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開放硬體的下一個目標:市場化
熱情與現實 仍有區隔存在

【作者: 姚嘉洋】   2014年06月30日 星期一

瀏覽人次:【12958】

開放硬體運動發展至今,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這股風潮已經徹底襲捲了全球電子產業,最為明顯的例子,就是英特爾以自家的處理器與開發板也加入了Arduino陣營,在這之前,半導體大廠博通(Broadcom)與愛特梅爾(Atmel),乃至於德州儀器(TI)與意法半導體(ST)等,都早已在幕後推動這場運動。


開放硬體運動早已開始

一般來說,大多數的人可能會認為開放硬體運動是近幾年才開始興起的,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恐怕必須修正一下。博通通路商資深經理Naren Sankar表示,開放硬體運動最早在三十年前,其實就開始萌芽。在當時,所謂的開放硬體並不是指我們常看到的開發板或是模組,而是一般的零組件。而隨著時間不斷地演進,才出現我們所熟知的Arduion或是Raspberry Pi等平台。


這類平台的特色自然就不用多說,它十分容易拿來進行開發和建立完整的系統或是解決方案等,而且相當容易上手。Naren Sankar同意,近年來的確有不少廠商基於這樣的平台來開發不同的模組,去擴充感測或是攝影等功能,進而讓既有的平台的功能變得更加強大與豐富,也讓開發者們更容易實現他們的創意。以博通本身為例,由於本身就擁有相當豐富的無線解決方案,因此會提供相關的模組。


目前為止,開放硬體運動的平台雖然五花八門,但最為普及的,仍然是Arduion與Raspberry Pi兩大系統,歸納其原因,是平台本身都具備極為開放的特色,再加上大家也願意在網路平台或是社群上,彼此分享自己的創意,所以熱絡度遠高於其他平台。Naren Sankar不諱言,有些平台雖然可能擁有相當完善的網站資源與強大的技術支援,但在作法上帶有相當濃厚的商業色彩,因此在推廣上相對較為不利。



圖一 : 針對目前檯面上諸多的開放硬體平台提供功能模組,已經是開放硬體運動相當常見的作法。(Source:www.element14.com)
圖一 : 針對目前檯面上諸多的開放硬體平台提供功能模組,已經是開放硬體運動相當常見的作法。(Source:www.element14.com)

從創意再到市場化 大家仍在摸索中

我們都知道,開放硬體運動中的主角,正是所謂的「自造者」(Maker,又為創客),他們運用開放硬體亦或是開放原始碼的電路板進行創意設計,展現了許多一般在產業界看不到的創意或是巧思。


然而,下一個問題在於,檯面上有如此之多的創意,要如何進一步市場化或是量產?這仍然是這波浪發展到現在尚無法克服的問題。


為了因應這個問題,TMI 台灣創意工場於去年底成立了「HWTrek」網站平台,它放眼全球的開放硬體運動參與者與創投公司,希望能進一步補足從「創意」到「市場化」整個環節上的不足。


TMI 台灣創意工場創辦人暨CEO Lucas Wang談到,就過去自己本身所參與的開放硬體相關年會或是活動,其主軸大多還是展現創意團隊的巧思居多,在「創意」這件事上,其實已經發展的相當成熟,但在進入「市場化」的步驟上,仍然沒有發展出一個成熟的模式,這是目前TMI正在努力的地方。


從「HWTrek」成立到現在,TMI已接觸過不少的創業團隊。Lucas Wang直言,這些團隊最大的問題在於,不知道如何為自己的作品「說故事」,換言之,在行銷方面的能力明顯不足,而這也促使TMI去協助這些團隊做到完善的包裝,以讓他們的作品可以打動創投業者,或是吸引有想法的人一起投入,讓創意真的可以市場化。「只有讓愈多人投入,才有可能讓『市場化』的時間縮短。而這必須要有軟硬體、模組乃至於創投的人共同來參與,才有辦法實現。」


Lucas Wang指出,過去台灣的一線廠商大多只將目光放在量大的市場,並不重視少量客製化的產品。相較之下,中小企業因擁有較高彈性,有機會投入小量客製化的創新市場模式。不過,現在的狀況是,一線大廠也會願意讓旗下部份的團隊採取這類的創意作法,來尋求更多的可能,但總體來說,台灣業者們還是不夠積極。


Lucas Wang觀察,全球各地的開放硬體運動,各有其特色,但台灣中小企業的技術本來就具有一定的水準,要讓創意進一步實現並非難事,只要有天使或創投願意投入資金,創業成功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截至目前為止,還看不到從創意到市場化這個階段,有任何一種成功的商業模式出現,大家也都還在摸索當中。」他語重心長地表示,台灣在創業投資方面不如國外環境來得成熟,將國外資金引進台灣會是可行的作法之一。


「台灣其實是很適合協助全球開放硬體運動實現市場化的國家,而這也是為何TMI堅持要走出台灣、串連世界的原因,如此一來,台灣團隊將有機會與國外的創業家、創投合作,而『HWTrek』就是扮演媒合的平台。」


