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今年的年度技术研讨会刚结束,可以见到相当拥跃的参加人潮。以一家资本额不算太大的IP公司,ARM的市场地位正不断高涨,近来已有与CPU一哥Intel分庭抗礼的气势。除了该公司本身在技术上的特色外,电子产业发展主轴由PC转移到行动化产品,更是主要的原因:在这个新兴市场上,寻求的是低功耗、低成本的解决方案,以及弹性而多样化的选择策略。这些是Intel无法满足而ARM能够以小博大的优势所在。

在企业文化与定位上,Intel与ARM持着截然不同的作法:Intel主导大部分重要硬件规格的定义,与微软共同掌控PC、NB市场的发展,台湾虽「贵」为PC王国,充其量也只是Wintel之下的黑手;相较之下,ARM推动的是一个开发平台与产业链,让采用其核心的SoC厂商能够依自己的想法或专长去开发区隔化的产品。在此定位下,TI、ST、NXP、Qualcomm等芯片商能放手去各自建构自己的产品优势,并将ARM核心的用量愈做愈大。

无独有偶地,在软件市场也出现了一个由Google推动的开放平台:Android。它以Linux为基础,建构一套涵盖软、硬件的开发框架,让大家都能自由地运用此平台来设计产品。此平台成功地将Linux拉抬到主流位置,让更多人能善用其优势;更重要的是,结合Android和ARM的软、硬件平台来设计电子产品,好像一下子把过去只有大厂能掌握的潘朶拉盒子给打开了,有能力者皆能投身其中,展现创意!

换个角度看,从PC、NB走向智能型手机为代表的行动世代,其实也意味着消费者导向的一个发展。未来,消费者随身带着的装置将会在轻薄短小和低价化的同时,具有更强大的运算能力、稳定而高速的无线连网能力,以及更直觉便利的操作接口和应用功能;当然,电池的续航力也要能满足。这些条件已不是光靠一、两家厂商就能做到,未来一个产品的成功定位必须有更多人的参与,而开放性的环境正是让更多人参与的基础所在。

今日,在PC、NB与手机之间,似乎蕴酿着一股新兴的产品定位风潮,从Smartphone到Netbook、MID、Smartbook、E-book等,平板计算机也可望重新定位、卷土重来。然而,这些名词或许并不能尽诉未来消费性行动化产品的类型,更多的创意可能如山塞手机一样雨后春笋般快速的出现,在市场上找到各自的爱用客户群。如果,市场会这样子发展,试问Wintel与Android(Linux)/ARM两大阵营谁较有机会胜出呢?

更进一步来看,台湾的机会在那里呢?当OEM/ODM代工的利润愈来愈薄、被对岸取代的压力愈来愈大时,即使不做品牌,看来也得将自己的设计价值拉得更高才行。这里的设计价值包含对软、硬件技术的掌握度,以及对产品定位、规格的设定能力。开放、多样性且有规范可循的平台环境将会更为成熟,只不过,我们是否已准备好要自己做主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