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SmartAuto / 新闻 /
In-cell Touch为iPhone 5薄化的贡献分析
 

【CTIMES / SMARTAUTO ABC_1 报导】    2012年09月13日 星期四

浏览人次:【8829】

iPhone 5终于问世了,看到这款新机,不知大家觉得是否心动?

Source: 工研院显示中心 BigPic:536x346
Source: 工研院显示中心 BigPic:536x346

从股市的表现来看,一开始是以下跌来响应,看得出iPhone 5并未让市场惊艳,但尾盘仍然拉高收红,显示出”iPhone”这牌子还是块铁招牌,股民还是对它的热卖充满信心。

在这次「与众大同」的规格中,真要提出具有影响力的改变,或许只有触控技术舍外挂模块而就内嵌式(In-cell)架构。这个改变对用户来说感受只是薄了一些、亮度提高了一些;真正的冲击还是今日的触控面板产业。

以宸鸿、胜华来说,前几代iPhone时代的风光岁月,就这样残酷地告一个段落了!

这一款iPhone的厚度只有7.6mm,较iPhone 4S的9.3mm薄了1.7mm(18%),也赢过对手Galaxy S3的8.6mm。且来看看In-cell架构对这次厚度薄化的贡献,外挂触控模块的iPhone 4S,其面板模块的整体厚度为2.98mm;采用In-cell Touch的iPhone 5,少掉了ITO玻璃及一层贴合胶材,所用的贴合胶材也将从光学胶改为水胶,未增加In Cell玻璃面板之强度,保护玻璃(Cover Lens/Window Glass)可能会改为0.9mm之厚度,因此iPhone 5所采用之面板模块总厚度预估为2.54mm,薄化贡献为0.44mm,占1.7mm的1/4强。

这是很简单的数学,但却让LG、Japan Display和Sharp拼了命去达成量产的使命。根据DIGITIMES Research的评估,目前仅LG和Japan Display能做到良率接近80%,Sharp目前的良率仅3-4成,预估要到下一季才能提升至6-7成,和前两家一起成为苹果In-cell面板的主力供货商。

事实上,外挂式的触控模块也已进化到单片式的OGS解决方案,可把触控ITO感测线路做在保护玻璃(Cover Lens)之上。由于In-cell Touch虽整合在面板制程当中,仍需要外贴一层保护玻璃,所以与OGS的厚度几乎没有差异,而OGS的技术开发现阶段还是比In-cell来得成熟,为何苹果仍坚持要采用良率仍不高的In-cell作法,造成生产成本的上升呢?

发明元素李祥宇总经理分析表示,虽然厚度差不多,OGS的保护玻璃下方有了透明电路,也会造成加工成本上升、折射率增加和透亮度、贴合良率下降的问题。此外,为了让OGS的玻璃强度够强,就要采用先切后化强的生产流程,这会造成生产速度变慢、成本升高的问题。

李祥宇指出,从专利回溯来看,其实苹果最早提出来的多点触控方案,就是In-cell的作法,只是当时现实上没法实现,才退而求其次的和宸鸿共同发展外挂式的解决方式,结果造就了近几年好生兴旺的触控面板产业。如今,In-cell技术终于跟上来了,当然就会回归初衷来用In-cell Touch。

不过,虽然供应iPhone 5的In-cell面板量产可行了,但这并不表示In-cell已能取代既有的触控面板模块。李祥宇认为,三家面板供货商现在都只是打肿脸充胖子,做的非常勉强。

(作者为CTIMES总编辑)

關鍵字: In-cell Touch  触控革命  Apple 
相关新闻
苹果首卖日 Apple Watch 4才是最值得关注的产品
2018年Q2手机销售量 华为首度挤下苹果夺亚军
苹果HomePod即将开卖 将於美、英、澳三地率先销售
Ayla 物联网平台全面支援主流智慧语音系统
全球智慧手机出货量成长7% IHS Markit:受惠於5+1厂商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文章
» 公共显示技术迈向新变革
» 大众与分众显示技术与应用
» 使用三端双向可控矽和四端双向可控矽控制LED照明
» 智慧控制点亮蓝牙照明更便捷
» 适用於整合太阳能和储能系统的转换器拓扑结构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BM5DPTF8STACUKD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