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電動車的希望 - 會呼吸的鋰空氣電池
後鋰電池時代的突破點

【作者: 丁于珊】   2012年12月10日 星期一

瀏覽人次:【8937】

1910年,愛迪生曾說過,在未來15年內,電動車將會用掉比電燈更多的電力。而愛迪生也在那時一直致力於電動車電池的研究,希望能夠達到更高的發電效能。如今,愛迪生的預言早已被證實並不準確,且在經過一百年的發展後,電池仍然是電動車始終跨不過去的瓶頸。


根據ConsumerReport.org在2012年針對汽車品牌調查,有77%的受訪者對於電動車有里程限制(Limited Range)的焦慮,42%的人則關心在充電過程中的安全性問題,這些問題都和電動車的「心臟」 - 電池有關係。儘管經過長時間發展,電池技術已比原先的效能高上幾倍,但仍然沒辦法滿足電動車對更高能量密度的需求。



圖一 :  台灣大學材料所副教授趙基揚。
圖一 : 台灣大學材料所副教授趙基揚。

兩大電池技術遇瓶頸

在純電動車中,主要使用兩種電池,分別是氫氣燃料電池和鋰離子電池。


燃料電池目前在市場中處於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狀態,台灣大學材料所副教授趙基揚指出,關鍵在於白金觸媒成本太高、質子傳導膜的操作溫度被限制在低溫(< 80C)導致電池表現不佳、燃料儲存空間太大及氫氣的安全性疑慮等三大問題,使得燃料電池的發展受限。


在燃料電池遍尋不到突破點後,大家又回頭看鋰離子電池。相較於其他種類電池,鋰離子電池擁有較高的體積能量密度,在筆電、智慧手機、平板電腦等行動裝置快速普及之下,鋰離子電池已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電力來源,甚至也是當前電動車電池的首選技術。


然而,隨著鋰離子電池廣泛被使用後,續航力和驅動力成為電動車使用鋰離子電池的最大問題。電動車和3C產品耗電量差距過大,鋰離子電池必須有更高的容量和效能才能符合電動車的需求。趙基揚表示,鋰離子電池有先天的材料限制,其能量密度的成長空間已很有限了,即使做到理論上的最大能量密度,仍難以滿足電動車在續航力上的需求。


鋰空氣電池成明日之星

鋰離子電池想提升容量,就會有產生過重的問題。於是有研究人員開始將鋰離子電池中不發電的石墨電極等傳統零件的比例降到最低,改用一整面的鋰金屬當作陽極,並在陰極使用重量極輕的多孔碳材取代重金屬觸媒,將電池重量減到最輕,同時也減小體積,來提升能量密度。這正是目前備受關注的技術 - 鋰空氣電池。



圖二 :  台灣大學材料所多尺度功能性高分子實驗室。
圖二 : 台灣大學材料所多尺度功能性高分子實驗室。

根據IBM「Battery 500」計畫指出,目前的鋰離子電池充滿電可讓電動車行駛約100英哩,雖對於一個普通家庭來說已經足夠,但是如要遠程旅行,仍必須大幅提升續航力。


因此,IBM在2009年開始投入鋰空氣電池的研究,預計能將目前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 100 – 200 Wh/Kg)提升10倍,讓電動車充電一次至少可行駛500英哩(約800公里)。以能量密度來計算,鋰空氣電池是最能夠取代汽油的電池種類,也因此,鋰空氣電池已成為電動車電池的明日之星。


鋰空氣電池的發電原理是在陽極將鋰金屬氧化產生電子與鋰離子,電子供給外部電路電力,而鋰離子則經由電池內部的電解質傳導至陰極,與空氣中的氧分子及外電路流入的電子進行還原反應,形成完整的電化學反應,從而產生電能。由於空氣隨處可得,讓鋰空氣電池可做的更輕、更小,不必再擔心燃料儲存空間的問題。


美日作法大不同

而根據國情不同,各國對鋰空氣電池的充換也有不同的研究。以美國為例,由於美國土地較大,換電站或充電站距離遠,不易隨時充換電,因此IBM研究主題專注於如何做出二次電池。


當電池為二次電池時,重複充放電的效能及相關電池壽命與安全問題變成重要的考量。目前使用多孔膜材(mesoporous membrane)吸附電解液做為分隔正負極的隔離膜(separator)的鋰二次電池在安全上最大的問題是充放電時,” dendrite”會成長並穿越多孔隔離膜間的空隙,當正負極因dendrite成長而接觸了,將會使電池短路、迅速放熱,這正是時常聽到鋰二次電池爆炸的原因。而在需要大電流充放電的操作環境下的電動車電池,這樣的問題會更顯嚴重。



