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近期致力發展的智能交通,其重點領域有個比較容易記的諧音名詞,叫做「鐵公雞」,也就是「鐵路」、「公路」、「機場」,此三者中,鐵路的投入金額最為龐大,自2003年以來,中國官方已核准的投資規模約有人民幣4兆元,已完成投資則超過1兆5千億元。
中國大陸的鐵路依規模與長度可分為兩類,一是區域之間的互連,例如京滬鐵路或珠三角到長三角,這類長距離、橫跨大區域的建設,都以高速鐵路為主,另一種是區域之間與城市內,例如廣深線(廣州到深圳)、滬寧線(上海到寧波)或上海、北京、廣州等,這類建設就以一般鐵路或輕軌居多。
觀察市場現況,目前中國大陸一線城市的軌道建設雖均已有一定規模,不過都仍繼續擴建中,再加上二三線城市的陸續開工,預計2015年全中國將有22條鐵路開標,以每一條鐵路約1,000部工業電腦的需求量計算,2011年的中國就有2萬台以上的商機。
軌道交通的控制系統,可分為月台與列車兩部份,而這兩部份都會使用到工業電腦,在月台方面,主要是乘客服務與安全監控,乘客服務包括自動售檢票系統(AFC)、車站乘客資訊系統(PIS),安全監控則為防災報警自動系統(FAS),列車方面除列車的行使控制系統外,軌道上的信號控制、通信指揮調度也都含括在這部份。
公路方面,中國大陸目前會用到工業電腦設備的系統,主要為測速器(大陸稱電子警察)與監控設備,另外高速公路的收費系統也開始大量自動化,公路系統內建的工業電腦產品,多以辨識車輛為主,再佐以不同功能,區隔其應用,例如測速器是利用感測器偵測行車速度,當車速超過預設值,就啟動攝影機紀錄車牌,收費系統也是一樣,系統先偵測車機的儲值紀錄,若餘額不足,則迅速紀錄車牌,以利後續收款程序。
機場也是智能交通非常重要的一環,不過以往研究都以地面的交通建設居多,機場系統較少談及,其實現代機場已大量使用工業電腦產品,從航班顯示的Digital Signage到各系統的通訊鏈接,背後都可見其蹤影。
分析智能交通與其他應用領域對工業電腦規格需求的不同,嚴苛環境與長時間運作是兩大重點,交通建設絕大多數的設備,都必須24小時暴露在戶外,而戶外嚴苛的環境,絕非室內可以比擬,以高速公路為例,一部架於路邊的測速器,必須面對白天太陽的高溫、路上的灰塵、車輛行駛的震動、寒暑的高低溫差,而即便是位於地鐵中的列車號誌,也要抵擋列車行駛的強震、多塵與油污,這些情況都對交通設備帶來嚴苛的挑戰。
除了環境惡劣外,交通系統的另一要求是穩定的長時間運作,一般而言,鐵路與機場的營業時間至少都有18小時,公路更是24小時不中斷,而在倚賴交通設施甚深的情況下,交通設備對現代人的影響非常大,試想若在尖峰時刻,高速公路上的收費系統故障,改用人工作業,或地鐵售票、機場航班系統故障,會對多少人帶來不便,因此長時性與穩定性是智能交通系統的基本要求,不過話雖如此,要作到仍不容易,產品也是經過嚴苛的研發測試,才獲得市場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