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王美萱:平台式完整解决方案 才是IC设计终极之路
Cadence台湾分公司总经理

【作者: 廖專崇】2003年05月05日 星期一

浏览人次:【9314】

《照片人物 王美萱:Cadence在台湾的发展也有一段很长的时间了,投入硅导计划,就是希望透过公共政策的参与,强化Cadence在台湾的生根与深耕。》
《照片人物 王美萱:Cadence在台湾的发展也有一段很长的时间了,投入硅导计划,就是希望透过公共政策的参与,强化Cadence在台湾的生根与深耕。》

本社社长黄俊义(以下简称黄):半导体制程的进步使得EDA设计工具越显重要,因应目前半导体产业发展的趋势,请王总经理先谈谈Cadence近期的策略与规划的重点为何?


益华国际电脑科技台湾分公司总经理王美萱(以下简称王):基本上Cadence近期的策略是延续过去一年的走向,去年第三季我们发表了一个新的平台式设计工具产品,今年第一季则推出了另一个不同应用的产品,一样也是采取完整的平台式架构。这是由于IC设计产业在技术的发展上日趋复杂,设计工具不能像过去一样采取前、后段分离的架构。


在今年Cadence的整个产品发展蓝图上,还会有一到两个产品推出,计划是每一到两季推出一个产品,所以就整个公司的策略上来说,平台式的设计工具完全解决方案,是我们最主要的诉求与发展的方向。


黄:除了产品与技术层面的发展,Cadence近来也与不同领域的业者有着相当频繁而积极的合作,包括与IC设计业者、设计服务业者、系统业者、晶圆代工业者等等的合作,贵公司在这些异业合作的活动中,所要传达的理念与推动的目标各是什么?


王:我们在这一连串的合作案中,与不同对象的合作代表着不同的意义,与宏碁的合作跟矽导计划一样着重在半导体设计人才的培育;而与晶圆代工业者的合作,主要是因为半导体设计难度不断地提升,制程上可能预见的问题也日益严重,与这类业者的合作,就是希望在半导体设计时就可以先将制造阶段可能发生的问题先考虑进去,让IC设计业者的产品发展过程更加顺畅。这除了是一种资源的分享之外,也是互利互惠的做法。


人才培育

黄:谈到人才的培育,高科技产业的高速发展,引发了高素质研发人才荒,这种现象不分国内外,而为因应这个现象,产、官、学各界近来也都积极投入人才的培育工作。人力素质的提升,对于官、学界来说责无旁贷,但对于产业界来说似乎并非必要的社会责任,您对于产业投入人才培育的看法如何?


王:人才的培育虽然不是产业界应负的责任,但是以台湾跟大陆两地近年来的经济发展看来,台湾亟欲转型,提升其在全球高科技产业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大陆则在高度的发展中,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与学习需求,产业能够训练出立即可用的人才,投入人才的培育确有其必要。 Cadence近来不管是在台湾或大陆都积极的参与,包括先前提到的与宏碁合作渴望IC设计学院、投入矽导计划等,在大陆也成立了设计学院。


其中,与渴望园区的合作着重研发人才技术的提升,针对我们认为台湾比较欠缺的经验来着手,所以第一次推出的课程主题就是类比混合讯号技术,过去台湾在这部分的人才一直都较为缺乏,部分特殊的设计都是靠着土法炼钢方式来达成,希望借者​​引进国外进步的技术,提升这部分的技术水准。另外,台湾与大陆的竞争强度越来越高,所以当然也希望以更前瞻的技术进一步保持国内与大陆现有的技术优势。


另外,虽然我们是外商公司,但是Cadence在台湾的发展其实也有一段很长的时间了,所以投入矽导计划,就是希望透过公共政策的参与,强化Cadence在台湾的生根与深耕,当然还是以人才的培育为主。


而在大陆,Cadence也与当地的政府合作成立了软件学院,地点是在北京的中关村,服务的对象是全亚太地区的研发工程师,一年可以培育1000位学生,课程重点放在比较基础的部分,对厂商来说,等于是帮他们做职前训练,着眼于加强大陆工程师使用设计工具的经验。


两岸竞争

黄:大陆近年来的发展,对台湾造成很严重的焦虑感,即便现阶段台湾依然存有明显的优势。而您认为在与大陆的竞争方面,台湾的IC设计产业与大陆相较,优势与劣势何在?另一方面,两岸可以共同合作的又是哪个部分?


