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化是植物工廠的最終目標。理想情況下,都市中的植物工廠可以成為由企業負責的大規模植物產銷供貨中心,也可以形成食品服務工業,如在飯店、公寓或學等任何地點開設店產店銷的都市農場門市,或是為醫療產業生產專用植物,也可以打造出專為殘障障人士提供就業機會的植物工廠。
|
植物工廠在光源及環控市場全球產值(資料來源:Research and markets / PIDA) BigPic:545x247 |
據PIDA統計,目前台灣植物工廠產值約占全球的5%,2013年預估可創造出4,400萬美元(13億台幣)的產值。而全球植物工廠市場產值2013年預估有9億美元,到2016年更可成長到40億美元。
但在投入植物工廠之前,必須先計算過目標市場的容量有多大?
台大教授方煒估算,以台灣百分之一人口數,即2,300萬/100計算,等於23萬,假設每人每天食用100g葉菜,而生菜每株100g,那麼日產1,000株生菜的植物工廠需要230家;而日產500株的工廠也需要460家。同樣比例推估中國大陸市場,假設13億人口的百分之一每人每天食用100g葉菜,每株100g,則會需要13,000家日產1,000株的植物工廠,能日產10,000株的工廠也需要1,300家。
許多廠商將目標放在中國市場,但必須考慮到中國自主建立植物工廠的能力、中國政府對植物工廠的投入程度,以及通路問題。2012年之前,中國面積>100m2的植物工廠有六家,面積<100m2的有八家,都在公家單位。其中北京市有兩座植物工廠面積已經達到2,900m2和1,289m2。
方煒表示,植物工廠前景雖然遠大,但通路非常重要,必須找到適合自己的商業模式,產品可以多元化,但沒有通路不要貿然投入。例如日本Spread公司擁有日產4萬株蔬菜能力,行銷300家超市;台灣的金寶生物科技(Cal-Comp Biotech)日產1,000株。產量必須視需求和通路能力而定,「沒有通路,愈大愈慘,」他表示。