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变型照明技术--Off-Axis Illumination(OAI)
 

【作者: 高蔡勝】2000年02月01日 星期二

浏览人次:【16957】

根据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每隔三年半导体IC的生产技术便要往前推一个世代,在Roadmap中,0.18微米世代的半导体产品必须在1999年量产,而0.13微米的产品是在2002年量产。要达到SIA Roadmap所规定的生产技术是一项相当困难的技术整合,举凡从组件设计、薄膜、微影、蚀刻到平坦化等技术都必须环环相扣紧密的连接在一起,才能勉强的达到进入量产的水平。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的半导体模块技术中,微影技术本来并非一项瓶颈技术,尤其是在以前的微米或是次微米的半导体世代中,将光罩上的电路图形经由曝光、显影而转移到芯片上,并非一项相当困难的技术。


微影技术与制程之关系

而以往微影技术并非是一个瓶颈技术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曝光机设备的发展速度远超过半导体制程的需求。我们可以用两个参数来代表这个微妙的关系,第一个参数是曝光机光源的波长λ,它可以代表曝光机的发展程度,通常越小波长的光源代表的是越尖端的曝光机;第二个参数是光罩上线路图形的最小尺寸CD(Critical Dimension),CD越小当然代表制程的要求越严格。在以往的半导体微米或次微米世代中,一直都是线路图形的CD比曝光机光源的波长λ还要大,也就是说,晶圆厂可以使用符合制程规格要求的曝光机来生产,在此情形下微影制程事实上可能类似印刷厂的印刷工作,在制程中只需要注意缺陷或迭对的控制,还不可能会遇到图案曝不出来的窘态。


但是随着线路的CD越来越小,我们就必须需要更短波长光源的曝光机,因此曝光机的波长从汞灯的G-line(0.436微米)、I-line(0.365微米)到准分子雷射的KrF(0.248微米)以及现在最尖端的ArF雷射(0.193微米),每一类型的曝光机可能正代表着一个到两个半导体产品的世代。但是无论如何,光源波长的缩短并非永无止境,对于微影制程来说,每一次的缩短光源波长可能都类似代表一次产业革命,举凡曝光机、光罩、光阻或者是制程本身都可能和以往所使用的大不相同,这可能是意味着新厂或是新的制程技术。


因此在面临半导体产品的世代交替时,我们可能必须考虑三个重要的因素:1.因为产品CD变小的获利状况;2.新一代的机台或制程技术能否取得;3.制造成本。在以往的微米或次微米的时代中上述三个因素都可以得到相当好的平衡状况,但是在现今深次微米的世代中却不是这么一回事,目前产品的规格是0.18微米,但是我们所能正常取得的曝光机波长是0.248微米,变成λ远大于CD,这显示着我们目前确实迫切的需要下一代的曝光机,但是遗憾的是ArF曝光机的取得并不容易,而且贸然使用新的曝光机所付出的其他成本可能更大。因此目前便有人思考能否利用现在的曝光机,再加以提升制程技术而达到下一世代产品的规格,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而且这个想法应该也是台湾甚至世界上半导体业者目前所要追求的共同目标。


半导体微影分辨率之增加技术

在前面我们提到,当曝光机的波长λ小于线路的CD时,微影制程的技术并不困难,但是当λ大于CD时又如何呢?这种情形可能造成光罩上的图形根本曝不出来,或是即使可以曝的出来,但是制程的稳定度也可能欠佳。因此,既然由于曝光机的取得及成本问题使我们无法让波长λ变小,我们能否藉由其它的技术来相同的达到增加分辨率的效果?通常在半导体微影技术中我们将这一类可以增加分辨率的技术称之为RET(Resolution Enhancement Technology),在RET中较常用的有三种技术,分别为光学近接效应修正(Optical Proximity effect Correction;OPC)、相位移光罩(Phase Shifting Mask;PSM)和变型照明技术(Off Axis Illumination;OAI)。在这三种技术中,前两者是和光罩有密切关系,而最后一个是和曝光机有关系,也就是本文所要谈论到的主题。


(图一)为一台曝光机的简单示意图,光源(Source)在经过第一组透镜(Condenser Lens)之后会均匀地入射到光罩(Mask)上,接着入射光会遭到光罩的阻挡而产生绕射作用(Diffraction),使本来均匀入射的光线变成分开的多道绕射光,而射入第二组透镜(Projection lens)内,这一组透镜的目的为收集这些绕射光使它们在芯片(Wafer)上聚焦成像,经过这些程序便可以使光罩上的图案转移到芯片上。所以曝光的行为我们可以将它简化成绕射和成像两大阶段。根据基本的光学理论,一束垂直入射的光线经过光罩时,此时我们可以将光罩想象成一道绕射光栅,这时出来的光线会变成无穷多道的绕射光,依照这些绕射光和入射光之间的相关位置,我们可以将这些绕射光定为0、±1、±2、±3...阶绕射光,而这些光之中有部份的光会被透镜所收集而在芯片上成像,如(图二)。


《图二 绕射成像示意图》
《图二 绕射成像示意图》

根据光学理论,透镜所收集到的绕射光越多,则在芯片上的成像会越清楚越接近光罩上的图案。不幸的是理论上入射光经过光罩绕射后所产生的绕射光有无穷多道,而透镜的大小却是有限的,因此曝光影像的失真是一种相当自然的现象。但是要在芯片上成像,则至少必须要有0阶光及至少一道1阶光被收集到,否则光罩上的图案便无法在芯片上曝出。那么这个现象和入射光的波长λ及光罩上的CD又有何种关系呢?在同一种曝光光源的条件下,当光罩上的图案尺寸CD越小,则绕射光的角度会越大,因此同样一种光源,曝比较大尺寸的图案,则透镜所收集到的绕射光会越多,成像会越清楚;反之,若光罩上图案的尺寸越小,则透镜所收集到的绕射光也会越少,成像越不清楚,如(图三)。


