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活用身體密碼 - 生物辨識技術概觀
 

【作者: 巫姿惠】   2004年03月25日 星期四

瀏覽人次:【8255】

在進入生物辨識的主題之前,我們可以先回想一下自己擁有幾個密碼。


「密碼?」此時腦海中浮現的是一串英文數字交錯的符號、一個別具意義的單字,或是幾組從小背到大,但其實沒什麼特別意義的數字。生活中有太多地方需要用到一組密碼,有些密碼非常重要,有些也許是忘了再申請就行。


但是有一組密碼是不需要特別設定的,它存在我們的眼睛、臉蛋、雙手、聲音,自出生下來就決定,也不會與他人重複,其「獨一無二」的特質,正是推動生物辨識技術發展的開始。


生物辨識的種類

一般常用的生物特徵包括染色體(DNA)、指紋(fingerprint)、掌形(hand or palmprint)、顏面(face)、語音(voice)、虹膜或虹彩(iris)、視網膜(retina)、筆跡(signature)等。


上述的生物辨識系統特徵可分為生理上(physiological)及行為上(behavioral)兩大類,生理上的特徵較不易隨著時間而改變,而行為上的特徵則有可能受到壓力、疲勞、感冒等因素影響,且也會隨著時間改變,所以需要時常更新資料。而下列這幾種生物特徵則已發展出不同程度的辨識技術。


指紋

指紋辨識可說是目前應用最廣的身份辨識方式。指紋從出生到死亡幾乎不會改變,且兩個人擁有相同指紋的機率很低,但也較易因為皮膚彈性、壓印的角度或傷口而造成影像差異。指紋辨識系統的成本較其他辨識方式低廉,並可結合指紋資料庫,目前如台北市戶政單位已經推動指紋IC卡的建置,讓民眾可以多一道認證加密的手續。


指紋辨識在資訊金融體系有獨特的貢獻,例如在金融卡提款作業上可取代傳統的記憶密碼,一般密碼的四位數字安全度為萬分之一,也就是一萬個提領者發生錯誤的機率只有一個,而指紋辨識可達到十萬分之一的安全度。


在美國,ATM提款機已開始加裝指紋辨識功能,雖然提供指紋辨識會讓銀行增加些微成本,但可減低金融卡被冒領的危險,包括金融轉帳業務及電子銀行轉帳作業也可應用指紋辨識技術。


美國的Atrua Technologies 則推出了手機用的指紋傳感器“Atrua Wing”,它是一款2D輸入的觸摸板,手指可以在尺寸13.49mm*0.55mm的傳感器上刮擦(sweep),即產生靜電讀取指紋,最多可使用200萬次,目前Atrua Technologies已經和法國的Purple Labs合作開發出GSM手機用的模組,並在今年法國3GSM技術展上展出。


掌形及手指靜脈

和指紋辨識一樣是以手來作為辨識工具,掌形的掃描是以手掌的三維外型作為辨識依據,從掃描到產生結果只需花費1.2秒,掌形資料檔案也只需要9 bytes的儲存空間,非常適合加在一般的磁條卡。


此外,手指的靜脈和指紋一樣,每個人都不相同,手部靜脈掃描以紅外線照射手指、用相機拍攝血管圖案,這種辨識技術的優點是不易受到皮膚表面情況影響,也可以預防人造手指的冒充。目前日本的日立工程公司已發表手指靜脈認證產品,如圖一,預計今年10月將開始設置於各金融機構營業點。


《圖一 手指靜脈掃描的傳感器》
《圖一 手指靜脈掃描的傳感器<資料來源:日經BP網>》

顏面

顏面辨識就是人臉辨識,以人臉長相的五官特徵作為辨識依據,因為人臉會隨著時間改變,因此較不具不變性與唯一性,如果遇到雙胞胎或是長相很相像的兩個人,系統就有可能誤判。


「紅外線臉部辨識」是利用紅外線感測出臉部熱量的分布,將臉部的「熱影像(thermal image)」作為辨識依據。另外也可以利用臉部血管的分布狀況,萃取出細部特徵,將臉部血管的分布作為特徵碼。


