸控技術的助燃下,將會充斥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圖五 英特爾力推的數位智慧看板,將為大尺寸觸控技術帶來嶄新的契機。》


結語


觸控,絕對是未來主流的人機介面技術,不但直覺、自然,同時也更加的耐用和穩定。而隨著科技的進步與更多業者的投入,也讓觸控技術有了大幅的成長。在幾年前,觸控仍是單點的平面系統,但如今已經是多點和具備空間感3D的介面,目前更積極的將筆寫和多筆輸入的應用與多點觸控技術結合,以創造出更接近真實使用的輸入環境。未來,觸控也許可能還會進一步結合觸感回饋,讓使用者就彷彿在使用真實的品物一般。誰說不可能!你小看觸控了。



  相關新聞
» 豪威集團推出用於存在檢測、人臉辨識和常開功能的超小尺寸感測器
» ST推廣智慧感測器與碳化矽發展 強化於AI與能源應用價值
» ST:AI兩大挑戰在於耗能及部署便利性 兩者直接影響AI普及速度
» 慧榮獲ISO 26262 ASIL B Ready與ASPICE CL2認證 提供車用級安全儲存方案
» 艾邁斯歐司朗全新UV-C LED提升UV-C消毒效率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8.119.248.214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