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顯示技術應用正成為熱門話題,工研院電光所在研發相關技術上有令人矚目的成果,包括以光柵式(barrier)3D顯示技術為基礎的2D/3D切換技術,柱狀透鏡(lenticular)部分也掌握關鍵專利,在多視域(Multi-View)設計、提高3D解析度以及3D顯示量測規格上也有相當明顯的進展。
|
工研院電光所立體影像系統組組長鄭尊仁博士 |
工研院電光所立體影像系統組組長鄭尊仁博士表示,工研院在2D/3D切換與同步顯示技術上不斷革新,已經開發出以光柵式技術為基礎的2D/3D切換技術,可以在局部範圍內顯示3D立體影像效果,而其他部分則同步呈現2D顯示,有助於2D文字和3D影像同步顯示時的效果。另外在柱狀透鏡(lenticular)部分,工研院電光所在光學鏡面設計上也開發出自有專利,可改變鏡面介質係數,並且也開發出2D/3D切換技術。此外,工研院電光所也針對3D相機開發雙鏡頭立體拍攝技術,並且也開發出能將2D照片轉成3D照片、以及把2D影片轉成3D影片的技術。
2D文字和3D影像同時並存的應用情境常常出現,例如消費者用行動裝置瀏覽網頁,因此在特定局部範圍內顯示3D立體影像效果非常重要。此外,2D和3D顯示應用也需要並存,才可讓消費者可隨時切換觀看,因此2D和3D全局顯示切換技術也非常關鍵。2D/3D切換技術對於3D影像顯示應用的普及化來說,便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鄭尊仁組長表示,工研院電光所目前研發超多視域(Super Multi-View)技術,可提供多達9個視角的3D顯示影像效果,能讓觀看者在更多角度範圍內感受到3D影像,提高3D視域。不論是光柵式還是柱狀透鏡式的裸眼式3D顯示技術,都是需要多視角設計來達到3D顯示效果。但若視角越多,解析度就會跟著下降,因此面板廠商常藉由設計更高解析度的面板、搭配革新畫素排列設計,讓觀看者所感受的解析度降低幅度不會那麼明顯。在這方面,工研院則研發集積式微投影(Integrated Screen;iScreen)3D顯示技術,類似現有2D電視牆的方式,以微投影機陣列組成超高畫素數顯示螢幕,採用柱狀透鏡設計多視角3D顯示,可廣泛應用在數位看板領域。
此外。工研院電光所參與主導的3D互動影像顯示產業聯盟(3D IDA),旗下的立體顯示量測標準小組已經提交3D顯示量測規格標準書給ICDM(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Display Metrology),作為ICDM擬發行的DMS(Display Measurement Standard)標準參考,這也將有助於台灣在全球3D顯示量測標準的發言地位。
鄭尊仁特別指出,短期內3D資料儲存格式將會處於百家爭鳴的狀態,規格不一定能夠統一。簡單來說,投射至左右眼的兩張3D影片,儲存格式究竟為左右還是上下擺放,資料儲存格式就不盡相同;3D內容的畫素排列方式,規格也各有殊異,支援與辨識各種3D影像內容和儲存格式的軟硬體設計就非常重要。因此3D顯示播放器在軟硬體設計上,應會朝向辨識不同顯示規格的介面設計為核心。
鄭尊仁並認為,未來平面顯示產業的技術趨勢,將以超高畫質(UHD)和3D顯示為主。這時,液晶反應速度要跟得上前述顯示應用要求,影像資料進入面板的時間,便攸關液晶面板能否有效反應超高畫質和3D顯示品質的重要關鍵。這也將具體代表液晶面板廠商研發能力的指標和完整性。
除了技術之外,3D內容也需一併成長,才能整體帶動3D產業。鄭尊仁表示,台灣可發揮面板OEM代工生產基地的既有優勢,進一步努力加強推播3D頻道,持續擴大播映3D內容,應可仿效日、韓、英等國建立3D試播台,培養3D影像專業技術人才,營造3D內容播放的成熟環境,建立觀眾觀看的使用習慣,並結合經濟部技術處力量推動3D技術產業化,才會有助於3D顯示技術應用的普及度。未來3D IDA也將擴大邀請系統、零件和經營電視台頻道的廠商與會員加入,目前廣達也已經明確表態加入3D IDA。3D IDA的代表性應更為充實完整,才能有效協助推動台灣3D顯示產業的發展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