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智慧化居家事件判斷
資策會網路多媒體研究所專欄(16)

【作者: 梁敏雄】   2010年04月13日 星期二

瀏覽人次:【5445】

在台灣,政府積極發展智慧科技,擬訂「i236」計畫,未來五年投入45億元,以智慧小鎮(Smart Town)與智慧經貿園區(i-Park)兩個地區為推動主軸,整合三種網路系統,推動六種領域的智慧科技應用,將感測網路與智慧技術提升至國家戰略地位。在各大企業爭相投入大量資源建構基礎建設下,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將擁有無所不在的運算環境、以及物物相連的網際網路。



不過,這些基礎建設架設好以後,新一代的智慧化加值服務才開始要起步,如何加以運用這龐大的資訊,發展智慧化事件判斷系統,將是最重要的課題之一,也惟有如此才能彰顯其此基礎架構的核心價值所在。



感測網路新浪潮


@內文:不論是雲端或是智慧地球的概念,都與最近爆紅的「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概念不謀而合,這並不是一個新名詞,早在1999即由MIT提出,沒想到在十年之後突然爆紅。這概念有兩個層面的涵意:第一,所有物品都能上網,可能包含你我的衣服、書本或任何為小裝置,為了達到這目的,新的網路必須架構在既有的網路基礎之上,是一種網際網路的延伸。第二,透過智慧化辨識與控制技術,配合強大的資料中心運算群,運用約定的協定,整合網路內的人員、機器、設備與基礎設施,達到高效率的管理,改善人與自然界的關係。



生活大小事全包辦


在過去,這樣的網路被稱為「感測網路」,它可以提供一個高密度的時間與空間的監測。在感測器與感測網路的發展過程中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如圖一):第一階段主要是體積的微型化與低價化,藉由這樣的發展,現在的感測器已經沒有印象中的昂貴;第二階段,主要為感測器上網與無線化,藉由約定的互連方式,感測資訊已經不再是單一來源,各種異質資訊將送至後台整合;第三階段就是資料分析與智慧解決問題,其實主動感應分析在一些單一簡易的應用下,已經可為使用者節省不少資源,例如使用感測器控制公共走道上控制燈光等,讓燈光會因為使用者不在而自動關閉,但這樣陽春的應用卻大大地打折感測網路所能發揮強度,如何透過整合異質資訊與智慧化辨識控制技術,才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在這樣的趨勢下,也許哪天空調維修工站在你家門口按門鈴,告訴你家的空調壞了;你家的洗衣機甚至會告訴你,在某個時間洗衣服會更便宜,並且早早依據你的需求幫你設定好了,在這樣的時代,空調維修工將比你更清楚你家的空調是否在正常工作,洗衣機比你還了解怎麼更省錢。毫無疑問地,物聯網時代即將來臨,它並不是一個全新的網路架構,但靠它所發展新興的智慧化加值服務,整合多元化環境感知與無線感測網路先進技術,將大幅的提升與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建置具有高附加價值的數位生活應用。



《圖一 感測網路發展進程(資料來源:資策會)》


居家事件判斷


@內文:人會在接受外在環境多元的刺激後,大腦隨即可對事件進行判斷與反應,感測環境也是如此,如果感測器是人體的神經元,物聯網就是人的神經脈絡,後端的辨識應用系統就成了整個網路的大腦。而未來感測網路大規模的建置後,各種異質感測資訊作為單一基礎事件(primitive event),將不斷以資料串流方式進入系統,此時更是需要高度智慧化的系統來辨識各種複雜事件(如國土安全、社區監控、綠能應用等),藉由分析融合方式將各種單一基礎事件加以整合運用,進一步做到監控的目的,並能同時回應來自眾多使用者的各種需求,依據使用情境快速彙整出使用者欲查詢的結果。為了達到上述的架構,一個智慧化事件判斷處理架構就孕育而生(如圖二),其所包含兩個主要要件:一是多模特徵描述(multi-modal description)、二是多模事件處理(multi-modal event processing),以下我們將針對此兩大要件進行闡述與舉例。



多模特徵敘述


任何的智慧化技術都需要前製處理,以獲取較精確的特徵值(feature value),供後端平台進行特徵分析比對。這原因有二:第一、過多的資料將可能在某些運算資源較少的平台上執行不易;第二、某些資料是累贅或多餘的,這種情況會使有意義的資料更難發現,這點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舉例來說,一般人想要記住某個人,通常都由眼睛、鼻子、輪廓等等一些特徵開始,很少人會去記住臉上任何一個部位,過多的訊息只會模糊焦點不利於記憶。在物聯網的時代,我們可以接收的訊息往往超過我們所需的訊息,有用的訊息流(information stream)通常為資料流(data stream)的十分之一或是更少,感測資訊不在像是過去單一感測器產生如影像感測器(camera sensor)、音訊感測器(audio sensor)、熱釋電紅外線感測器(PIR sensor,Passive infrared sensor)、加速器(accelerometer sensor)等,所有物聯網上的感測器都會不斷拋出資料,因此所牽涉的研究領域也不再局限於影像訊號處理、語音訊號處理、溫濕度感測訊號處理等。如何將這些資料流化繁為簡,並且萃取出適當的特徵來表示有興趣的事件,都是亟需面對的問題。



