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種植或養殖,農業的生產成本都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來對抗風險。在趨避高風險成為重點訴求的同時,研究人員開發出了許多技術來防範這些風險對農業生產、獲利的影響,像是農藥、肥料、溫室或自動灌溉系統等,甚至透過基因改造讓農作物可對抗環境或提高收獲,都是為了讓農業的生產獲得如工業般的穩定性。
最基礎的農業自動化設計,應該可說是「機械化耕作」設施。早在十九世紀末,美國便開始推動農業機械化,當時已開發出大型的牽引機,來因應大規模耕作的需求;而在 1920 年代起,農業機械開始普遍推行到各地農場,加上農業科技的發展,大幅提高了美國的農業生產力。在此同時,由於蘇聯也開始推行「農業集體化」運動,也開始大量進口美國的農業機械,同時請了許多美國工程師到蘇聯指導,提供農業機械的製造技術。
當然在此同時,農業自動化的潮流也吹向台灣。早在日據時代,部分製糖株式會社已開始從美國引進農業機械,並在糖廠的自營農場內進行實驗,但當時尚未向外推展一般的稻作農戶。
...
...
使用者別 |
新聞閱讀限制 |
文章閱讀限制 |
出版品優惠 |
一般訪客 |
10則/每30天 |
5/則/每30天 |
付費下載 |
VIP會員 |
無限制 |
20則/每30天 |
付費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