「HWTrek」平台以全球為市場的作法,畢竟還是在起步階段,短期內還很難看到具體的成果,但Lucas Wang也希望,能在一年內就能看到理想中的商業模式有個雛型出現。



圖二 : 雖然剛上線不久,不過EPSON新款的智慧型眼鏡的面世,HWTREK平台功不可沒。(Source:www.hwtrek.com)
圖二 : 雖然剛上線不久,不過EPSON新款的智慧型眼鏡的面世,HWTREK平台功不可沒。(Source:www.hwtrek.com)

中國已卡到一個好位置

然而,中國大陸的開放硬體運動正如火如荼地在發展中,配合其世界工廠的地位,很容易就搶掉台灣硬體技術優勢的光環。


Chris Anderson曾經表示,開發套件或是開發板的量產若是以500片為基本單位,雖然可以壓低其成本,但伴隨而來的,便是龐大的資金壓力,再加上部份的應用需要馬達才能完成,也必須找到符合成本需求的馬達供應商。換言之,供應鏈的管理便是相當大的挑戰。若進一步考量到完整的開發板還要具備相當高的可靠度,品質管理的問題也是不能忽視的問題。總體來說,要思考的環結與問題相當地多,但這種小批量生產所面臨的複雜問題,在中國已經有了可行的商業模式可以解決。


潘昊,中國四川人,現約三十歲左右,他所創立的Seeed Studio,便是全球第三大、也是中國最大的開放硬體設計服務商。與TMI的「說故事行銷」不同,Seeed Studio的主要業務與知名的Adafruit、Sparkfun、Instrucables一樣,一是協助Maker將其創意能做出原型設計( prototype);二是針對較廣泛的社群開發需求提供對應的模組。不走傳統的大量生產,走的是小量量產,以減低Maker們在進行創意開發時的成本。


Seeed Studio目前已有100多位員工,能夠發展到這樣的規模,主要是地點位於深圳這個地方,雖然大陸仍然還有相當濃厚的山寨文化,但Seeed Studio所採取小批量量產的作法,對照傳統的大量量產有著相當大的差距,因此無法吸引山寨業者投入,而讓該公司保有獨樹一格的定位。


另一方面,深圳是全球零組件或是模組的供應重鎮,在品質方面因為高度競爭的關係,這幾年來也有長足的進步,Seeed Studio的團隊可以協助Maker或是創業者在量產化的階段,提供最具成本效益與實現創意的設計參考,如此一來,才有可能將自己的創意進一步向市場推廣。



圖三 : 有別於其他的開放硬體設計服務市集位於美國,Seeed Studio獨樹一格,座落在大陸深圳。(Source:ledpixelart.com)
圖三 : 有別於其他的開放硬體設計服務市集位於美國,Seeed Studio獨樹一格,座落在大陸深圳。(Source:ledpixelart.com)

表一 : 全球主要開放硬體設計服務市集一覽表
表一 : 全球主要開放硬體設計服務市集一覽表

提升附加價值是新創產品立足之道

至於從創意再到量產的過程上,Naren Sankar也坦言,「成本」要如何壓低的確有其難度在。再者,產品的機構、工業設計乃至於PCB(印刷電路板)的電路佈局等,在進入量產後,會與先前的創意有很大的出入,若各領域沒有相關的供應商提供協助,要進入量產是一條相當漫長的路。此外,若將目光放至全球,各國政府的法規也是必須思考的重點之一。所以,整體來說,要將開放硬體的創意帶至量產化的階段,其實挑戰不少。


但他也提醒,由於開放硬體是以創意發想為主,若能以提升產品附加價值的方向來思考,做到更好的產品使用體驗或是解決某方面的問題,消費者會願意用較高的價格來購買其產品。這意味著在量產的過程中,成本就不見得是首要考量的因素。


顛覆世界的潛力

隨著半導體技術的日趨成熟,加上愈來愈多硬體Hacker的投入,開發出更多容易入手的開發板及工具,並願意無償協助社群解決問題,使得開放硬體運動的發展已經來到了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從Maker們、創投、軟體業者亦或是平台業者等,都在思考甚至是採取具體的行動,希望讓這波浪潮能更具吸「金」的能力。


就現階段而言,開放硬體運動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還不是那麼的高,但將時間拉長些,也許三年、五年,當這波運動的能量積蓄到了一個臨界點,可能讓世界一夕翻盤。問題是,我們現在做了什麼,準備去卡什麼位置?


相關文章
氫能競爭加速,效率與安全如何兼得?
智慧製造移轉錯誤配置 OT與IT整合資安防線
創新光科技提升汽車外飾燈照明度
以模擬工具提高氫生產燃料電池使用率
眺望2025智慧機械發展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台灣PCB產業南進助攻用人 泰國產學合作跨首步
» AI推升全球半導體製造業Q3罕見成長 動能可望延續至年底
» 中國科學家研發AI驅動系統 加速微生物研究
» 澳洲UOW大學獲資助開發量子成像系統 革新癌症放射治療
» 無人機科技突破:監測海洋二氧化碳的新利器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33.133.39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