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觀察網路議題的話,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這個行業和時尚業非常相似,一個議題從有人開始鼓動、一窩蜂跟進,到冷卻下來,往往熱不到三個月。但整個熱潮其實有跡可尋,即跟著網路技術的演進在走,如頻寬服務從窄頻到寬頻;區域配接設備從Hub到Switch;電子商務從前台網站、後台資料庫到SCM、CRM等,再要到無線商務的延伸。
每一個技術、模式交替的階段,都象徵著一波商機的浮現,也總吸引一批人的投入挖金。在去年的活動中還可發現新手不斷,花樣也極多,尤其是在今年一月底台北世貿舉辦的第一屆電子商務展,可說是百家爭鳴、盛況空前,但目前卻可明顯感受到各類活動中,反覆舉辦的就是那些老面孔。
這或許可說是泡沬化的效應出現,將網際產業徹底淘洗了一番,但更重要的原因應是網路的格局已經變大。網際網路發展至今,已從簡單網頁的設計,演變至極為複雜的商務工具、平台,大家比較的已不是創意,而是網路功能的整合性、延伸性,要將一堆的資訊系統整合為環環相扣的資源,以最完整、智慧的服務來爭取市場。這已不是小孩子玩得起的遊戲了。
於是可以發現,報章雜誌上的網路新聞,外商入侵多數版面,本土廠商則落入報導角落,或不再發聲。仍能登台吆喝幾聲的台商,除非得到國內財團的刻意扶持、奧援,否則多脫不了有外商的後台撐腰。於是,當外(美)商大舉來台申請各項網路技術專利之後,台商當然仍有生意做,但少不了要看人臉色、抱人大腿了。
若說外商網路專利勢力已從硬體延伸到軟體,下一波會是什麼呢?從歷來媒體發展史來看,應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