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劍揚:堅持走在自己的道路上
In-cell產業革命 一「觸」即發

【作者: 丁于珊、歐敏銓】   2012年12月26日 星期三

瀏覽人次:【40739】

如果你的不可取代性沒被營造出來,就經常會有客戶導入second source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公司就沒辦法擺脫價格競爭的壓力。


在全球的觸控市場,台灣扮演了重要的製造角色。這個地位早在智慧手機的多點觸控應用之前,就已經奠定,但隨著iPhone推出而炒熱投射電容式觸控技術之後,不僅是引爆全球觸控產業的市場起飛,宸鴻、勝華等觸控面板業者更是有接單接到手軟,造就了風光的台灣觸控業一片繁榮。


然而,讓觸控業者一直感到芒背在刺的是,由面板業者主導、將觸控技術整合到面板中的In-cell內嵌式觸控技術,何時會真正量產?是否會一口氣終結掉今日的觸控面板、模組產業?這件事因Apple的iPhone 5推出而幾乎到了翻牌見真章的階段了。



圖一 :  未來要找到沒有觸控功能的螢幕恐怕很困難,這不僅會改變工作及生活上的使用經驗,同樣也對產業供應鏈帶來很大的改變。
圖一 : 未來要找到沒有觸控功能的螢幕恐怕很困難,這不僅會改變工作及生活上的使用經驗,同樣也對產業供應鏈帶來很大的改變。

在台灣,劍揚以一家Fabless的公司,獨力且長期投入In-cell內嵌光學式觸控技術的開發,與國內多家面板廠皆有合作經驗。本期特別邀訪劍揚副總經理廖勝泰(以下簡稱廖),與CTIMES總編輯歐敏銓(以下簡稱歐)共同探討觸控產業的發展大勢。以下為對談重點整理。


歐:在觸控技術領域,你們已投入了十年以上的光景,對於觸控市場來說,你們仍是很年輕的,但站在In-cell觸控的研發來看,卻是先趨了。在十年前,In-cell還是市場很陌生的名詞時,你們是如何看到它的未來,且願意始終如一的研發下去?


廖:這一路走來,讓我們一直堅持在先端技術的研究岡位上,和公司在成立之初是由學術角色轉移過來有很大關係。劍揚的創辦人正是國內電機學系及半導體人才推手的黃惠良教授,他的個性中不但有著開路先鋒的特質,對於將先端技術落實到產業現實當中,更是不遺餘力,而在他背後推動著的,則是一份想幫助台灣電子業掌握關鍵技術的企圖心。


再回來看看劍揚當初為何會投入In-cell,其實動機很簡單,就是希望做出大尺寸、互動式的顯示裝置,讓學校教學或企業簡報的過程能夠更為生動。當時覺得這樣的技術很有趣,應該也有很大的市場需求,就這樣投了進來。其間適逢觸控面板產業快速竄紅興起,但我們仍然是不改初衷,只想把In-cell觸控的技術做到最好。



圖二 :  如果你的不可取代性沒被營造出來,就經常會有客戶導入second source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公司就沒辦法擺脫價格競爭的壓力。
圖二 : 如果你的不可取代性沒被營造出來,就經常會有客戶導入second source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公司就沒辦法擺脫價格競爭的壓力。

要開發In-cell這個觸控技術,就得把各方面的知識都串連起來,這些東西確實很難,不過也因此形成了技術上的門檻。我們會面對這樣的困難,我想同樣的,其他的競爭對手也會有相同的問題。尤其對一些新加入的廠商來說,想到這些接踵而來的困難,也許會選擇放棄,這也是我們所占有的一個先期投入的優勢。


歐:台灣電子業給人的印象,說好聽是很有彈性,但換個角度看,就是眼光較短,不太願意從事長期的技術研發投資,您覺得這是台灣業者需轉變的地方嗎?


廖:也不盡然如此,就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質,身為一家企業,自然也該好好發揮自己的強項。以劍揚來說,如果投入電容或電阻式觸控的市場,顯然地就得在製造、生產管理上去和別人競爭,但我們自問這並非自己的優勢和興趣所在。我們想做的,還是更先端的技術研發工作,這是大家被吸引而聚集在一起的主因,也是我們的規模不大,但仍有機會站上一席之地的條件所在。


歐:既然選擇In-cell觸控技術,當然免不了要接觸到面板這塊領域。但在這方面,是許多觸控廠商覺得他們跨不進去的瓶頸,你們是如何兼顧面板和觸控的技術?


廖:In-cell這樣的觸控技術是把sensor層直接做到面板裡,可想而知,對於面板這方面的domain knowledge要有相當深入的了解。此外,當sensor層做進面板後,還必須把訊號拉出來,在外面做一些處理,所以如果對於電路設計不了解,也做不下去。


這需要一點一滴去累積實力,完全沒有捷徑可走。我們雖非面板廠,但以一家Fabless的技術廠商定位,反而能廣開合作之門,與所有的面板廠商都成為合作夥伴。然而,要做一家Fabless的In-cell技術供應商,先決條件就是自己的技術不能去要求面板業者改變製程,而能夠在既有的面板生產條件下達成觸控功能的整合,這顯然也是面板業者最樂於看到的解決方案。


In-cell為大勢所趨

歐:在電子產業裡,一直以Apple作為領導標竿,當iPhone 5用了In-cell技術後,看起來In-cell好像已經開始要成為產業主流,你覺得時間點到了嗎?


