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车厂来说,投入更多资源让汽车拥有更多功能,是提升品牌附加价值的策略手段。对于电子业者来说,在无论是计算机或是消费性电子产业,在追新制程与降低成本的两面竞逐态势下,汽车产业的高度稳定性,显得就更诱人了。
笔者过去曾就台湾汽车零组件产业的未来,访问曾担任经济部长的工研院董事长林信义。林信义对台湾汽车业了解甚深,素有「台湾汽车业艾科卡」的称号。他直言,汽车电子与台湾业者所习惯的电子业差异大,国内厂商想要切入国外汽车厂的汽车电子系统并不简单,最重要的是技术自主,以及选择对的商业模式。
如果了解汽车产业链的运作模式,自然可以了解林信义话中意涵。正因为汽车产业行事保守,所以过去,各大车厂惯于使用垂直整合策略,车用半导体商出货给上游三阶的材料、零件业者,三阶供应给二阶加工模块与EMS业者,中游的一阶系统厂则负责将这些个别的模块与零件组合成系统,再送至下游的车厂。这样阶阶相连的流程宛若细流汇集成河、尔后百川纳入大海,汽车集团的供应炼,可说是封闭而坚不可催。
以零组件来说,从设计到制造花上四、五年不为过,产品生命周期可能到达四至六年,当这款车型停产,也必须针对市面上已售出的客户准备十年的维修零件库存。也就是说,想要打入汽车供应链,必须要有二十年的供货保证,对于环境瞬息万变的电子业者来说,这张长期饭票,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吃得下来。对于汽车电子来说,还是偏向于汽车本位、电子业者必须花更多时间适应汽车产业的凡事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