日本已經有一些建築業者將臉部辨識導入公寓使用,以日本東急不動產為例,其QUALIA系列公寓的居民因大多數為單身女性,所以非常重視防盜性,QUALIA導入的臉部識別系統(如圖三)可以登記一百個臉部模組,不輸入ID仍可照樣核對,也不需以手指接觸讀取裝置,如果為了防止誤認的情況發生,仍可設定輸入的密碼來開鎖。


《圖二 QUALIA的公寓臉部辨識系統》
《圖二 QUALIA的公寓臉部辨識系統<資料來源:日經BP網>》

語音

聲音訊號辨識用於身份辨識時稱為「語者辨識(speaker recognition)」,電腦分析語音的頻譜及波形,利用其聲學特徵參數和時間上的變化,得出發音腔道模型,可以準確指出說話人的發音腔道特徵,進而辨識出說話人的身分。


聲音辨識的應用可分為說話人識別(speaker identification)及說話人確認(speaker verification),前者是從一群人中找出誰是說話者,例如嫌疑犯的查證。後者則是確認說話者的身分,通常用於門禁管理。


虹膜

經眼科學家及解剖學家的研究發現,虹膜具有獨特的結構,即使是同一個人的左眼和右眼虹膜區別也是十分明顯,虹膜在童年的發育之後,一生當中發生的變化十分微小。


虹膜辨識系統利用即時的視訊影像拍攝人眼,使用2D Gabor wavelet轉換出256 bytes的虹膜碼,作為影像的特徵碼。截至目前為止,虹膜識別的錯誤率是各種生物辨識技術中最低。


視網膜

視網膜在正常情況下會黏貼在一層稱為脈絡膜的組織上,脈絡膜上有豐富的血管組織,視網膜辨識就是藉由這層脈絡膜上的血管紋路確定受測者的身分,但因為辨識時使用的眼底鏡很容易造成視網膜受傷,且偵測的光線也會造成受測者不舒服的感覺,因此已漸漸被虹膜辨識技術所取代。


生物辨識應用範圍無限延伸

生物辨識逐漸被應用在保障國家安全的用途上,例如機場管制、海關進出口、旅遊簽證、信用卡、及身分證的查驗等等,也即將有更大範圍的應用出現在各國中央及地方政府的管理。不僅止於人身保全,生物辨識也在其他領域發揮,包括企業的網路安全控管、電子銀行的股票證券交易、零售商買賣、執法機關、醫療及社會服務等等,可說是相當廣泛。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我們在很多場所都可以看到生物辨識系統,比方說公園、銀行、信用卡中心,及金融機構,企業與政府網站平台的登入密碼也可能加入生物認証這道手續,此外用以證明個人資格的駕照、進出學校的證件也都可以加上生物特徵碼資訊。


以生物辨識為基礎的認證系統將可以被建置在工作站、工作網絡、資料保護(如文件版權保護)、資源的遠端遙控、運輸業的系統管理等。由於生物辨識提供了更好的保護機制,長遠來看應有助於全球經濟獲得良性的成長。


對個人來說,生物辨識的方法比起其他傳統的認證方式更方便也更精確,不僅免去記背密碼及攜帶識別卡的不便,也可以省去被人盜用的風險,在認證的同時也不擔心留下密碼資訊在網路上流通。


結合智慧卡為生物辨識的趨勢

自從美國911事件發生以來,人員出入的管制在某些層面受到高度重視,而生物辨識正巧在這個關鍵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例如臉部辨識、虹膜掃描及指紋的讀取等技術有助提升出入管制的安全性。


生物辨識的系統可以與一般出入口的小型鍵盤、讀取機及磁卡機做結合,讓通過的人可以在使用通行密碼以外,再取得第二關卡的批准,如此,一旦緊急事件發生,犯罪份子將無法以脅迫的方式取得密碼,警方也能透過這套系統建立更強的防護網。