多模事件處理


@內文:如前所述,當資訊流進入多模事件處理核心之後,單一事件可藉由各單模事件處理單元單獨分析判斷。例如同樣是判斷居家安全事件,我們可以藉由室內的尖叫聲來判斷了解,也可以藉由影像監測分析居家是否有人入侵等,若是各別判斷則事件誤判的機率可能還不小,但如果能夠經過資訊融合分析,則可以大幅提升判斷的正確性。



另外,更可結合溫度計、CO與CO2偵測計來判斷火災、毒氣事件,來強化居家環境安全。因此,在未來的大規模的感測網路下,如何將各個單一事件作綜合判斷,完成一個智慧型的多模事件處理系統,將是感測網路最重要的議題。事件處理的方法通常可以分作規則式(rule-based)與統計式(statistics- based),一般來說統計式方法會比規則式方法的判斷率高,但相對地統計式需要較多的參考資料,來獲得較可靠的統計參數,所以如何運用套用已知統計模型,作一些模型上調適(Adaptation),減少重新計算的所帶來的不便,也是未來所需克服的問題。



智慧居家-永續生活


@內文: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智慧居家事件判斷技術可在協助我們做到「節能減碳」。正如前述,物聯網是一可將各種資訊傳輸設備與感測裝置所結合的巨大網路,因此包括溫、濕度、加速感應、聲音、影像等,都可以連結至後台,再提供適合之應用。



根據能源局的「集合住宅節能技術手冊」提到,若是能夠降低空調用電、使用高效率家電、照明、隨手關閉不使用家電等就可以有效減少用電,因此若能結合各種感測器了解家中人員的使用電器的行為,則能幫助使用者自動關閉非使用中的電器。不過,各個家庭的行為大相庭徑,適合這個家庭的行為辨識系統,不一定適合另外一個家庭,但透過大量資料學習方式,可以使系統異中求同,透過不斷地累積新資訊,創造個人化行為辨識系統。



此外,透過一套簡易檢測方式,將家中空調的狀況透過感測網路傳回後端判斷中心,經由不斷與過去資訊比對,了解其衰退狀況,一旦發現機器老舊到一定程度,則可通知檢修人員前來修理。日前資策會更是開發出「LED照明智慧節能全方位解決方案」,整合LED照明燈具、自然光與人工照明融合控制技術、電力線通訊技術(Power Line Communication,PLC)與ZigBee感測網路技術,開發適用於室內、戶外,兼具聰明用電、設備監控、維護等功能,達到節能減碳的全民共同目標,其他應用更是不一而足。




《圖二 智慧化事件判斷處理架構(資料來源:資策會)》




未來潛在挑戰


儘管物聯網具有上述多項優勢,但這項技術要成功先決條件就是能夠使用同一種語言互動與交流。舉例來說,感測網路由於應用環境過於廣泛,相關產業也極為分散,產業界通常各作各的,感測器之間無共通的溝通方式,就好像人類各器官之間的信號無法互通。要實現共通的溝通方式,就必須要有供一個各器官進行溝通所用的語言,通過約定好的語言,將各種資訊流暢地在各器官間相互交換,才能提供更好的服務。



最後談到智慧居家服務乃至於智慧建築的發展,這個部分的發展若能夠受到政府加持,並透過修法等配套措施,將可加速智慧居家服務推廣與實踐。所幸智慧生活應用一直是多方推動的目標之一,在「愛台灣十二項建設」藍圖中,更明確揭露出智慧台灣、智慧生活產業與環境的營造,是十二項優先基礎建設的規劃。在歷經2009全球金融海嘯衝擊後,全球主要經濟強國無不卯足全力強化其競爭力,各個產業亟需轉型與升級,如何改善傳統產業,或是發掘並培育具潛力的新興產業,作為未來經濟成長動力為當務之急,藉以孕育多元創業機會,打造優質生活環境,將有助於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目前業界尚未開發出完整的商業模式,業者們如何在物聯網中互通有無、創造商機,整合產業鏈的上下游,也成為物聯網最終能否成長的重要關鍵。



本文作者梁敏雄任職於資策會網路多媒體研究所



相關文章
智慧家庭設備的新推動力-Matter
人工智慧產業化 AI PC與AI手機將成市場新寵
利用雲端運算提升Moldex3D成效
Wi-Fi在智慧家庭中變得日益重要
建置優化智慧家庭和大樓自動化管理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PCI-SIG正式公布PCIe 5.0和6.0的CopprLink電纜規範
» A+計劃補助電動車產業 驅動系統、晶片和SiC衍生投資3億元
» 中華精測自製MEMS探針再突破 超高速SL系列即將上場
» 國際遙感探測研討交流 促進新興技術融合
» 意法半導體公布2024年第一季財報 營收34.7億美元淨利潤5.13億美元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3.59.9.236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