王:最明显的优势当然在于经验的累积,国内半导体产业的起步早,现阶段看来台湾的经验是占有很大的优势。大陆最明显的优势在于充沛的人力,不过这些人都是新手,需要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相关经验才能赶上台湾目前的水准,目前两岸的差距一般说来在五年左右,不过,大陆的人力资源充沛,只要针对优秀人才加以教育,学习的方法抓对了,要追赶上台湾其实很快。


另外,由于国内已​​经有很多厂商到对岸成立设计中心,而这些厂商的支援主要由台湾Cadence负责,一方面是沟通上的习惯,另一方面是多数台商依然把核心技术留在台湾,所以除了大陆本地的IC设计公司之外,大陆台商的业务联系与技术支援,还是由台湾Cadence负责。


黄:先前有业界人士指出,大陆地区的工程师目前最大的瓶颈在于使用设计工具的经验,而Cadence也已经投入相关的资源于人才培育,强化其使用设计工具的经验,是否可能因此缩短两岸之间泛称的五年差距?


王:是否因此就能将两岸差距有效的缩小很难下定论,因为这五年的差距,虽然大陆工程师设计工具的使用经验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却不是唯一,其中还包含了许多Know How 、当地半导体产业链完整与否等等的因素,Cadence希望帮大陆工程师累积更多使用设计工具的经验,是否可能因此就大幅提升其整体产业的水准,目前很难下定论。


黄:人才的重要性对整个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就王总经理您个人接触的经验,两岸的研发工程师在团队合作与创意表现上的情况各是如何?如果要做个比较,您有什么看法或建议?


王:先提大陆的状况,个人认为,或许是因为大陆现阶段整体的经济环境处于高度成长的状况,一般工程师与我们认知中国人具有的刻苦耐劳精神已经出现部份差距,稳定性比较低,只要能获得较多的报酬,就会马上跳槽,加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不足,因此团队合作的表现并不好,某些商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例如上海,情况又更为严重。


反观台湾的状况,我们也曾经历那段经济狂飙、追逐股票的日子,相较之下台湾目前的状况是稳定多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心态上比较开放,团队合作比较好,还是有为数不少的工程师很认真、努力,像先前提到Cadence在渴望园区的设计课程,时间是在周末,不过有一些工程师是自费牺牲假日来上课,所以事实上台湾还是有很多好学的工程师。


黄:再进一步看台湾IC设计产业的未来,对于先进欧美地区来说,国内工程师创意与学习都稍嫌不足,所以国内IC设计业是否不应该朝创意的方向发展,反而应该像过去发展晶圆代工业一样,以设计代工业为该产业发展的主要走向,比较容易成功?


王:目前台湾已经有不少专业设计代工厂商,该领域是有台湾可以发挥的地方,而且国内的研发工程师经验足够,在人力成本上相较欧美地区也有优势,不过,目前台湾掌握自身技术的发展也有部分成绩了,是否一定要往设计代工的方向发展,个人认为不尽然。至于创意不足的问题可能来自于过去受教育的方式,目前政府也积极的推动教育改革,应该可以慢慢的改善。


沟通管理

黄:记得王总经理是在2000年8月上任的,在Cadence的工作经验是您过去没有遭遇过的,在这段将近三年的时间中,您对于Cadence、EDA产业有何看法?您个人的感想如何?


