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0年代社會科學尤其是新聞或傳播學領域,有個相當著名的理論叫做「認知不和諧理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這個理論認為當我們對兩項認知產生相互矛盾(不和諧)時,就會感到困擾和痛苦;而為了消除這種困擾和痛苦,我們往往會設法改變其中一個,或拋棄、或修正,讓這種不和諧現象消失。
我們可以說,許多理論對於理解我們的日常生活現象,提供了很有用的解釋與參照。《思考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這本書,它的主要內容就是透過作者所整理出來的52種理論或觀點,來探討我們生活中經常發生的一些現象;作者企圖告訴我們,一般人經常會直覺地、無意識地做出一些決定,而事後再補上一些看似合理的選擇理由。
舉兩個書中的例子:一般觀眾在觀賞一些綜藝或喜劇節目時,經常會在製作單位安排的罐頭笑聲之後,跟著「被迫」發笑,這其實就是運用了所謂「社會認同」(Social Proof)理論;作者並延伸提醒我們,某個產品是銷售冠軍,但並不代表它就真的比較好。此外,足球賽的PK,射門球員踢向中間和左右兩邊的機率都是三分之一,但是絕大多數的守門員,都選擇撲向左右兩邊,這可說是一種「行動偏誤」(The Action Bias)的認知在作祟。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和近年來相當火熱的暢銷書《黑天鵝效應》,都是針對我們在思考上容易產生的一些盲點與錯覺,提供了深入淺出的說明;更巧的是,本書作者和《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伯也是多年的老朋友。這類的書,有別於一般介紹理論的學術型著作,少了些書卷氣,但卻也因而更貼近了一般的讀者。當理論脫掉了晦澀繁複的學術外衣,進入一般人的思維園地,它就可能成為人們在行為上借鑒警惕的依據。
作者在書中提到,富蘭克林為人類揭露了電的相關知識後,打雷、閃電並未因此而變少、更弱或更小,可是我們不再像古人那樣莫名地畏懼雷電了;同樣地,明白了自身在思考方面的弱點之後,我們也能更勇敢地與自己的非理性對抗。確實,作者除了幫助我們檢視非受迫情況下容易犯的思考錯誤,而且也提供了一些他的解決方案,有助於我們避免自欺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