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SmartAuto / 新聞 /
WDM之父厲鼎毅博士樂觀展望FTTx產業前景
 

【CTIMES/SmartAuto 鍾榮峰 報導】   2007年09月04日 星期二

瀏覽人次:【3926】

甫從AT&T Bell實驗室光纖通信部主任退休擔任顧問,也是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兩院院士,世界知名光纖通訊專家厲鼎毅博士近日表示,FTTx的光纖網路建設正在全球如火如荼進行,華文世界應該積極注意,由政府帶頭展開更深入的研究計畫與產業應用,進一步帶動整體光纖通訊產業鏈的成熟化。

WDM之父厲鼎毅博士近照。(Source:Wikipedia) BigPic:396x446
WDM之父厲鼎毅博士近照。(Source:Wikipedia) BigPic:396x446

厲鼎毅博士在發展光纖通訊分波多工(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WDM)技術上成就斐然,特別是解決光纖非線性控制的技術難題,大大提高了光纖傳輸容量,進一步帶動了全球與美國光纖通訊產業的進步,因此被譽為是「分波多工之父」。

厲鼎毅博士在接受中國通信產業報的訪問時表示,以FTTx為主要代表的下一世代光纖網路建設與研究,正在歐美日各國領域如火如荼地展開,其中一些關鍵技術包括電子色散補償(EDC)、光電調製(optic modulation)和FTTx已經是討論焦點。厲鼎毅認為今年光纖通訊的技術重點在於電色散補償補償問題,今年同時也是電色散補償技術發展快速的一年,電色散補償應用時機已經開始成熟。此外,相位光學補償、電色散補償將會更為穩定,靈活性也會更高,而光調製會使光纖系統變為複雜。

厲鼎毅進一步說明時表示,光纖的色散補償起初是用光纖製程作業完成的,當時沒有採用電子補償,一方面是因為訊號處理速度不夠高,再者是因為處理晶片的價格過高,電色散補償是與處理晶片的發展密切相關。當訊號處理晶片速度提高至10Gbps、晶片成本也逐漸降低的階段時,電色散補償的發展也就逐漸成熟了。

目前光纖通訊傳輸可達40Gbps階段後,厲鼎毅特別強調拉曼光纖技術與放大器(Raman fiber amplifier;RFA)的重要性,用高功率光激雷射和特別波長的設計,無須經由光電轉換降低訊號傳輸放大的光訊號,進而強化中繼器(Repeater)的通訊效能,最後再由接收端利用解多工器將各傳輸訊號分開。拉曼技術可大大提高光纖傳輸效能的延展性。

厲鼎毅認為,未來光纖系統要具備高自動化、高彈性和良好擴展性。系統容量擴充就要增加導光棒的數量,增加導光棒且不過於提高成本的方法,就是廣泛應用拉曼技術。

至於40Gbps系統的光電調製問題,厲鼎毅博士認為可以藉由差分相移鍵控RZ(RZ-DPSK)技術提高Robustness。

對於FTTx產業的發展,厲鼎毅認為,相關技術在3到5年前就已經趨於穩定成熟,目前主要是看各國政府的通訊政策。他以美國為例表示,美國的FTTx發展就是以政策為導向,先前FCC便規定電信營運商鋪設FTTx網路時,不能和電信服務捆綁在一起,電信營運商必須同時向其他公司出租網路。這項政策使得美國電話巨頭沒有很積極地鋪設FTTx。2年前,FCC又同意FTTx網路建設和服務可以綁在一起,這樣以Verison為代表的電信營運商便積極開始建設FTTx網路,進一步落實整合語音、資料和視訊的三合一(Triple Play)服務架構。

關鍵字: WDM  FTTx  Raman  Triple Play  AT&T  Bell lab  厲鼎毅  光纖配接設備  器材與設備  網際骨幹  傳輸材料  耗材  連線設備 
相關新聞
[MWC 2019] 愛立信攜手AT&T、英特爾與華納兄弟 展示5G蝙蝠俠MR混合實境體驗
NI與AT&T攜手打造超速的5G mmWave通道探測器
5G演化 英特爾:將為使用者帶來諸多新一代體驗
2017年美國5G NR將開始測試
AT&T採用金雅拓的遠程訂閱管理解決方案強化IoT應用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文章
» 智慧控制點亮藍牙照明更便捷
» 適用於整合太陽能和儲能系統的轉換器拓撲結構
» 光電系統測試的運動掃描和數據收集方法
» 先進光學感測技術協助實現汽車智慧表面
» 使用PyANSYS探索及優化設計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8G81FZBKSTACUK1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