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台灣生產力4.0不怕機器人換人
提高智慧化人均產值

【作者: 陳念舜】   2015年07月15日 星期三

瀏覽人次:【7031】

當機器人逐步成為智慧自動化核心要素之一,其與人類社會關聯性也越來越緊密,如何能用來解決高齡少子化缺工問題的推力,又避免衝擊目前就業人口的拉力?將是機器人產業維持成長的關鍵。如推進大陸在2013年成為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消費市場的主要動力之一,便是源自於當地嚴重的缺工及工資上漲問題,進而提升製造業價值鏈。


圖一
圖一

台灣即將擴大推動的1+8年「生產力4.0計畫」,也期望可緩解從今(2015)年起,15~64歲工作年齡人口逐年遞減的威脅。最終能以智慧機器人取代生產製造,而高素質人力則用來操作智慧工廠,實質提升人均生產力,擺脫薪資停滯痼疾。目標希望能在10年內,讓員工「321翻轉成為123」,從現行「3人領2分薪水,完成1分產能 」,變成「1人完成2倍高值化產能、領3分薪水」。


除了經濟部技術處針對「生產力4.0核心技術研發策略」議題,所提出之高生產力核心技術架構已將網實系統(CPS)及智慧機器人、數位設計/模擬、人機協同、精密機械等,納入智慧製造應用服務層;教育部也整合勞動部、科技部、經濟部意見,針對「工程智慧科技人才培育與產學連結策略」議題,提出該培育技術整合應用的人才,以及讓「操作員」晉升為「控制者」及「管理者」的產業從業人員。


擴充人機協同應用情境 衍生智慧自動化商機


其中,根據工研院IEK先前剖析台灣智慧自動化產業迄今發展,可概分為3階段:生產力1.0資本密集產業(1982~1911)、2.0技術密集產業(1991~2001)、3.0創新密集產業(2001~2011),前兩階段人均產值分別成長81%、60%;期望進入生產力4.0前期(2011~2015)智慧密集產業後,能透過工業機器人整合智慧自動化系統,為製造業提升生產效率/良率,增加產能及營收;延長高素質人力的工作年齡,每人可教導多台機器人,同時節約企業人力成本、解決未來勞動力不足問題。


智慧工廠也從傳統自動化「以(機器)人換人」的概念,陸續從多機器人工作單元轉換為多機協調合作,到更智慧化的人機協同作業。讓人不再提供單純勞力,而是做為決策及管理者,執行複雜及需要判斷的作業,達到即時彈性調整產線和優化升級的目標;機器人則可從事重覆精密動作,再整合多軸關節、人機協同、3D視覺辨識、力量感知、順應關節等多項控制技術,提升快速應變和多方溝通能力,貼近現今需求快速變動的市場。


並為了因應產品生命週期縮短、產線製程更換頻繁,技術需求更為智慧化,可選擇智慧上下料、智慧插件、智慧鎖固、智慧搬運等技術發展。近年來經濟部工業局推動智慧自動化產業發展,也開始重視創造應用情境,透過選定重點領域產業,輔導業者建置智慧自動化整線示範案例;並讓其他廠商親自參訪、觀摩現場並彼此交流,以擴大成效,回頭改善工作環境、提升運籌能量。


近期選擇示範觀摩的台勵福公司主要生產CNC沖床、折床、雷射切割及複合加工機、旋臂鑽床等產品,為全球前10大鈑金工具機品牌廠商。於廠內發表的「先進複合化多用途鈑金加工解決方案」架構,便由工研院負責系統整合、硬體設計,加入台勵福提供設備及硬體製造,最終進行系統驗證。從CNC折床、雷射切割機、工業機器人等單機智動化作業開始,到連結自動倉儲設備上下料,進行整線連結智動化生產。


分別採用工研院開發的20kg荷重等級6軸工業機器人、視覺定位技術與機構,加上走行軸整合台勵福折床,進行鈑金件上下料及折彎製程;並由機械取拿手及其搭配之陣列式吸盤組與平整度感測器、厚度感測器,快速取放物料;通過平行移動平台,整合雷射切割複合機。