王:在过去的两年多来,虽然经济景气低迷,不过Cadence台湾还是持续成长,在营收方面这两年都维持两位数的成长,组织编制也持续扩张,我两年多前上任时,员工大概有70位左右,到去年底已经超过100位,目前总数是110位左右。值得一提的是同仁的流动率降低,当然相当资深的同仁也有,不过,过去平均年资大概只有一年,目前员工的平均年资已经成长到二、三年左右,此现象带来最大的效益就是经验的累积,同仁间彼此默契的提升。


另外,在两年多前,Cadence总部对于台湾分公司相当陌生,相对愿意对台湾做的投资就很有限,经过这一段时间与国内包括晶圆代工厂商等的合作,加上台湾IC设计产业整体实力的提升,总公司对于台湾地区资源的投入,在意愿与数量上都有所提升。


黄:高科技的发展走向细微化,奈米科技的发展,可能引发另一次的产业​​革命,从专业领域到一般日常生活型态都可能因此发生全面的变革,不管是从人文的角度或科技的角度,奈米级的材料与技术都不只是单一领域的微观变化而已,跨领域的奈米科技,也需要以不设限的介观角度加以思考,其中的观念与态度需要做怎样的转变?


王:奈米科技是个刚萌芽的产业,可以预期会对生活带来很大的改变,但人对生活的体验会因此产生多少冲击,目前很难评估;简单地说,奈米虽然因为小到超出人类的感官界线,变得不易察觉,但任何形态的奈米应用终究是物质,在最底层的反省中,我们要知道,究竟是被物质控制或者应该控制物质,对于物质的依赖就像短短几年人们就已经习惯身上配备的行动通讯设备一样。


拉回到组织的沟通与文化的凝聚上,我们虽然身处高科技产业,同仁在沟通上,使用e-mail是很正常又频繁的事,不过Cadence内部有一个不成文的企业文化,就是会引起争议或需要讨论的事情,要用电话甚至面对面沟通,这不仅是一种尊重,沟通的品质也会相对的提升,自然在效率上就会比较好。在这个产业中,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如果解决了,技术的瓶颈并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产业竞争

黄:EDA产业由于技术门槛高,厂商之间的竞争态势也与其他产业不同,过去两年也出现合纵连横的情形,针对EDA的产业竞争,王总经理对于产业生态或竞争对手有什么看法?


王:与竞争对手之间的互动关系,在Avant!与Synopsys合并之后,简单的说,我们多了一个很大的竞争对手,少了一个不小的竞争对手,这对于产业当然有改变,不过对于整个竞争情势的影响并不大;不过,倒是印证了Cadence的一个看法,我们一直都认为要对客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过去Avant!与Synopsys分别专注于前、后段的设计流程,他们的合并更进一步确认了Cadence策略的正确。


Cadence在去年也并购了许多公司,主要也是因为EDA市场在近年来的迅速发展,要自己发展许多过去并没有的技术,在时间与研发能量上都是沉重的负担,而这个产业也有大者恒大的趋势,所以我们在去年花了很大的精力在技术与产品的整合上。不过,值得欣慰的是,Cadence在历经这波市场洗牌之后,并没有失去市场领导厂商的地位。


另外,有鉴于客户的需求,资源开放变得相当重要,设计上开放的架构也是大势所趋,所以Cadence推动的Open Source计画除了回应市场的需求之外,也在进一步解决人才不足与现今IC设计难度的挑战。


(摄影:陈韵宇/整理:廖专崇)


相关文章
EDA的AI进化论
台湾半导体业者全力备战未来的人才争夺战
挟ICT与半导体优势 台湾生技产业将趁势而起
EDA云端化一举解决IC设计痛点
先进制程推升算力需求 云端EDA带来灵活性与弹性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新闻
» TI创新车用解决方案 加速实现智慧行车的安全未来
» AMD扩展商用AI PC产品阵容 为专业行动与桌上型系统??注效能
» 豪威集团汽车影像感测器相容於高通Snapdragon Digital Chassis
» 意法半导体扩大3D深度感测布局 打造新一代时间飞行感测器
» AMD第2代Versal系列扩展自调适SoC组合 为AI驱动型系统提供端对端加速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4KA784WYSTACUKR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