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最新、最先進的科技才能帶給人類生活更優質的轉變?答案是「未必」。找到最適當的切入點、透過不斷地研究與實驗,讓科技發揮其技術特性,實際解決人們生活中的難題,才是科技改變生活的重要關鍵。但,要讓冷冰冰的科技真懂人性,其實不比前瞻科技研發來得簡單。
在2002年左右,「無所不在」被視為當時最尖端的科技,事過八年,可實現「無所不在」概念的技術推陳出新,但其實硬體技術已不是成敗關鍵,資訊的豐富性、密集性以及提供服務的範圍,才是重點。在日本首都東京,首先在觀光導覽方面進行試行,上野動物園已推出「無所不在動物園導覽」;而在百年時尚重鎮-銀座,「東京無所不在計畫」,也將在本月底結束第3階段的試驗。
體驗者可在銀座取得導覽主機,以「無所不在識別技術」(Ubiquitous ID Technology),讓主機得以讀取景點、物品識別碼中所載的導覽資訊。也就是說,這台主機將自動告訴你附近有什麼景點,並且帶你前往。當你經過特色店家,主機也會告知此處的歷史來由及可「敗」之物。如果要找某特色名店及交通方式查詢,透過全銀座上萬個RFID標籤,這些都不是問題。
事實上,「東京無所不在」計畫所採行的技術其實已是老生常談。主機採取3.5吋OLED觸控螢幕,資訊的傳輸方式主要是透過RFID、紅外線掃描、藍芽、Wifi、以及429MHz的無線網路與信號台連結;若僅持有一般手機,也能透過二維條碼讀取資訊。
的確,這些技術早就不是什麼新鮮貨,東京市督廳與國土技術研究所自2005年開始進行「東京無所不在」計劃,進行了11次委員會,才有了現今尚稱縝密完整的無所不在體驗。事實上,無所不在識別技術能應用的範圍非常廣,東京所選擇的,是先徹底實現「無所不在」的行動觀光,爾後再進一步談照護醫療…等進階應用。
台灣的硬體實力堅強,網路覆蓋率也很高,每隔數年,公部門就會拋出「透過最先進的□□技術,實現台灣無所不在的夢想」的口號,可是進度卻始終停留在填空般的照樣造句階段,2005年是無線感測網路搭配RFID,2008年起則改以Wimax作答,唯一不變的是尚未有任何事物在我們身邊「無所不在」,甚為可惜。
不管新科技、舊科技,能夠成熟運用、改善生活體驗的,就是好的技術;反之,沒有找到切入點並貫徹執行發發展計畫,再新、再好的技術,恐怕也只是一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