《图三大尺寸图案曝光,小尺寸图案曝光示意图》
《图三大尺寸图案曝光,小尺寸图案曝光示意图》

假如我们曝光的光源波长不变,那么随着所设计的组件尺寸日益缩小,透镜所收集到的绕射光也会越来越少,在芯片上的成像也会越来越不清楚,到最后可能透镜只能收集到0阶直射光,根据光学理论,要在芯片上成像除了0阶光之外,还必须至少有一道1阶光加入,因此当光罩上的图案尺寸过小,而只能有0阶光被透镜收集到的话,这时芯片上可能没有任何图案被曝出来。要解决这个问题来增加曝光分辨率除了买一台更短波长、更先进的曝光机之外,其实还有其它方法,其中最简单的方法是,假如我们将入射光的光源由原来的垂直入射变成斜向入射,则情形会如何呢?(图四)显示,当光源垂直入射而在分辨率的极限时,当入射光由垂直入射变成斜向入射时,1阶光便可以进入透镜而在芯片上成像了。


《图四 》
《图四 》

利用变型照明技术增加分辨率

以下将讨论到如何实际的应用这个斜向入射技术,也就是所谓的变型照明技术来增加半导体微影制程的分辨率。在实际曝光机的光源之后第一组透镜之前会有一个位置可以用来放置金属挡片,假如这个位置没有放置任何阻挡物的话,那么就表示任何角度的光线都可以打到光罩上。通常这个挡片是一片圆形的金属片,假如我们也将光源的形状想象成圆形的话,那么越靠近圆形中间的光代表越是垂直入射光,而越靠近圆形外围的光代表入射方向会越倾斜。假如我们不放任何挡片来定义光源的形状,那么各种方向的光线都会打到光罩上,根据上文中的推论,尤其在分辨率极限时,圆形光源中间部份的垂直入射光根本对成像没有任何贡献,因此假如我们能将中央部份的光挡掉,只让圆形外围部份的斜向入射光通过的话,那么整个曝光的分辨率一定可以大为提升。较常用的变形照明的挡片有两种,依照其不同的形状可以将之称为环形(Annular)和四偶极(Quadrupole)两种,见(图五)。


《图五 常用的变型照明技术》
《图五 常用的变型照明技术》

其中环状和四偶极滤光片各有其优缺点,而且在真正的半导体量产环境中都有人使用,其中环状的滤光片增强分辨率的效果较弱,但是对于各种角度的线路图案都可以使用,而且由于其所挡住的光量较少,对于曝光机的曝光功率以及光罩上的光场均匀度影响较小;反之,四偶极滤光片对于分辨率的加强效果相当好,但是相同的其缺点也相当多,例如45°的图形分辨率会较差,而且由于其遮住光的部份较多,因此对于曝光机机台的曝光功率及投射到光罩上的光场均匀度都变得很差,所以即使四偶极滤光片分辨率相当好,但是反而用它的人比较少,而是用环形滤光片的人较多。


但是无论如何,由于下一代曝光机的取得或是制程的成本都成问题,我们可能会被迫使用到类似四偶极滤光片的这种高分辨率技术。因此如何克服伴随着这类高分辨率技术而来的问题,可能正是制程能否成功的关键。对于45°线路图形无法解析的问题,基本上应该可以更改原先的组件线路设计,使45°的图形不致出现小的线宽,但是对于加上变型照明之后的曝光机曝光功率及光罩上的光场均匀度则需另作考虑。


工研院电子所获技术上突破

工研院电子所深次微米技术组最近在变型照明的技术上有了相当成功的突破,经过持续大约半年密集的实验及理论仿真后,电子所发现事实上在遮光板上面不同部份的光对于在芯片上面的成像都有特殊的效果,而以往晶圆厂所使用的变型照明技术都没有充分的利用这些光线,电子所藉由很严谨的光学理论以及一套全新的实验方法已经成功的将上述的曝光功率及光场均匀度的问题全部解决掉。


电子所在民国85年引进了全台湾第一台的准分子雷射KrF曝光机,在当时可以说是一部国内最先进的机台,可惜的是该部曝光机的规格是0.25微米的半导体产品规格,在三年后的今天,0.18微米的世代下该部曝光机事实上已经显得相当老旧。但是幸运的是在电子所成功的发展出一套全新的变型照明技术后,此曝光机竟然可以成功的达到0.15微米的量产规格,而且现在正往下挑战0.13及0.1微米的微影制程。而且更特别的是,在新一代的曝光机出现后,我们还可以利用同样的这一套技术去尝试更尖端的半导体制程。这对于台湾的半导体产业来说,应该是一个相当好的消息。(作者任职工研院电子所深次微米技术组微影技术部经理)


相关文章
透过自动高阶补偿改善迭对控制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新闻
» 工研院突破3D先进封装量测成果 获德律、研创资本、新纤注资共创欧美科技
» 工研院主办VLSI TSA研讨会登场 聚焦异质整合与小晶片、高速运算、AI算力
» 国科会扩大国际半导体人才交流 首座晶创海外基地拍板布拉格
» SEMI:2023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况 出货微降至1,063亿美元
» 经济部估受惠HPC与AI需求 今年台湾积体电路业产值可??转正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52CSWHXSSTACUK0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