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已经开始二个月了,各公司的研发单位可能在去年底都已经开过策略会议或产品会议,订定出今年、或未来几年的产品开发蓝图或产品开发时程计画。这种包含产品策略、凝聚公司相关资源、建立研发、行销各团队共识的「产品roadmap」,对於公司人应是耳熟能详的。
有产品Roadmap,那技术/专利是不是也该有Roadmap呢?答案是「Yes」。以下分享二则故事。第一则是笔者的亲身经历。数年前笔者在学校的技转中心服务。一日接到日本NEC公司发来的电子邮件,询问学校出售一件美国专利申请案的可能性。是的,NEC想要收购的是还在申请审查中、尚未获证的申请案。该申请案的内容是利用摄影镜头辨识手势的技术。
我们研判NEC应是为它未来计画开发上市的智慧家电做专利的布局,而NEC的布局除了自行申请外,也采取收购的方式,而收购对象甚至包含尚未获证的申请案!另一则是几年前的日本连续剧「下??火箭」里的一段剧情。「帝国重工」已经完成了火箭的研发,但其中一项关键技术申请专利时却被驳回,才发现主角的小公司「佃制作所」已经抢先申请了专利,「帝国重工」因此不得不与主角的公司合作。
从这二则故事可以看出几点:(1)专利布局跟产品布局是相辅相成的,专利布局应要能确保产品的顺利上市与获利,甚至巩固产品的领先地位;(2)专利布局应不只是申请的规划,其实还包括了对产品涉及侵权的风险的评估、真有争议发生时的自保等应变方式的规划与准备;(3)专利申请跟产品研发应是并行的,而不是等产品研发完成了才开始专利申请;(4)申请不是专利布局的唯一手段,掌握、追踪相关技术的拥有者,采取收购、授权等手段可补自行申请的不足。
但是笔者从和产业互动的经验观察,国内厂商多有产品roadmap、搭配的行市场销计画,却没有相应的专利布局的规划。而且不仅没有规划,很常见的是RD进行产品研发时无暇顾及专利申请。等到研发告一段落後,才开始公司的内部流程,然後找事务所委外撰写申请文件,等到正式提出申请时已经太晚了。另外常见的就是有对自己产品的技术、市场的SWOT分析(产品roadmap里常见的内容之一),但是却没有专利的SWOT分析,对於自己的专利曝险程度几无所悉,也没有自保、反击的准备。常是等到收到警告函时才来处理,而处理方式也多不外支付权利金和解了事。
因此,本专栏将推出「研发中心的专利策略」的一系列文章,希??能提供读者们一些灵感与启发。这系列文章将包含申请、布局、与情报的多个层面,例如:如何抢占申请日、如何有效的争取最大保护范围、面对不确定市场时的布局方式、寻找竞争对手与合作对象等。
(文/陈达仁)
作者为国立台湾大学机械工程学系与工业工程学研究所 特聘教授
智慧财产培训学院(TIPA)共同主持人
国立台湾大学计量理论与应用研究中心 特约研究员
(本文共同执笔:管中徽 国立台湾科技大学 专利研究所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