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通路大廠看高科技景氣的循環
 

【作者: 馬耀祖】   2007年04月04日 星期三

瀏覽人次:【11418】

電子新貴尚須有不同的眼界及思考

黃:我想你們就是所謂的電子新貴,為什麼稱為電子新貴?主要是因為電子產業是目前台灣經濟主軸,但當這批電子新貴有所成就之後,如何能保持身價?並繼續成長前進!


張:電子產業與其他傳統產業的特質有所不同,即使已經成為標準的新「貴」了,但還是日以繼夜地照樣打拼,不像有些傳統產業,一旦成為新貴以後就開始「東搞西搞、拈三惹四」,往往把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企業,任其荒墮。但是電子業的企業經營者,絕大部份在企業上軌道之後還是兢兢業業在工作崗位上。


黃:這些電子業界的電子新貴們之所以會如此,原因之一應該是他們必須要不斷地吸收新知。(黃總編開玩笑地說)哪像以前的傳統產業如建築業者,由於生意場上必需要應酬兼玩樂,所以才促進了八大行業的興盛。不過,平心而論,電子產業的興盛,確實是這些電子新貴們的努力而有的成果。


張:但是光靠努力還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有不同的眼界及不同的思考,讓企業能不斷的維持本身的競爭力。因為早期只要跟電子搭上邊就很吃香的情況已經改變,現在真正經營不錯的電子業者其實已不多見;而這些少數績效不錯的業者,仔細分析,可發現它們無論在經營者或經營團隊,都有其過人之處,除了具備基本的努力外,它們還必須有高度的調適能力以面對不同的挑戰。


《圖一》
《圖一》

景氣循環的週期時間將越來越短

黃:今年以來,半導體、電子業景氣問題一直是各界所關心的,特別是從零組件供需的角度來看,這一波全球性的景氣低迷,您認為其彈升復甦會在哪一個時間點?


張:從歷史角度來看,景氣的盛衰本就起起伏伏一直有其循環性(Circle),只是景氣循環的週期時間越來越短。記得早期剛進電子業時,大約每3~5年才會產生一個變化,因此一個盛衰循環平均約為5~7年,而目前,真正一個起伏循環大概縮短到只有2~3年的時間。


景氣循環縮短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是因為產業結構的發生變化,分析其究竟:包括科技的發達而帶動了製造技術的進步、溝通科技的發達而讓市場資訊流通加快、資訊的快速流通又使得企業的反應速度加快。以今年的主機板市場為例,二、三月時業績整個衝起來,但才到了四、五月又消沉下去,這就是資訊的取得快,在取得資訊後就馬上做出反應的結果,甚至在大循環中還會有許多小循環呢!


黃:如果以張總的分析來看,我們目前所面臨的環境是處在大循環或是小循環?


張:目前我們應該還是處在大循環中,但重點應放在我們是處於循環中的哪一個點上,我個人認為是還在下波段的一半而已,尚未到谷底。原因是過去二、三年來,半導體的產能增加太多所致(晶圓尺寸加大、製程技術進步、良率提高等因素),單單一家台積電就增加多少!更何況還即將有12吋廠的加入。但問題是現有的晶圓廠產能都無法填滿,要去哪裡找那麼多訂單。我估計現在的產能大約是二、三年前的2~3倍,但是市場需求卻沒有2~3倍的成長,因此景氣復甦是還有一段路要走。


另外,景氣復甦也要分成二部份:一個是半導體:因為過度擴充的原因,半導體景氣的復甦,復原的時間會比較長,我個人估計大概還要2~3年左右。


再來是電子產品:市場還是在成長中,像PC、Notebook等還是呈穩定成長,只是成長速度已不如早期的快,而且台灣的成長還高於全球性的成長。台灣主機板的全球佔有率二年後將接近100%,預估全球主機板每年也將有10%的成長;而筆記型電腦台灣有四成多的全球佔有率,成長空間相當大,全球筆記型電腦每年則約有20%的成長率。


非PC的市場也是相當大,這次全球不景氣,主要也是因為對非PC電子產品的市場預期過高,尤其是Internet的興盛,造成對網路通訊產品過於樂觀,然一旦市場反應不如預期,就造成整個網路、通訊產業的庫存、需求上嚴重的衝擊。


《圖二》
《圖二》

非PC市場未來性無限寬廣

黃:依張總前面的方析,您對於通訊與網路未來的前景,是否是持比較悲觀的看法呢?


張:這倒不盡然,網路與通訊市場潛力還是非常雄厚的,未來幾年整個市場的成長還是得靠它,只是目前有點熱過頭而已。總的來看,經過一陣子的調整後,電子產品市場的需求就會趨於正常化,不過可能也要到明年下半年後才會回升。


所以以中長期來看,我對網路、通訊等非PC的市場是樂觀的,對台灣而言,其未來性也可說是無限寬廣。雖然這幾年碰到景氣的反轉,加上國內這方面的人才不多,但剛好可以趁此空檔勤加練兵,等到明後年景氣回復正常,相信又是一片光明。


現在比較擔心的是,目前大家的投資似乎有點過頭了,如果大家還是「過度樂觀」的投資,即使是景氣復甦了,大家還是沒錢賺,還是會拼個頭破血流。在此也請媒體協助呼籲,廠商要避免「彼此殺來殺去」。看看台灣手機現在每年的產能已經有一億支以上,但真正的產量大概只有一千至二千萬支?從此就可看出過度投資後的窘況。


知識經濟下的專業分工

黃:最近常談到企業轉型及經營模式的改變,這其實跟知識經濟有很大的關係,世平在電子產業扮演通路商的角色,如何在知識經濟的前題下做專業的分工?