與智慧卡結合會是將來生物辨識技術的趨勢,將個人的生物特徵碼存在卡片中,每當需要認證時,只需將卡片置入機器讀取範圍,個人提供受測部位進行辨識,系統即可核對該受測人的身分。


因為所有個人資訊皆存在卡片之中,辨識系統所讀取的生物特徵在與卡片核對之後,即自行消除該筆記錄,所以辨識系統的資料庫也就不需要儲存著數以千、萬計的個人特徵碼樣本,便可保障大眾個人資料的隱私,無資料外流之虞。


生物辨識的市場前景

根據International Biometrics Group所做的研究報告顯示,未來幾年全球生物辨識的市場將快速成長,估計至2007年,市場規模將達到40億美元,參考(圖四)。


《圖三 2007年以前的生物辨識市場規模(單位:百萬美元)》
《圖三 2007年以前的生物辨識市場規模(單位:百萬美元)<資料來源:International Biometrics Group>》

報告並預估2005年的生物辨識市場將以臉部辨識為新興主流,佔2億美元、中介軟體技術也有2.15億美元的市場;至2007年市場則將以虹膜辨識技術成長最多,達到2.1億美元,同時,生物辨識的市場也將帶動ID晶片、PC、掃描機、監測系統等周邊市場。(圖五)則是2003年全球生物辨識應用領域各佔的比例。


《圖四 2003年各生物辨識技術在市場的佔有率》
《圖四 2003年各生物辨識技術在市場的佔有率<資料來源:International Biometrics Group>》

根據產業資訊服務電子報的報導,世界民用航空組織已經建議其188個成員國將生物特徵放入護照中,例如臉相、指紋及虹膜等,其中美國、歐盟、日本、澳大利亞、韓國將於2004年底以前開始初步應用。美國政府在現階段推動通過許多聯邦法案立法,提供誘因讓生物辨識技術得以整合並逐步設置。


目前生物辨識因為價格因素還沒有辦法在大眾市場普及,市場分析師估計生物辨識科技具有每年50%成長率的實力,但要真正受到市場歡迎應該是幾年後的事。


隱私問題

不過未來在生物辨識技術的應用逐漸成形之後,個人隱私將成為第一個受到挑戰的議題。指紋將是首當其衝的辨識技術,以指紋來進出各個管制辨識的出入口,可能是相當平常的一道手續,但在無形中亦讓個人的行蹤展露無疑。源於一般人對指紋資料的印象常跟警政單位的犯罪查緝相結合,因此大眾在心理上可能產生排拒感,也會擔心自己的隱私受到有心人士的監看。


不只是指紋辨識,其他的辨識技術也將對個人隱私產生若干影響,如何保有生物辨識原有的價值 - 對人產生保護、提供加密功能,並克服民眾對隱私權的疑慮,將會是生物辨識技術在力求精確與便利性之餘的重要課題。


延 伸 閱 讀

我能知道你是誰—身份識別與生物測量學
物識別則具有"人人不同,隨身攜帶,相對穩定,檢測迅速"的特點。在人們對安全和效率的要求越來越高的情況下,這項技術受到人們的青睞。

生物認證系統走近生活
由日經 BP社舉辦的數位綜合展覽會"WPC EXPO 2002"展出了多項結合生物認證技術的數位商品,由本文所介紹的商品可看出生物認證技術走向生活化用途的趨勢。
相關組織網站
findBIOMETRICS
相關文章
「生物識別技術於終端裝置之設計與應用」研討會
聲紋辨別 聽聲辨人
邁向生活化的指紋辨識技術
主動式的認證科技 - 人臉辨識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從創新到落地!精誠AGP攜手8家新創搶攻企業AI商機
» 精誠「Carbon EnVision雲端碳管理系統」獲台灣精品獎銀質獎 善盡企業永續責任 賺有意義的錢
» 善用「科技行善」力量 精誠集團旗下奇唯科技榮獲「IT Matters 社會影響力產品獎」
» 工業AI與企業轉向RAG趨勢 將重塑2025年亞太暨日本地區IT業務環境
» PTC 與微軟和Volkswagen集團合作開發生成式Codebeamer AI Copilot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45.40.234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