廖:在未來的趨勢中,消費者一定會希望產品越來越便宜,或是做的越來越輕薄。在這樣的情況下,不管是怎樣的技術,只要能夠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那它就必然會是未來的主流。我沒辦法替市場發言,但我想相信,蘋果如果會朝In-cell這個方向走,那麼就代表有這樣的需求。


以我自己做In-cell技術而言,從產業需求面來看,我認為它絕對是未來的趨勢,而現在,我覺得正是一個很適合In-cell發展的時間點。除了iPhone 5的加持外,微軟Windows 8推出也會帶來一些效益。可預期的是,觸控應用將會從小尺寸、中尺寸逐漸延伸至大尺寸。


然而,有什麼觸控技術能夠涵蓋各個不同的尺寸,同時又能保持價格上的競爭力,且要做到輕薄短小、透光度、顯示效果都很好,在這方面,我認為In-cell很有潛力。


歐:但是就目前的發展看來,是不是還是在良率上有問題?


廖:要看你本身所開發的In-cell技術而定。到底它會讓製程變得更複雜,或是可以相容於標準製程,這是關鍵所在。只要製程有所改變,那麼就會牽涉到良率的改變,必須要有足夠長的時間,慢慢去改善、調整參數。但據我所知,蘋果In-cell技術的製程是蠻複雜的。


我們在In-cell的研發上,很強調的一點是,不管在哪家面板廠進行生產製造,都不用再多買額外的設備或另開全新的產線。我們在和面板廠上的合作關係,有點像IC design house和foundry廠之間的角色。IC design house或者說劍揚,都有自己的設計,面板廠就如同foundry廠,則用它們所提供的標準製程來幫我們生產製造。如此一來,良率自然就不會是問題。


歐:我問過一個IC設計的專家,他提到In-cell技術裡,光學式的一個問題是「耗電」,所以不適合應用在小尺寸的行動產品上,有這種說法嗎?


廖:劍揚目前的主要發展在大尺寸上,大尺寸因為插電,所以在耗電上並不是太大的問題。不過到了小尺寸,我們的作法是想辦法將耗電量再往下擠壓,降得更低。但是要多低,我們的目標是和電容式觸控技術一樣。


營造企業不可取代性

歐:如果In-cell真的起來了,觸控模組及面板業者是不是要趕快準備後路了?


廖:In-cell的發展時間也不算短了,僅管其中遭遇到的技術問題很多,但終端業者對它的期待仍然很高,而觸控產業對它的進展更是關懷備至,顯然是都認同這項技術對產業供應鏈造成大風吹的潛力。


可以想像,當In-cell能順利導入,廣泛被各個面板廠所量產時,那麼未來面板廠出貨的面板中內建觸控功能將是天經地義的事。現在要找到一支沒有藍芽或照相功能的手機都很困難,未來要找到沒有觸控功能的螢幕恐怕也是同樣的情況。這不僅會改變工作及生活上各方面的使用者經驗,同樣也對產業供應鏈帶來很大的


歐:多數面板廠都在發展自己的In-cell技術,也就是說,你們的對手不是觸控業者,而是資源雄厚的面板業者。你們有信心去打這一場仗嗎?


廖:我們不可能去阻止別人發展自己的技術,但是就像我提到的,In-cell這一路的發展下來,大家已清楚要投入的研發資源是很龐大的。面板業者自然可以選擇繼續自己做下去,也能選擇找一個技術夥伴,這是我們的定位所在。


說得更嚴肅些,相較於其他觸控或面板業者,他們或許有更多資源、更多選擇,一旦在技術開發上遇到了瓶頸,可以選擇換個方向去做。但我們沒有其他退路,只能專心地把In-cell這件事做好,遇到的困難,都得一一克服。


最重要的一點是,如果公司的不可取代性沒被營造出來的話,就經常會有客戶導入second source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公司就沒辦法擺脫價格競爭的壓力。因此,雖然我們沒有很多資源,但是我認為,一個技術如果能帶來後面很大的獲利,它的開發一定會很困難,如果能夠心無旁鶩在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建立自己的不可取代性,才是最後成功的關鍵因素。


相關文章
氫能競爭加速,效率與安全如何兼得?
智慧製造移轉錯誤配置 OT與IT整合資安防線
創新光科技提升汽車外飾燈照明度
以模擬工具提高氫生產燃料電池使用率
眺望2025智慧機械發展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台灣PCB產業南進助攻用人 泰國產學合作跨首步
» AI推升全球半導體製造業Q3罕見成長 動能可望延續至年底
» 中國科學家研發AI驅動系統 加速微生物研究
» 澳洲UOW大學獲資助開發量子成像系統 革新癌症放射治療
» 無人機科技突破:監測海洋二氧化碳的新利器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45.92.98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