圖三
圖三

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IBM不用多孔隔離膜的形式,而是改採純有機液態電解質的形式以提高離子傳導度,另一方面則是在鋰金屬表面加上一層具有良好鋰離子傳導特性的氧化物來穩定電極與電解液之間的接觸介面,以抑制dendrite的成長。然而,液態電池卻又有漏液的安全問題,很難兩全齊美。


此外,這樣的方式所面臨的問題是,鋰空氣電池在放電的過程中,固體反應生成物 - 氧化鋰(Li2O)及過氧化鋰(Li2O2)並不溶解於有機電解液中,而會在正極堆積,導致空氣流量下降,這時電解液與空氣的接觸逐漸被阻斷,發電效能愈來愈低。因此,如何在放電後期維持一樣的發電效能是電極設計所需克服的難題。


和美國走不同路線的日本則是選擇換電池的方式。就像一般燃料電池燃料用完,更換氫氣或甲醇,日本的設計是鋰空氣電池沒電了,就將整顆電池換掉,不需要花費兩三個小時等待充電時間;而沒電的電池則由專門的工廠回收再生。


趙基揚表示,這樣的方式和汽油車開車習慣較為相近,且日本使用的系統為有機液態電解質與水溶液電解質的混合系統,在陽極與鋰金屬相接觸的電解質為有機溶液相,而在陰極則使用電解質水溶液,此兩種電解質中間以一層可傳導鋰離子的陶瓷薄膜(LISICON)做阻隔。在陰極由於鋰氧化物會被溶解在水溶液裡,因此也較不會有電極孔洞被塞住,降低效能的問題。但鋰氧化物溶於水溶液後會產生鹼性物質氫氧化鋰(LiOH),而LISICON薄膜在鹼性環境下不穩定,對長期操作的穩定性是一大挑戰。


水分子易穿透 隔離膜擋不住

儘管美、日做法不同,但是同樣存在一個最大的瓶頸 - 水。空氣中除了氧氣之外,還包含許多雜質,其中最難排除的,就是水分子。鋰金屬穩定度較差,容易和水產生反應氧化,導致鋰金屬表面產生高電阻的鋰氧化物,而大幅降低電池的放電效率。


趙基揚指出,為了阻隔空氣中的水分進入電池中,一般的做法是在陰極的外層加上一層疏水的多孔膜材以使氧通過而不使水分子通過。然而此種方法的效果有限,原因在於阻氣膜是利用孔隙對不同大小分子的選擇性來做阻絕,但水分子體積卻比氧分子小,阻氣膜難以將水分子完全隔絕在外。



圖四
圖四

目前最好的辦法是將液態電解質改為固態電解質,其緻密的膜材結構一方面可以降低水分子穿透性,也能夠抑制dendrite成長,也不會有漏液問題產生,這些較為穩定的特性能夠大幅提升安全性。


趙基揚正帶領其研究團隊在進行固態高分子電解質的研究,但固態電解質的離子傳導度相較於液態差很多,因此其研究的挑戰在於如何提升其鋰離子的傳導特性。他指出,雖沒辦法讓固態電解質傳導性超越液態,但是至少要接近。


當然,有更多相關計畫在全球各地如火如荼地在進行著,只是各自面臨不同的挑戰,要克服這些挑戰,一般預估鋰空氣電池至少還需要花上十年才能夠商品化。


不過,這不代表鋰空氣電池前途不明朗,趙基揚說到,AMOLED在剛發展時,有90%的人並不看好,但如今三星花了二十年的時間成功的將AMOLED商品化;鋰空氣電池就如同當時的AMOLED,只要目前所遇到的挑戰能一一解決,此技術必然會大放異彩。


相關文章
氫能競爭加速,效率與安全如何兼得?
智慧製造移轉錯誤配置 OT與IT整合資安防線
創新光科技提升汽車外飾燈照明度
以模擬工具提高氫生產燃料電池使用率
眺望2025智慧機械發展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台灣PCB產業南進助攻用人 泰國產學合作跨首步
» AI推升全球半導體製造業Q3罕見成長 動能可望延續至年底
» 中國科學家研發AI驅動系統 加速微生物研究
» 澳洲UOW大學獲資助開發量子成像系統 革新癌症放射治療
» 無人機科技突破:監測海洋二氧化碳的新利器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5.145.50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