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小而美
半導體儲存技術將顛覆消費性產品目前的定位與想像。

【作者: 廖專崇】   2005年10月01日 星期六

瀏覽人次:【4509】

蘋果電腦近期推出新款iPod,是撘載Flash(快閃記憶體)並擁有彩色顯示螢幕的iPod nano,秉持Apple一貫的風格,該產品的外型令消費者心動,體積更是讓人驚艷,加上絕對讓人蠢蠢欲動的價格,在產業人士認為iPod傳奇即將從絢爛歸於平淡之際,硬是再掀一波高潮,該產品在日、港等地上市時造成的排隊搶購,與競爭對手因為太過震撼而將產品停售的現象,著實令人吃驚;更重要的是,iPod nano的市場策略與表現,讓人感覺半導體儲存技術顛覆消費性產品目前的定位與想像,就在不遠處。


採用快閃記憶體的iPod nano容量為2GB和4GB,擁有彩色螢幕,具備完整的音樂、圖片、行事曆、聯絡人、時鐘、小遊戲等功能,可連續播放十四個小時的音樂,瀏覽照片四小時,與iPod Shuffle一樣防震、防摔,機身面積為8.9×4公分比Suffle稍寬,不過厚度只有一支鉛筆般的0.68公分。台灣售價2GB為6900元、4G為8600元。相較目前市面上的MP3 Player一線品牌1GB的機種都在8000元以上,512MB也要6、7000元,iPod nano的價格相當有殺傷力,再加上Apple強勢的品牌知名度,不久前在香港上市時,引發其他品牌MP3全面停售的現象。


iPod nano採用的是Samsung的快閃記憶體,該產品因為與iPod mini市場定位頗接近,所以Apple也宣佈將停產iPod mini,過去1G以下的MP3大多採用快閃記憶體,而採用微型硬碟的MP3多從4G起跳,iPod nano等於正式打破此一市場區隔,對於聽音樂來說4G的iPod nano可以儲存1000條歌曲,算是相當夠用,所以看起來微型硬碟往後的市場空間大概必須從10G起跳。再加上快閃記憶體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Samsung 16Gb的快閃記憶體已經導入量產,日前更已發表128Gb採用50奈米製程的產品,微型硬碟的市場空間不斷遭受壓縮。


根據這樣的發展態勢,Samsung半導體部門的主管也大膽的表示,硬碟的時代正在逐漸結束,快閃時代即將來臨。與微型硬碟相較,快閃記憶體具有體積小、耗電量低、耐震等特性,對可攜式產品具有致命的吸引力,快閃記憶體成為可攜式產品儲存方案主流應是相當明確的趨勢。Samsung正計劃在不久後推出以高容量快閃記憶體作為NB的儲存裝置代替傳統的硬碟,目前已採用16Gb快閃記憶體製作成8GB的快閃硬碟(Flash Hard Disk)原型(Prototype),而未來將會有更高容量的型號,只要成本具備競爭力,產品很快就會出現在市場上。


再從可攜式產品的外觀此一角度觀察,撘載快閃記憶體,具備高儲存容量而更輕薄短小的可攜式產品,因為減少了硬碟的空間,就可以在產品的外觀設計上更自由的發揮,以NB來說,目前入門級的產品,20GB的儲存空間就已經足夠,主流的產品也在40~80GB左右,當2.5吋的硬碟背快閃記憶體取代之後,1公斤以下的NB未來將會到處都是,甚至幾年前推展不順的Table PC都有鹹魚翻身的可能。


除了快閃記憶體之外,目前也還有多種半導體的非揮發儲存技術在發展當中,不管這些技術未來的發展狀況如何,半導體儲存技術將成為電子產品主要的儲存方案;但是,硬碟的磁式儲存技術也不會很快就消失在市場上,單位儲存價格低與高容量仍然是其市場競爭的主要方向,硬碟陣營明年也將推出「垂直錄寫」的新儲存技術,將有超高容量的效能表現。因此硬碟與快閃記憶體在儲存市場的爭霸,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相關文章
運用返馳轉換器的高功率應用設計
解析鋰電池負極材料新創公司:席拉奈米科技
高級時尚的穿戴式設備
巴斯夫Ultrasim結合Moldex3D發揮最大效益
PLC+HMI整合人機加快數位轉型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英特爾為奧運提供基於AI平台的創新應用
» 豪威集團低功耗全域快門影像感測器適用於AR/VR/MR追蹤相機
» ASML:第二季營收主要來自浸潤式DUV系統銷售動能
» 達梭系統與Mistral AI攜手合作 加速生成式經濟發展
» 國科會同意114年度科技預算額度 推動精準運動科技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8.223.209.243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