張:相信大家都有一個共識,就是做任何事都要夠專業及專注,所以會把本身的核心競爭力強化,而把非擅長的部份轉嫁出去,就像現在國外的一些IDM大廠,幾乎都不自行製造了,甚至連設計也淡化了,只專注在品牌的行銷及研究新市場(或產品),也就是專注於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反觀國內的製造商,則必須專注在提供先進的、高品質、低價格的產品來服務客戶,以爭取更多的訂單。因為對系統廠商的客戶而言,採購並不是關心的重點,他們比較關心的是你是否有能力提供具競爭力的產品。因此系統廠商採購的部份將來就可以分立出來給Third Party做,甚至連設計的部分也可以丟給別人做,只要保留Maintain及Idea的能力即可。


以往有一個錯誤的關念,以為Price等於Cost,其實Cost應該是Price+Management,所以如果委託專業的採購單位來做,也許在價格上相差不多,但在管理上成本則一定會降低。既然可以在整體的採購上降低成本,那麼系統商何樂而不為呢?


黃:我真正的意思是,以往市場運作是以製造商為主流,但在知識經濟的發展下,因為關鍵知識逐漸集中在流通業或代理商,是否會使得整個市場的供需未來是由通路業者來主導?或是會由產業的哪一個環節來主導?


張:我想應該不至於發展成您所形容的這種情形,由通路商來主導看來是不可能的。雖然我們會獲得來自上下游的寶貴資訊,但身為通路商,我們有必要回饋各項資訊給上下游廠商。而知識經濟的產生,在此並不是讓通路商成為主導者,而是讓上下游及通路商結合的更緊密。換句話說,客戶需要我們提供不僅是零組件、設計及採購的服務,還包括各種資訊的提供。


黃:世平目前員工已將近千人,如果有可以委外(Outsourcing)的部分,會是哪些?


張:只要保留我們的核心競爭專長,其他的其實都有可能委外出去,對通路商世平而言,所謂的核心專長就是業務及行銷。通路扮演的角色,我稱之為「採購代工」或「行銷代工」,對上游而言,我們扮演他的行銷代工;對下游而言,我們則變成他的採購代工。所以,基於上述的代工原則,最重要的就是業務行銷人員,目前業務行銷人員比例就佔了總人數的七成。


另外,為了因應電子商務時代的來臨,如何做好與上下游的溝通機制,也成為我們維持競爭力重要的一環,所以這個部份也是我們要鞏固的核心專長。


Marketplace尚未成為主流趨勢

黃:對於電子商務中的Marketplace趨勢,世平目前的政策為何?世平之前也導入RasettaNet系統,如何在製造商、系統商或晶圓代工廠商之間分工?


張:電子交易雖是一種趨勢,但必須是大家使用後具有一定的效率,才會被大多數人接受。當要跟上下游進行「對談」時,必須要有一個有效的方法,RasettaNet及EDI等架構都是其中的解決方案之一。而EDI與RassettaNet與EDI最大的不同是,EDI是架構在非Internet的環境,所以較具隱密性及封閉性。RassettaNet因是建構在Internet上,所以發展上較為開放、自由,但RasettaNet最大的挑戰,來自於它是否能成為全球性唯一或最大的標準。


不過,我認為真正的重點是在於「電子化」,而Marketplace只是其中的一種應用,企業在電子化的過程中會產生許多對外的機制,如Supply Chain的管理,你可能用EDI或RasettaNet,或是發展出所謂的MarketPlace,這都只是彼此溝通的一種方法而已。而世平以九百多人要創造一年三百億的營業額,就是利用高度的電子化來管理營運,在這方面其實是下了非常大的心血。


黃:以Internet的角度而言,Marketplace是一種新的行銷方式,可能會造成買賣模式上一種關鍵性的轉折點。例如「共同購買」這樣的概念,意思是許多客戶共同在一個地方下單,形成一個共同購買的「團體」,在採購某一產品時集結成一個總量,然後再跟賣方協議出一個合理的價格。若依此概念,世平是否有考慮以經營「社群」的方式來拓展相關業務?


張:世平在Marketplace方面參考了許多解決方案,但我認為Marketplace目前氣候仍未成熟為主流趨勢,其主因為客戶在與我們交易時,不僅僅是在買「物料」而已,他們同時也在購買「管理」(如何備料、進貨、交貨等繁複過程),而這些並非單純的Marketplace所能做得到的。


嚴格來說,一個Marketplace如果沒有貨源,是相當麻煩的事,因為當有人來詢貨時,你必須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回答,否則客戶就會跑到另一家。所以事情沒有那麼單純,對世平而言,我們已經花了相當大的功夫在這方面,我們也已做好了準備,只要整個大環境成熟,世平就能馬上因應。(編輯部整理)


相關文章
AI高齡照護技術前瞻 以科技力解決社會難題
3D IC 設計入門:探尋半導體先進封裝的未來
SiC MOSFET:意法半導體克服產業挑戰的顛覆性技術
意法半導體的邊緣AI永續發展策略:超越MEMS迎接真正挑戰
CAD/CAM軟體無縫加值協作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羅昇投資BlueWalker 布局歐洲與兩岸綠能商機
» 安馳科技建構智慧建築及廠房能源數位轉型對策
» ADI贊助第五屆「創創AIoT競賽」
» 貿澤獲Epson America頒發傑出客戶成長獎
» 儒卓力為亞洲區客戶舉辦電池管理系統系列研討會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44.115.125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