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綠色能源轉型的道路上再添國際助力。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與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日前簽署合作備忘錄(MOU),正式啟動地熱能源研究合作,攜手加速北台灣地熱資源開發。這項合作由海大李昭興榮譽教授與張忠誠教授,與該校經濟地質局(Bureau of Economic Geology)副局長Dr. Ken Wisian宣布正式展開地熱研究合作,期望能加速台灣地熱資源的開發。
 |
台灣海洋大學與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近日簽署合作備忘錄,正式展開地熱能源研究合作。 |
在全球綠能浪潮下,地熱能源的開發備受矚目。國際能源總署(IEA)預測,至2050年全球地熱裝置容量將達到800GW規模。對應此發展趨勢,台灣經濟部能源署也於今年初將2030年地熱發電目標上調至1.2至1.5GW。
由於台灣從北北基到宜蘭地區,無論陸地或近海皆存在可觀的地熱資源,且北東電網幾乎涵蓋大部分的地熱潛能區,此區域具有能源轉型最佳條件。李昭興教授指出,地熱開發不僅是能源轉型的關鍵,更有機會建立嶄新、符合台灣社會需求的地熱產業鏈。
AIT處長谷立言近日指出,美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能源出口國,具備從地熱、核能到先進電網技術的全方位能源解決能力,可望為台灣提供關鍵技術與資源支持。李昭興榮譽教授指出,台灣地熱產業仍在發展初期,透過國際合作發展屬於基載電力的深層地熱資源,將在能源轉型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創造更新、更好、更符合社會需要的地熱產業鏈。雙方的合作將包括技術交流、研究合作以及共同開發地熱資源,不僅有助於台灣地熱資源的開發,也將促進兩校在地熱技術方面的研究和創新。
德州大學在地熱應用方面經驗豐富。Dr. Ken Wisian分享經濟地質局實際應用的成果,包括早期執行的「地熱無所不在」(Geothermal Anywhere),以及近期執行中的技術經濟建模系統,可分析150種以上變數,幫助評估地熱開發專案在經濟與技術上的可行性,提供開發商參考。此外,地熱不僅可應用於電力生產,也能直接利用或是與發電混和利用,例如適用於農產品乾燥加工、溫室供暖、或蒸氣吸附式冷卻等非電力用途,提高地熱能源的整體效益,如今在德州已有類似的企業。
透過此次合作,雙方將展開深入的技術交流與聯合研究,並致力於建立地熱開發的實務應用模式,進一步推動台灣地熱產業走向國際,打造可持續發展的能源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