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是智慧工廠不可忽視的要點,就技術面來看,在資訊快速流通的態勢下,廠商彼此間的硬體技術水準已相去不遠,因此幾乎所有廠商都認為,未來的製造系統市場,硬體已經成為基本條件,競爭條件在於軟體,不過即便供應商有此體認,使用端的台灣製造業對軟體仍然持續忽視,就實際應用面來看,自動化軟體所需的專業技術不盡相同,再加上自動化資訊不像消費性電子產業般,資訊豐富且透明,因此多數企業對其了解並不深,獲得資訊的管道除了同業間耳聞的成功案例外,就只有導入前軟體廠商的介紹,然而自動化架構龐大、價格昂貴,如果未在導入前有深入了解,將有可能被軟體廠商牽著鼻子走,當實際運作時發現解決不了問題,屆時騎虎難下,將反受其害。
|
/news/2018/09/14/0938120530S.jpg |
自動化系統所費不貲,從底層的SCADA到最上層的ERP,每套系統成本都相當高昂,花了大錢導入系統的企業主,多半會認為系統建置完成後,不必怎麼去管理便會自動運作,不過多半企業主都有此心態,而且會認為只要系統一導入,便可立即看到驚人改變,過去的弊病將馬上一掃而空,其實自動化製造軟體只是企業經營的輔助工具之一,還是要配合管理策略才能奏效,依一般業界的建置經驗,一套系統為企業所帶來的績效,至少需要6個月才能見其功效。
目前自動化廠商所提供的自動化系統基本功能包括生產追蹤、品質管理、機台保修、物料控管、報表製作、警示管理等,這些功能絕大部分都只是提供製造現場的各項數據,企業主與廠管人員可以藉此數據作為管理時的參考,提升廠管品質,而不是只要導入後,就奢望能一舉解決所有問題,舉例來說,載具管理系統會產生每一載具上的產品資料,若資料顯示出該載具所承載的產品一直有瑕疵,那就表示可能該載具污損,或負責載具的作業員在作業上有瑕疵,廠管人員在接收到資訊後必須前往了解、解決問題,而不是只要導入載具管理系統,該載具就不會再出問題。
因此企業導入自動化系統後,還必須配合管理策略來處理系統所產生的數據,而這又牽涉到另一個問題,一套自動化系統的導入,所帶來的影響是生產線全面,不僅侷限於部分,生產線的所有管理人員都必須要改變心態,企業主也必須要有貫徹的決心,否則基層人員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下,自動化系統便只能發揮部分效能。
在全體廠管人員的貫徹下,自動化系統才能發揮綜效,導入企業可以從自動化製造軟體廠商所提供的幾個關鍵績效指標(KPI)來評估導入績效,例如良率、產量、產出時間等,都可由此看到導入前後的差異,這些績效在導入一段時間後就可經由自動化系統所提供的數據算出,不過初期指標所採集的樣本資料少,誤差也會較大,因此企業自動化系統的績效評估最好經過半年,數據採集樣本夠大,績效數值才會穩定而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