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地,台灣經濟方面的成就,政府居間的提倡與各種獎勵配套措施,有他一定的功勞,多少年來政府也都以財經內閣為主導,幾次的危機都能安然渡過並且持續成長,像是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的政治風浪,多少人賣土地、提著美金出走,政府還是挺下來了;又像是能源危機與最近的亞洲金融風暴,政府也都能做一些立即的因應與調節措施,結果又是讓衝擊減到最低而讓經濟穩定成長,所以使得台灣有「經濟奇蹟」之美譽。

然而現在政經情勢已經大不相同了,內有政黨的輪替,外有兩岸的不確定因素,再加上進入WTO之後的開放與國際化潮流,以及國內幾乎達到了已開發國家的水準等等,政府實在應該換一個角度來思考這件事情,因為一件事情有利必有弊,過去利多弊少的狀況,在現在實行起來也就未必如此,過去可以輕鬆地控制利益的分配,面對多元化需求就變得困難重重,政府何必再做這些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也就是說,在多元化的社會,政府的責任應該是充份去釋放民間的力量,最多去做一些法令配合與居間協調的工作就好了。

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民間的力量是無窮的,當政經情勢須要政府去主導的時候,也逐漸養成了政府大有為的習慣,當民間力量活絡的時候,如果還一樣統統要由政府主導,就會產生互相抵觸的效果,而不是相加相乘的力量。所以政府應該體認過去固然有功,但主要也是因為民間勤奮的精神所創造得來,想想看政府在中小企業的身上倒底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而對某些特定的大企業如汽車製造業,保護了幾十年仍然是「有心栽花花不開」啊!

再者,網際化的e世代,本來就是政府要想辦法簡化功能的最好時機,因為在虛擬與國際化的環境中,只有讓社會自然開放的方式去運行,政府才不會感到充滿了剪不斷、理還亂的挫折感,也才會讓社會產生自由伸展的競爭力,WTO那種既要國際化又要用強制手段的措施,當然會引起在地的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