建議採取劃時代革新 敉平台灣機器人技術缺口


有別於日本FANUC以「漸進式革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為機器人發展主軸,長年來以NC技術的知識為基礎,逐步累積產品改良所生的革新發展;至今仍以機器人生產機器人的方式、CNC融合機能與視覺技術應用、撓性伺服夾爪開發、綠色人機協同作業機器人等技術,持續為產品附加新功能的漸進式革新,來拓展全球市占率。IEK建議台灣廠商,在工業機器人應採取「劃時代革新」方式,朝特定需求方向推出新品或技術,突顯產品獨特性,競爭力速度就會不斷提升。


而隨著相關硬體技術與系統整合能力漸趨完備,在技術處「高生產力核心技術架構」下,也將體感與方位感測、感知與驅動、力量與振動感測、伺服驅動與控制等元件,列入感知層所需元件。亦是台灣研究法人機構近年來,積極佈局之手眼力機器人技術、產品和自動化系統整合等服務。


依IEK指出,現今台灣工業機器人產業仍有多處技術缺口亟須敉平,包括:設備與機器人整合服務上,控制器在通訊規格的支援度;關鍵零組件之諧波式減速機,仍有些許技術差距;多軸關節型機種面臨嚴酷的市場競爭,且未具量產的成本優勢;控制器精度、訊號迴授速度,影響同步控制極限;泛用型多軸多系統精密運動控制平台中的台製伺服馬達,無法支援國外控制器與高解析度編碼器;3D視覺定位模組及演算法,與手臂末端搭載的夾爪、治具、力量感測器等零組件搭配,將是影響機器人精度的關鍵。


工研院也為此,特別開發出「M.I.O.」系列智慧機器人,其中:M(Motion)係指快狠準,能有效提升機器人快速取放時的精度、速度,並達到最佳化運動軌跡;I(Intelligence)則強調易用,使用者只須以順應教導操作,省下編程耗費的大量時間,搭配智慧感測視覺/力量功能、具備自我檢知能力,將可用於CPS模擬產線製造到實際生產流程,藉由已知機器人「絕對精度」,對應周邊安裝的裝置與工件座標,來確保虛→實整合效果;O(Orchestration)具備手眼力運動控制、協調特性,以及軟體加值平台,相對降低了硬體成本。


目前自主開發成功的MIO控制器,已可在高速運動時,利用機械臂模型建置/參數鑑別技術,識別複雜動態效應,以及振動抑制補償技術,用於快速穩定取放;採不同速度設定,讓轉角軌跡一致,在閃避固定障礙物的軌跡上調整速度,或調整固定轉角軌跡的運動時間。


同時提升機器人絕對精度,省去外加硬體成本,就能從遠端提升整體機器人絕對精度,使6軸機種絕對定位精度達0.3mm之內;以及無須額外力量感測器之順應教導技術,可用於取放、塗裝及組裝應用,進行自我碰撞感知、環境衝擊停機保護機制等硬軟體設定。


其手眼協調能力,不僅可藉機器人+攝影機手眼校正、多角度視覺辨識與30Hz處理速度,達成快速取放工件需求;採用隨意堆疊工件上料整列技術,通過3D工件視覺姿態辨識技術,從彼此部份重疊的工件裡,分辨出個別工件,以及視覺二次定位技術協助機器人,將工件轉換為整列後擺放的姿態。


相關文章
氫能競爭加速,效率與安全如何兼得?
智慧製造移轉錯誤配置 OT與IT整合資安防線
創新光科技提升汽車外飾燈照明度
以模擬工具提高氫生產燃料電池使用率
眺望2025智慧機械發展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高效能磁浮離心冰水機降低溫室效應 工研院助大廠空調節電60%
» 傳產及半導體業共享淨零轉型成果 產官學研聯手打造淨零未來
» 聯合國氣候會議COP29閉幕 聚焦AI資料中心節能與淨零建築
» 大同智能與台電聯手布局減碳 啟用冬山超高壓變電所儲能系統
» 台達能源「以大帶小」 攜手供應鏈夥伴低碳轉型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8.118.126.44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