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錢的東西人人愛,網路世界亦復如是。在「人潮即錢潮」的鐵律下,免費上網似乎是聚斂猛爆人氣,再海賺它一筆廣告費的好步數。但在網路泡沫經濟的陰影浮現,華爾街「達康」(.com)概念股狂跌而成票房毒藥的大環境下,美國著名的免費上網服務業者如WorldSpy和Freewwweb等也應聲而到,不是放手被併購,就是關門說再見。可見網路事業的經營模式若有失誤,即使人氣再怎麼強強滾,也會有其窮途末路。

這幾年來免費的網路資源愈來愈多,E-mail帳號、網頁空間、網路硬碟、留言板、電子賀卡就不用說了,連不花錢的撥接上網也有人提供。這除了網路人口大增而讓市場有利可圖之外,資訊基礎建設普及而帶動電信費率的成本降低也功不可沒,這兩者缺一不可。

網友不免質疑,ISP的營運,諸如機房設備、電信線路、人事管理、日常維護、以及水電房租等雜費,樣樣都得開銷,何來免費之說?其實業者的立論基礎正在於:以免費上網為誘因來吸引用戶,然後再以擁有大量用戶來吸引廣告商的贊助。其作法就如同國內某號稱第一大報的報社以四處贈閱的報份來擴充發行量,再籍以提高廣告刊登的價碼。此外,網友在用戶註冊時得填寫一份詳細的線上問卷,然後業者即可依據其人口特質來傳送合適廣告,如此方能精準地達成「目標行銷」(target marketing)。由於廣告不至虛擲浪費,價碼更能提高。

這個道理說是簡單,但弔詭的是,要玩得起來卻不容易。吸引大量網友上門並能留住他們是一項艱難的任務。首先,人潮不能光靠口碑,尤其是對新事物來說。於是,在傳統大眾媒體和其他網站大打廣告就得先耗掉不少銀子。再來,人家真的上門之後,撥接伺服系統的維護費用又是一筆可觀的支出。最後,也是最困難的,就是如何讓網友不嫌囉嗦而抱怨。由於其用戶在遨遊網際時電腦螢幕會出現一個狹長小視窗,持續播送廣告。這個約有螢幕1/8到1/7的小視窗常會佔住重要資訊,雖可任意移動,但無法縮小;若關閉,則亦隨之斷線,可謂惱人。因此這些提供免費上網的ISP表面上雖大受歡迎,各擁百萬註冊用戶,但真正常來光顧使用的,依美國業者的統計,卻不到1/4之數。而且其每月平均使用時數僅有15-18小時,遠不及一般付費ISP用戶的30-40小時。這就好比註冊免費E-mail帳號的網友雖多,但真常在用的卻不多一樣。

於是,這些免費ISP在還沒達到可回收利潤的經濟規模前,就快挺不住了。惡性循環之下,業者更是無力提昇連網設備,速率與穩定性無法成長,而導致用戶人數的停滯。無以為繼,只能關門大吉了。

免費服務的潮流固沛然莫之能禦,但內容與品質卻更為重要,不是嗎?

(作者莊伯仲為文化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