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SmartAuto / 新闻 /
E-Ink不再黑白!彩色电子纸现身冲击电子书
 

【CTIMES / SMARTAUTO ABC_1 报导】    2010年11月09日 星期二

浏览人次:【6428】

注意!电子阅读器(E-Book)的电子纸屏幕不再只是黑白的!在日本千叶幕张即将举办的FPD International展会上,台湾元太科技将展示全球首款E-Ink彩色电子纸,并已经应用在汉王科技(Hanvon)的首款彩色电子阅读器。彩色电子阅读器势必对于既有市场造成冲击!

汉王新推出采用彩色电子纸的e-book产品,即将对既有市场造成冲击。
汉王新推出采用彩色电子纸的e-book产品,即将对既有市场造成冲击。

这项消息也受到纽约时报的高度瞩目,特别撰写报导深入分析这项技术应用的革新意义。不过,纽约时报比较聚焦于汉王的彩色电子阅读器对于美国电子书市场、以及对于iPad所造成的影响,较少篇幅提到台湾元太科技并购E-Ink之后在彩色E-Ink电子纸技术的关键地位。

不过元太科技所公布的新闻稿内已经指出,E-Ink彩色电子纸是采用最新的璀璨TM显像显示技术,已既有微胶囊电泳式技术为基础,除保有16灰阶外,并以彩色滤光片技术,提供上千色的色彩呈现,因此,电池寿命可以延长到数周之久。反应速率相较第一代黑白电子纸,也可提高20%。

电子纸技术不仅具有类似纸张的阅读感,并可兼具双稳态特性,画面可在不耗损任何电力下永久停留,具有高对比度度、阳光下可视、低耗电量等特点,且不受任何视角所影响。不过在色彩锐利度和饱和度上,LCD仍略胜一筹,采用彩色滤光片也会降低显示亮度。同时,E-Ink技术并无法有效支持全动态影像(Full-Motion Video;FMV),E-Ink最佳也只能显示简单的动画效果。

这也是为何,目前主要电子阅读器品牌大厂,都尚未全面采纳彩色电子纸技术,目前全球90%以上比例的电子书产品,包括Amazon Kindle、Sony Readers和Barnes & Noble的Nook等,都只采用黑白显示屏幕。虽然Barnes & Noble也有推出彩色的Nook、苹果的iPad也是采用彩色的显示屏幕,不过这两款都是使用LCD技术,并不是以电子纸技术作为显示屏幕的基础。而Amazon和Sony都正在观望等待彩色E-Ink技术进一步成熟化。Amazon也是先采用LCD彩色屏幕,作为先行切入烹饪电子书和儿童教育市场应用的基础。

对于目前主要电子阅读器大厂的消极反应,E-Ink副总裁Sriram K. Peruvemba则是毫不气馁,他深信这项技术终究会被市场所接受。E-Ink在2009年为台湾元太科技所并购,今年元太更进一步变更公司英文名称为E-Ink Holdings。

E-Ink电子纸的彩色化对其本身而言相当重要,才能进一步与LCD屏幕和其他电子阅读器显示技术相抗衡。这也是为什么当彩色E-Ink电子纸技术真正进入商业化阶段后,市场多数认为这会对既有电子阅读器市场造成冲击效应。DisplaySearch预估,电子阅读器市场规模将从2009年的400万台,到2011年将成长到1400万台。DisplaySearch显示技术部门总监Jennifer K. Colegrove便认为,彩色E-Ink显示屏幕对于电子阅读器市场来说,可说是关键的里程碑,这项技术将带动电子阅读器朝向崭新的境界。Sony数字阅读事业部门总经理Steve Haber则表示,市场对于电子阅读器具备彩色功能这件事情,有着高度的兴趣。不过,色彩显示得更为鲜艳才行。而彩色电子阅读器的普及化,也不会取消人们阅读白纸黑字的习惯。

關鍵字: 电子书  电子纸  元太  E-Ink  漢王  LCD 
相关新闻
虹彩光电携手夥伴 推动全彩电子纸进军智慧医疗
E Ink携手汉??科技 全彩电子纸亮相永旺中国长沙新店
贸泽、ADI和Samtec全新电子书提供讯号完整性专家观点
虹彩光电携手美厂KDI设立合资公司 拓展户外显示应用
元太联手奇景 推出新一代彩色电子纸时序控制晶片
相关讨论
  相关文章
» 公共显示技术迈向新变革
» 大众与分众显示技术与应用
» 使用三端双向可控矽和四端双向可控矽控制LED照明
» 智慧控制点亮蓝牙照明更便捷
» 适用於整合太阳能和储能系统的转换器拓扑结构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CR5QB4QSSTACUKC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