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SmartAuto / 新闻 /
WDM之父厉鼎毅博士乐观展望FTTx产业前景
 

【CTIMES / SMARTAUTO ABC_1 报导】    2007年09月04日 星期二

浏览人次:【3928】

甫从AT&T Bell实验室光纤通信部主任退休担任顾问,也是美国国家工程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两院院士,世界知名光纤通讯专家厉鼎毅博士近日表示,FTTx的光纤网络建设正在全球如火如荼进行,华文世界应该积极注意,由政府带头展开更深入的研究计划与产业应用,进一步带动整体光纤通讯产业链的成熟化。

WDM之父厉鼎毅博士近照。(Source:Wikipedia) BigPic:396x446
WDM之父厉鼎毅博士近照。(Source:Wikipedia) BigPic:396x446

厉鼎毅博士在发展光纤通讯分波多任务(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WDM)技术上成就斐然,特别是解决光纤非线性控制的技术难题,大大提高了光纤传输容量,进一步带动了全球与美国光纤通讯产业的进步,因此被誉为是「分波多任务之父」。

厉鼎毅博士在接受中国通信产业报的访问时表示,以FTTx为主要代表的下一世代光纤网络建设与研究,正在欧美日各国领域如火如荼地展开,其中一些关键技术包括电子色散补偿(EDC)、光电调制(optic modulation)和FTTx已经是讨论焦点。厉鼎毅认为今年光纤通讯的技术重点在于电色散补偿补偿问题,今年同时也是电色散补偿技术发展快速的一年,电色散补偿应用时机已经开始成熟。此外,相位光学补偿、电色散补偿将会更为稳定,灵活性也会更高,而光调制会使光纤系统变为复杂。

厉鼎毅进一步说明时表示,光纤的色散补偿起初是用光纤制程作业完成的,当时没有采用电子补偿,一方面是因为讯号处理速度不够高,再者是因为处理芯片的价格过高,电色散补偿是与处理芯片的发展密切相关。当讯号处理芯片速度提高至10Gbps、芯片成本也逐渐降低的阶段时,电色散补偿的发展也就逐渐成熟了。

目前光纤通讯传输可达40Gbps阶段后,厉鼎毅特别强调拉曼光纤技术与放大器(Raman fiber amplifier;RFA)的重要性,用高功率光激雷射和特别波长的设计,无须经由光电转换降低讯号传输放大的光讯号,进而强化中继器(Repeater)的通讯效能,最后再由接收端利用解多任务器将各传输讯号分开。拉曼技术可大大提高光纤传输效能的延展性。

厉鼎毅认为,未来光纤系统要具备高自动化、高弹性和良好扩展性。系统容量扩充就要增加导光棒的数量,增加导光棒且不过于提高成本的方法,就是广泛应用拉曼技术。

至于40Gbps系统的光电调制问题,厉鼎毅博士认为可以藉由差分相移键控RZ(RZ-DPSK)技术提高Robustness。

对于FTTx产业的发展,厉鼎毅认为,相关技术在3到5年前就已经趋于稳定成熟,目前主要是看各国政府的通讯政策。他以美国为例表示,美国的FTTx发展就是以政策为导向,先前FCC便规定电信营运商铺设FTTx网络时,不能和电信服务捆绑在一起,电信营运商必须同时向其他公司出租网络。这项政策使得美国电话巨头没有很积极地铺设FTTx。2年前,FCC又同意FTTx网络建设和服务可以绑在一起,这样以Verison为代表的电信营运商便积极开始建设FTTx网络,进一步落实整合语音、数据和视讯的三合一(Triple Play)服务架构。

關鍵字: WDM  FTTx  Raman  Triple Play  AT&T  Bell lab  厲鼎毅  光纤配接设备  器材與設備  網際骨幹  传输材料  耗材  联机设备 
相关新闻
[MWC 2019]爱立信携手AT&T、英特尔与华纳兄弟 展示5G蝙蝠侠AR/VR混合实境体验
NI与AT&T携手打造超速的5G mmWave通道探测器
5G演化 英特尔:将为使用者带来诸多新一代体验
2017年美国5G NR将开始测试
AT&T采用金雅拓的远程订阅管理解决方案强化IoT应用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文章
» 智慧控制点亮蓝牙照明更便捷
» 适用於整合太阳能和储能系统的转换器拓扑结构
» 光电系统测试的运动扫描和数据收集方法
» 先进光学感测技术协助实现汽车智慧表面
» 使用PyANSYS探索及优化设计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8G94Z8S6STACUK1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