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4月到8月,前端(有別於機房內的後端)有線傳輸的技術標準,有了新一波的相互競賽。4月美國NAB展期間,Intel開了第一槍,發佈將Thunderbolt(簡稱TBT)傳輸率提升一倍的新版技術,而後在6月的COMPUTEX展期間正式命名為Thunderbolt 2。

MHL 3.0可輸出4K畫質視訊(source: intomobile) BigPic:650x366
MHL 3.0可輸出4K畫質視訊(source: intomobile) BigPic:650x366

Thunderbolt 2

Thunderbolt 2實際上沒有實質物理傳輸量的精進,只是將原本纜線、連接器內的2條高速通道打通,在尚未打通前,原本是保留1條通道專屬供DisplayPort使用,DisplayPort為高速的單向傳輸(不斷輸出影像),僅少量的回向傳輸(控制、語音資訊),高速單向傳輸達10Gbps之高,回向雖然也有10Gbps的頻寬,但卻僅用1~720Mbps(v1.0為1Mbps,v1.2增至720Mbps)的傳輸量。

保留通道的結果,DisplayPort約只使用1條通道約一半的頻寬,即10Gbps,另1通道則供數據I/O傳輸用,只要收發傳輸量夠平均,可耗盡所有頻寬,即20Gbps。然Thunderbolt不再為DisplayPort特別保留通道後,總頻寬40Gbps均可使用,不過影像傳輸仍不可免,差別在於傳輸的影像解析度高或低、畫面更新率高或低、像素色彩多寡等,若為Full HD傳輸,約佔4Gbps,則剩餘的6Gbps頻寬可吐出來,供其他傳輸運用。

所以,嚴格而論,Thunderbolt 2所謂的提升一倍傳輸率,是在完全放棄影像傳輸下,才可能達一倍提升,一旦夾帶影像傳輸(雖打通保留,但影像資訊仍透過QoS品質流量控制,而能流暢播放),就不可能是倍增。

USB 3.1 & MHL 3.0

而Thunderbolt傳輸提升後,壓力轉至USB陣營,8月份USB陣營提出將研擬10Gbps傳輸率的USB 3.1,較現有5Gbps增一倍傳輸率,好拉近與Thunderbolt間的差距,為了達到10Gbps,有可能放棄相容USB 1.x/2.0的線路。

Thunderbolt、USB比較屬於PC/Desktop的傳輸技術,而偏向Phone/Portable的有線傳輸技術也在提升,8月MHL陣營提出MHL 3.0標準,宣稱可透過手機的Micro USB連接器,輸出4,000 x 2,000解析度(接近4k)的視訊,且每秒畫面更新率30張(30fps),且為未壓縮的視訊。

不僅提升傳輸率,在回向操控與手機充電上也都跟進提升,事實上這兩項技術功效也一直是MHL(屬HDMI陣營)與MyDP(屬DisplayPort陣營)間的較勁重點。

為了在這兩項主較勁項目上更具優勢,MHL 3.0將原有的遠端控制協定(Remote Control Protocol;RCP)進行改進,同時也將充電能力提升至10瓦(不過,將充電力增至10瓦,也僅是與MyDP 1.0a相近,並沒有明顯超越)。除此之外,在視訊防拷機制上也支援到HDCP 2.2。

系統業者各有所好

雖然陣營間在技術標準上有一來一往的爭鬥,但系統業者的採行態度又是如何?以Apple而言是傾向Thunderbolt的,而被動採行USB 3.0,只因為Intel新的晶片組一概內建USB 3.0,才順帶採行USB 3.0,且新款的Mac Pro更是直接提供6個Thunderbolt埠供使用。

而Apple對MHL與MyDP的爭鬥並無興趣,Apple不採行Micro USB介面,而是採行自有定義的Lightning介面。相對的,Google與LG合作的Nexus 4手機則採行MyDP,與ASUS合作的第二代Nexu 7平板也一樣採行MyDP。

至於Thunderbolt與USB的爭鬥Google沒有興趣,Google沒有太多PC類產品,即便有Chromebook筆電,也不曾將高速外部傳輸介面視為發展重點,而Apple會視為重點,主要還是服務既有使用Mac系統進行影音剪輯的專業工作者。

由此可知,雖然近年來不斷倡導無線,但有線傳輸技術依然在進步,且對無線技術也造成若干影響,舉例而言,WiGig無線高速傳輸技術,即已經決議聚合DisplayPort、PCI Express等傳輸協定,使無線傳輸能平順擴展延伸成無線版。

同樣的,WiDi、Miracast等無線視訊傳輸原本也不太注重播放時的回向操控(暫停、播放等),但在MHL、MyDP等增加此方面的支援後,也開始重視與追加此方面的功效。看來,有線傳輸的標準戰役依然不能小覷,仍有持續關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